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麗嬌
摘 要 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這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且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語文;滲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2,O5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116-01
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對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印證,更是每個中國人所應遵從的文化和道德標準。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閱讀一些具有傳統文化內容的課文。課外讀物等,從中感悟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境界,從而能夠在小學生的思想中逐漸的培養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璀璨歷史,是人類文明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小學生更要從小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從而使華夏文明世代相傳。因此,通過小學語文閱讀課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隨著部編本語文教材在一年級正式使用,傳統文化再次被提到了一個新高度。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傳統文化也是無處不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大大方方地走進語文教材,這樣的編排充分體現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為例,本組教材圍繞著“中華民風民俗”這一主題選入了四篇課文,《北京的春節》、《藏戲》、《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維吾爾族》,每篇課文都讓人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選編這組課文的目的,讓學生了解一些傳統的民風民俗,吸收了民族文化智慧,感受這些獨具魅力特的民俗風情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美德,激發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熱愛。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五十六個民族的生活豐富多彩。雖然學生能夠初步讀懂課文內容,但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等因素,他們對各地的民風名俗了解甚少,缺少了這方面的知識。
著名教育專家們都曾經說過:“教學有方,但教無定方?!敝劣谶x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有很好的促進和提高作用的,所以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在教學本組教材的過程與方法上,我改變了以往直奔教材的傳統教學,而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在開學初上一節教材里沒有的綜合實踐課《說說你家鄉的春節》。課題一展示,全班學生就像炸開了鍋似的,人人暢所欲言,學生的發言精彩紛呈,饒有興趣地把自己剛剛經歷過來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分享給大家。我根據學生的精彩發言也選擇性地利用已準備好的圖片、視頻作出“精彩回放”,展示的內容有:豐富多彩的春節活動、春節的美食特色等,并趁熱打鐵把學生的膚淺的認知水平提升到春節中蘊涵的人文因素的認識,接著就有效“鏈接”第二組教材——中華民風民俗,在這組教材里我引領學生走進隆重與熱鬧、溫馨與美好的北京春節;走進被譽為“世界居民奇葩”的客家居民和“傍水而居”的泰家竹樓;走進藏文化的“活化石”,領略藏戲的藝術魅力;走進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人中感受這個民族許多饒有興趣的風俗。學生在這組課文中充分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修養,感受這些獨居美麗的民風民俗風情中蘊含的民族文明和傳統美德。
為了讓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認識提升到更深的精神層面,我還開設了一節別開生面的辯論會,辯論內容是:我們是否需要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正方觀點:需要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反方觀點:不需要繼承中華傳統文化。辯論會開始了,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支持了正方的觀點,從支持人數看這已不言而喻達到了對小學生的傳統文化宣揚教育。在辯論過程正方發言精彩紛呈,他們結合自己的學習積累及實際生活中父母長輩等灌輸的一些生活習俗,來支撐他們的觀點,我概括正方的論據有以下幾方面:
一、從歷史層面講,世世代代的人們都為了保留傳統文化而付出努力
例如: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這都是繼承傳統文化的表現。這些節日繼承了古人們流傳下來的傳統,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知識。
二、從學習層面講,“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對自然規律的再認識和人文化
它與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在詩歌中讓節令詩再現節氣,能讓我們真切感受每個節氣里的物候變化和特點,用詩歌這種新形式告訴我們大自然發出的信息,推動了傳統文化的活化與傳承。所以學習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必須做的事情。
三、從生活層面講,傳統文化的美德促進了這個社會優良的風氣
課末,我就以正方最精彩的一句話來結束辯論會:我們作為炎黃子孫不能文化拋棄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就像不能拋棄我們的祖國母親那樣。最后老師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給學生加以正確引導:對于傳統文化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結合現在的思想推陳出新。
課外,我結合學校開展的少年宮活動,引導學生拓展延伸,注重民族文化藝術的實踐。比如:學刺繡、跳竹竿、踩高蹺、下圍棋、丟沙包等活動,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作為教育工作者這也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將一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寶貴遺產,對優秀傳統的中華文化進行傳承是教育工作者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張晨.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J].創新人才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