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智峰
摘 要 近來科技進展和教育理念變遷,促成教學改革找到新方向。2007 年柏格曼(Jonathan Bergmann)和山姆斯(Aaron Sams)兩位高中化學老師,為缺課學生錄制教學短片掛在網絡上做為補救學習之用,一般學生卻也上網觀看加強學習,而產生所謂翻轉課堂這個教學模式。這一波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主張教師講解和學生作業兩者翻轉,學生在家看教學短片,課堂上和同學一起做作業。本文分析翻轉課堂的意涵與發展、特色,并討論教育工作者如何回應這股風潮,提出未來展望,做為改革的參考。
關鍵詞 翻轉課堂 翻轉教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215
翻轉課堂調整教師講解和學生作業的時間,教師在課堂上有時間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增進學生學習的責任和彈性,讓課堂教學可以采取師生和同學之間共同學習的模式,學習高層次能力,有助于適性教學的落實,受到不少肯定。在國際翻轉課堂潮流的影響下,國內教育界開始推動翻轉課堂的改革。不過,翻轉課堂的實施,仍有賴于調整教師中心的教學為學生中心教學,并改善教學方法。
(一)翻轉課堂的意涵
翻轉課堂的改革針對的是傳統教室的問題。傳統教室是一個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室,每節課都是由教師主導,從教師的角度思考及設計教學活動,特別是用教學演講主宰全部教學時間,學生常常失去興趣,不能集中精神,出現教室管理問題,干擾教學進程;教師花許多時間進行教室管理,師生之間存在沖突和對立。
以傳統演講教學模式上課時,由教師口頭播出教學內容給學生接收,師生互動不多,且教師沒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更無時間給予學生及時指導;下課時老師指派作業給學生回家做,學生在家得到差異化的作業指導,上學時把作業交給老師批改,老師改完發還給學生,學習成果反映在作業表現及各次段考及平時考上。如此周而復始,就是一門課的教學。在這個模式下,學生是接受器,常孤立學習,自己練習精熟,缺乏學習指導,學習成效當然難以達到預期目標,時遭詬病,而成為教學改革的焦點。
翻轉課堂(the flipped classroom)希望改變傳統演講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上的新熱門,在教育學術及實務領域頗受重視,陸續有豐富的專書出版和論文發表,也有網站可供瀏覽、聯系(例如 flippedclassroom.org, Tech Tips newsletter);知名媒體并予廣泛報導,影響更大,例如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Berrett, 2012)、Education Week(Ash, 2012) 、The New York Times (Fitzpatrick,2012)、Science (Mazur, 2009)。不過翻轉課堂的用詞尚未定于一尊,有的人或稱它為是翻轉課堂(flipping class)、翻轉方法(flipped approach)、翻轉模式(flipping model)、倒轉教學(reverse instruction)、翻轉學習(flipped learning)、反轉教室(inverted classroom)、反向教學(backwards classroom),有的稱之為混合式學習模式(blended learning model),以其混合了在線教學(online instruction)和線下學習(offline learning)之謂。不論如何,中小學或大學都搶著要搭上這一改革的花車。
翻轉課堂是指為了擴大學生學習和成就,而把一個科目中的傳統教學講演和課后作業兩個成分倒轉的一種教學模式;上課教學時間用在學生協同合作,以學習理解和問題解決等高層次能力,而不是用來做教師教學講演。學生課前先在家中觀看教師指定的教學短片,上課時專注于練習、計劃或討論,讓家中的預先學習得到精熟或擴展。要言之,以往在家里做的作業,現在移到上課時做;以往上課時的教師講解,現在移到家里去觀看,課堂教學被翻轉,這也是這個教學模式用翻轉命名的理由。在這一波的改革潮流下,教學短片通常被視為翻轉課堂的主要成分,或由教師預錄,置于網絡上,或自在線數據庫選用合適的短片,讓學生下載學習。預錄的講演教學可以是多媒體方式制作的播客或其它音頻型式,易于接收及聽看,這在翻轉教學時用得很普遍。但翻轉課堂的價值,在于把課堂時間改變成為工作坊形式,學生于其中探究教師短片教學的內容,測試應用知識的能力,又可和同學在動手做的活動中互動,教師成為教練或顧問,鼓勵學生個別探究或協同工作。
翻轉課堂,雖然常被用來指稱任何提供預錄講演教學和實施課堂練習的教學,但它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教學模式。有的翻轉模式可能要求學生預看幾個簡短的講演教學,另安排在線測驗或活動來測驗學生的學習情形,緊接著給予學生反饋,并指引其再觀看視訊教學以改正錯誤。教學者或引導學生的課堂討論,或把教室變成工作室,讓學生練習、協同和創造他們在課外所學的知能。教師做為教室現場的專家,建議學生用各種適合的方法來澄清所學內容,并追蹤學習進展狀況。教師也可以把理解上有困難的學生組成特別小組,一起解決問題。翻轉課堂要求教師在教學上做大改變,但有些老師不見得能夠或愿意實施整個模式,而是選擇其中的部份成分,或在一學期中的幾堂課來做。
