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幸
摘要:隨著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體系越來越完善,普通的經濟困難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已經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然而,在精神和心理上,他們依然存在著和其他普通大學生有所區別的一些方面。因此,對于經濟困難大學生的人文關懷也應該納入整個資助體系,才能更好地幫助這些經濟困難大學生真正順利完成學業,并成功邁向社會。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著重強調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和社會生活實踐能力,探索建立一套“培訓”加“實踐”的教育培訓體系,既為廣大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理論知識和人文素質提升機會,也有具體實踐鍛煉崗位,以期促進經濟困難學生全面提升自我綜合素質,以便更好地迎接來自于社會的挑戰。
關鍵詞:經濟困難學生;人文關懷;培訓;實踐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國家、各省市教育部門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幫助,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體系越來越完善。因此,對于一名普通的經濟困難大學生而言,順利完成四年大學的學業,在經濟上已經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然而,對于這些學生而言,物質上的不匱乏并不意味著他們就真正和其他普通大學生完全一樣了,在精神和心理上,他們依然存在著和其他普通大學生有所區別的一些方面。因此,對于經濟困難大學生的人文關懷也應該納入整個資助體系,才能更好地幫助這些經濟困難大學生真正順利完成學業,并成功邁向社會[1]。
促進經濟困難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對經濟困難大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的最終目的。本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子,探索如何以能力提升為抓手,著重加強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中的人文關懷。本研究依托于學院建設研究型學院和大力加強學科建設的發展目標,以及學院已建成的“綠客咖啡吧”和“學生廚房”兩個學生實踐平臺,本研究試著引導更多的經濟困難學生投身科研,提高對專業基礎知識的實踐鞏固,培養同學們嚴謹的科學思維能力及科研意識,提高動手能力,同時,有別于課堂上理工科教育背景,利用實踐平臺為基礎,引入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充分依據學生的真實意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個體想法及追求放在首位,發揮經濟困難學生的主體性[2]。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都要以學生能力提升需求為根本,使經濟困難學生以獨立的個體參與到人文關懷的實踐當中,起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用更加積極的互動的模式來改變過去那種單方面進行灌輸的模式,使得學生在全方位的互動中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找到自我[3]。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提高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中人文關懷為出發點,著重強調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和社會生活實踐能力,參與項目活動,主要分為“培訓”和“實踐”兩部分,既為廣大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理論知識和人文素質提升機會,也有具體實踐鍛煉崗位,因此,此次研究內容分為“培訓”和“實踐”兩大部分。“培訓”主要分為“‘大家人文社會科學講座”和“與實踐平臺結合的現場授課講座”;“實踐”則主要由“經濟困難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立項”、“綠客咖啡吧運營管理實踐”、“學生廚房定期廚藝大賽暨飲食文化品鑒會”三大塊實踐活動版塊組成。整個項目周期內除了“經濟困難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立項”版塊由于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作基礎,所以該板塊針對于大三、大四的經濟困難學生外,其他所有版塊活動都適用于全體經濟困難學生。
(1)通過開展相關人文素質培訓、講座和活動,加強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
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從小家庭經濟方面的影響,甚少接觸人文素質培訓。而我院學生作為理工科大學生,畢業后是要立志成為一名合格的科技人才,當然首先要學好專業知識,但是要防止知識面過窄的單打一偏向,切實加強人文科學知識的學習。包括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科學技術史、經濟、法律、政治以及倫理學等在內的人文科學知識是形成人文素質的基礎。
本研究利用“綠客咖啡吧”開展“咖啡知識賞析活動”,活動邀請專業咖啡店人員進行培訓,經濟困難同學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在此之前對于咖啡文化知之甚少,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讓參與的同學們都有較大的收獲,同學們除了了解到咖啡文化背后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傳承,還進一步接觸和了解了新的咖啡制作方法,并了解嘗試和琢磨不同味道的咖啡的過程,體驗到制作咖啡的快樂并提高咖啡制作的學習興趣。
