李喜蓮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優化閱讀課程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所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明確表明,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難點,其教學目標要達到培養學生具備獨立的閱讀能力,有豐富的積累,能夠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學習語文。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可見培養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在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提高。怎樣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更新教師觀念,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閱讀能力是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基本能力之一,只有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理解運用能力。然而,受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不僅影響了教師的課堂質量,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想徹底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打破傳統的“主導”模式,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的發揮其學習的主體性。同時也有利于師生關系的提高。
在發揮學生主體性能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由原來的“教”逐漸轉變為“導”,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成為學習的主人。其次,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應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其能夠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予以改正。再次,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應結合著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認真觀察的特點。最后,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放下自身的“架子”,使自己徹底的融入到學生這一群體中,不僅能準確的了解學生的閱讀思維,同時還能及時的幫助學生解決其遇到的困難。在有利于構建師生關系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二、角色定位,以生為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這就要求教師熟悉學段閱讀教學目標,認真鉆研教材,了解學生,找準學段教學目標、教材、學生的最佳結合點,因文而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三、加強形式多樣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要為學生的朗讀提供更多的時間與機會,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提升閱讀能力,進行積極的思維,進行情感的溝通與互動,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產生獨特的閱讀體驗與感悟,使學生享受到讀的樂趣,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自主行為。
首先,要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現代建構主義理論提出:學生知識的獲取與能力的形成不是外界強加的,不是教師將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學生在積極參與、主動思考、積極思維的基礎上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說學生不是靜態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動態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在教學中我們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發揮閱讀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其次,以多種朗讀方式來加強閱讀。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有著明顯的個性特點,同時在基礎知識與認知水平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對閱讀他們也有各自不同的閱讀方式。我們要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來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作品。如,分角色讀、配樂讀、齊讀、分小組讀等等,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來閱讀,學生讀的積極性自然得以調動。學生讀得多了,朗讀能力自然也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同時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就需要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能夠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水平,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指導,同時,還應結合著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其能夠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結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衛志騫.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2(03).
[2]尹海梅.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1(35).
[3]曹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切入點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