(二)翻轉課堂的發展
翻轉課堂的方法并非突然出現的。有些領域的大學教師已經翻轉幾個世代,例如人文學科的教授要求學生課前讀小說,社會學科教授常要學生課前探討觀念,法學教授要學生先閱讀司法個案;這些老師在大班教學時常用詰問法(Socratic method),除非學生先做好閱讀,否則難以應付教授的炮火。再以科技運用的翻轉來看,早在 1977 年即發現有用電子器材錄制未經排練、剪輯及成本低廉的教學演講影片,來促進學生學習,提出類似的教學模式,學生上課前先要準備上課要學的教材,上課時再學習分析、綜合、問題解決等過程成分。為了確保學生課前好好準備以利上課的進行,他們采取作業本位模式(assignment-based model),學生課前要有問題寫作,以便在上課時得到反饋。提出反轉教室(inverted classroom)的方法,他們一開始是為了讓教學更適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指導學生經由各種工具在課外去獲取課前應學習的知識,例如教科書讀本、教學影片、有語音的 PPT 或影印的 PPT 腳本。于其中,為了要確認學生是否做了課前準備,學生必須定期完成工作單,老師定期隨機抽樣和評分。上課時間則用于學生活動上,重點在原理原則的分析和應用,包含同學對問題的回應、小組討論。他們發現師生對這樣的教學模式都持正向態度,教師發現學生的學習動機較強。2006 年肯恩學院(Khan Academy, 2014)教學影片開始流行,提供學生免費的世界級教學,學生可隨時隨地觀看學習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填補學習落差,發展特別興趣,不必隨著所有同學起舞,這種改變被視為教育的大未來。2008 年,有學者介紹網絡多媒體教學方式,結合講演和視訊、音訊及文字內容進行教學,提供更多學習機會。
2007 年,新一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先驅柏格曼和山姆斯,在其高中科學課教學中,錄下他們的 PPT 簡報教學短片,給沒上到課的學生看,受到各界重視,翻轉課堂開始盛行起來。翻轉課堂運用于中小學校的科學、數學和其它科目教學,變得愈來愈普遍。同時大學也推動翻轉課堂的模式,例如 Penn State 的會計學課,課堂時間用于開放討論、來賓演講或動手解題等方式,并由助教協助教學者;Algonquin College 視訊制作簡短的視訊演講教學,教導學生在課外了解編輯軟件如何運用,課堂內則由學生與同學一起利用該軟件來制作創新的視訊影片;大學教師運用翻轉課堂的方法,教大一信息科技科目的 Excel 概念。
翻轉教學模式的出現受到幾個趨勢影響。一是科技革新因素。教育一直在變,尤其是在高科技時代變得更快更大。傳統教學下,教師講學生聽,勤做筆記,雖說仍然有用,但這個時代的教學更需要運用科技,激勵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誠。科技愈來愈發達,更容易推廣世界知名學者的演講教學,類似于肯恩學院的免費或低收費的教學影片不斷增加,例如 MITx(edX) and Udacity。學生隨時隨地可觀看,教育機會更加普及,也更加均等。網絡本位的工具普及,讓擁有計算機、平板、智能型手機及其它個人媒體做為協同合作和溝通的媒介,也是翻轉課堂普及的原因。
其二是與科技革新結合的自導式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成為學習的重心。現在的學生和以前的不同,他們生活在科技時代,遇到不會的事想學怎么做,常要百度一下,或者直接到網絡論壇上請教懂的人,這是以自己的方式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利用可用的時間和媒體去學習,可稱為自導式學習。加上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讓教育工作者更了解學生如何學習,認知傳統上的灌輸教學必須要有所改變。這些因素促成翻轉教學模式盛行,有的人還認為這是教學典范的轉移。
除此之外,教育成本的現實及教育效能和教育質量的要求,也是翻轉課堂發展時很重要的影響因素。財務上的現實是大學經營成本愈來愈高,為了降低成本,課堂班級人數愈來愈多,但社會各界包含學者、決策者、壓力團體,都不斷要求提高教育質量;而如何產生小班教學的效果,既降低成本又保障質量,新科技的運用無疑是一條很好的路。在大學,演講教學模式,可用在幾十人,幾百人,甚至幾千人,只要一位教授支撐就可以,真是省錢。翻轉教學,可讓大班教學演講的生產力更加提高,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成果。中小學沒有大班教學問題,但傳統講演教學的質量和效能時遭詬病,如何改善,一直是家庭、社會及政府所關注,翻轉教學讓學生可得到教師一對一教學和同儕相互教導的機會,把學生推向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方向,提供了改革的希望。
翻轉課堂的特點,可由它的實施過程及其與傳統講演教學的差別得知。教師采用翻轉課堂時,其實施過程中要做的重要決定如下:
1. 教師要翻轉什么(一堂課、一個單元或章、一個科目或一個年級)。
2. 確認要采用的教學媒體為何。短片是否為課堂主題的適合媒體,如果不是,可選其它合適的科技來使用。若教師不能講得很好,在計算機前錄像不自在,就找其它合適的工具。若有其他教師開發更好的短片可用,就用他的,或者找在線可用的免費短片。最重要的是短片要符合教學之需,其質量要好。
3. 誰來做短片(教師自行錄制短片時,有時可以找學生或其它老師做幫手,或者有的學校也有媒體單位可以幫忙)。
4. 若要自制短片,選用何種軟件較合適?最好由簡單的軟件開始,有必要時再用復雜的軟件。短片是為了教內容,要不是在炫燿剪接技術,最好是一次就做好所要的短片,五分鐘的短片,五分鐘的錄像時間最好,用 LED 可翻轉的相機或智能型手機自己錄制最簡單方便。 Camtasia 可以錄制講解的聲音和計算機銀幕,是較高的科技產品。短片一開始及結束作歸納時教師才出現在畫面上,中間只要秀出PPT或其它教具進行講解即可。只要在網絡搜尋flipped classroom,可找到許多實例。短片以五分鐘內為宜,最多一個晚上要看的影片在十五分鐘內為佳。教師一般會擔心十五分鐘教不完,實際上這個短片的教學是很扎實的,沒有教室管理問題干擾而浪費時間。教師要找出時間,把翻轉課堂要用的短片制作完成,跟上教學進度。短片一旦制作完成,未來還可重復使用。
5. 短片制作完成,要放在那里讓學生看?最好是放在同一個地方,例如學習管理系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
6. 教師如何檢核學生看了影片沒有?在線互動、筆記重點、問題記錄等,都是可用的方法。如果學生沒看,等于未盡責任,沒學到該有的知能就來上課,課堂上的小組作業和活動是無法發揮功能的,換言之,這樣的學生就無法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
7. 教師要和學生溝通有關翻轉學習的短片內容為何?
8. 教師要怎么教導學生去觀看和理解短片內容?看教學短片與看一般影片不同,教師應該在一開始運用翻轉課堂時就說明。
9. 教師要如何重組課堂教學時間?這是同等重要的問題,教師應依其教學科目、教學主題、教學年級及教學哲學去作決定,設計可以精熟學習內容及加廣加深的學習活動。
10. 如何對學生說明翻轉學習會改變他們的在校經驗?
11. 如何對家長溝通翻轉教學帶給學生的不同學習經驗為何?
進一步比較翻轉課堂和傳統講演教學的差異,得以在理念上更了解翻轉課堂的特點為何。一直以來老師是教學的中心和主角,采取老師在臺上講解、學生在臺下聽講的單向溝通方式;教學內容由教師決定,且內容驅動整個教學活動的進行,實際上內容又由教科書所主導,著眼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等較低層次的認知能力,輕忽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重視教學結構和秩序,缺乏學習的彈性和自主;老師上課幾乎用光所有教學時間在講解上,講究的是如何有效率呈現資料給學生。在傳統講演教學之下,學生的學習都是被動為主,老師教的他們才學,學得很有限,而且聽講常不專注,不見得聽懂,就算懂了也不深刻。老師常無法了解學生真實學習情形,沒辦法回應學生學習上的差異,以致教學后不懂的學生還是不懂,懂的也沒辦法延伸擴展。已經懂的學生,還是得坐在教室里聽著教師教他們已經學會的內容,不能去學習他們可學、想學的東西。這種被動式的學習,讓學生的學習成果被教師的課堂教學所框限,難以超越。傳統講演教學缺乏師生互動和同儕互動,學生從教師和同學得到的協助是很有限的。前述傳統講演教學的各種問題,翻轉課堂通通想要全盤扭轉過來。翻轉課堂從傳統講演教學的教師用光課堂時間在講解上切入,讓學生在課前先看過教師課堂講解的精要內容,上課時間就可用在進一步的作業學習上。把學生編到小組內,各小組進行分組學習,教師上課時由臺上走到臺下,視導小組學生及個別學生的學習情形,及時回應學生的問題,提供部份學生需要的補救教學或其它適性學習,讓師生互動和同儕互動產生正向的學習影響。這種教學模式簡單地說是「少一點老師、多一點學生」,學生則是「多些主動和參與、少些被動和疏離」。這個比較并非說傳統講演教學一無是處,實際上講演教學做得好的話也可以達成教學目標,有其適合的教學情境可以應用。
要言之,翻轉課堂從理念和科技兩個方向進行教學和學習改革,把教師講演當成課后作業,把課堂上的寶貴時間用于互動、練習、測驗及指導,讓教學變得更有彈性,學生有機會學習高層次思考,挑戰更深入的討論和作業,做深度理解的學習。這種翻轉讓教師中心的教學變成學生中心的教學,教師有機會接觸每位學生,進行一對一教導,促進學生適性學習;教師的角色改變,也讓學生在學習上的角色改變,同學之間相互溝通、教導及學習,彼此成為學習的好伙伴。翻轉課堂中,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專注精熟學習,專注于高層次能力的學習,也專注于學習參與、學習成果,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
[1]朱偉麗.基于翻轉課堂的文檢課教學設計.(臺灣)圖書館雜志.2013(4).
[2]郭靜姿、何榮桂.翻轉吧教學!.臺灣教育.2014(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