為了踐行“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的人文情懷,讓同學們期待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感受山間清爽的風、大漠壯闊的孤煙……領略大自然不一樣的風采。項目舉辦了“探險與自然,環境保護”講座,邀請了專業探險學會老師為同學們分享故事。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原因,較少出門遠行旅游,而此次活動的舉辦正好讓參與的同學開闊了眼界,意識到探索發現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讓同學們能夠擁有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從而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進一步學好專業知識,為環境保護做出自己的貢獻。系列活動的舉辦不僅強化了經濟困難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意愿,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加強了人文素質修養。
(2)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助力經濟困難學生實踐能力提升;
A.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
學院大多數畢業生的就業去向較為集中于有較強環保專業背景的企事業單位,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是選擇讀研深造作為自己的畢業去向,這部分升學的同學中經濟困難學生占到相當大部分比例。本研究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擬引導更多的經濟困難學生投身科研,提高對基礎知識的實踐鞏固,培養同學們嚴謹的科學思維能力及科研意識,提高動手能力,讓本科生特別是經濟困難學生提早參與實驗室課題研究,使同學們對實驗室的操作有一個感性認識,對于考研的同學提供了預習研究生課程的機會,對于畢業參加工作的同學提供展現自己專業知識、積累工作經驗的效果。
學院發文至各專業班級,通知“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活動的相關事宜,再由學生主動與專業指導老師聯系,根據專業指導老師現正在開展的課題或配合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由學生自主提出研究方案進行項目立項,并提交《昆明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項目申報書》。同時學院成立“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項目領導小組,負責“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項目的審核和評估驗收。在課題進展過程中,我院專業教師隊伍擔任指導教師,學生獨立全程參與科研活動,培養經濟困難學生與人交往、自我表達、組織協調和團結協作的社交能力,幫助他們在學習中樹立起了自信、自強的信念,增強了適應社會的能力。
B.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社會生活實踐能力
實施勵志教育實踐項目,提升社會實踐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包括組織溝通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經濟困難學生在校學習、走上社會都會面臨各種新的環境和新的挑戰,能較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工作內容和環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職業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學院以實踐活動的形式開展勵志教育,利用“綠
客咖啡吧”學生實踐平臺,提供讓經濟困難學生直接參與咖啡吧實體運營的構想,咖啡吧的人員構建、貨源組織、庫存盤點、帳目核算等全部由經濟困難學生負責實施。項目開展至今的實踐證明,通過“綠客咖啡吧”的運營,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幫助學生較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和工作內容,提高研究分析問題和實踐的能力,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軟實力。
與此同時,為了培養同學們特別是經濟困難學生的飲食情趣,使健康飲食、特色飲食深入人心,為弘揚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培養同學們實踐能力及團體協作精神,利用我院“學生廚房”學生實踐平臺開展系列廚房活動,豐富了項目參與人員的業余生活,鍛煉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大家對廚藝的了解,為學院愛好廚藝的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同時,小組參賽形式也鍛煉了團隊合作能力,展示了我院經濟困難大學生風范和激情張力,以食會友,樂在其中。通過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活動,營造了健康和諧積極活潑的校園氛圍,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情感價值觀的形成,提高同學們的品德修養,讓每一位同學站在豐富多彩的大文化背景下真切地感受到文化教育對智慧的啟發和心靈的陶冶,帶來內心的充實和諧與快樂,切實的起到拓展素質教育,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三、研究成效
截止到現在,項目的總項目與子項目均已完成。取得了預期的成果:(1)以經濟困難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依托于學院現有兩個學生實踐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文社會科學講座和系列人文活動,讓經濟困難學生在掌握本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2)通過系列實踐活動,在學生中形成了積極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全院經濟困難學生參與動手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開拓求實、創新的研究思維,為后續畢業走向社會奠定了一定的社會生活技能基礎;(3)通過鼓勵三、四年級接受科研培訓的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與到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幫助他們培養科研熱情;同時,很好的結合學校開展的“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等活動,提升了學院學生的專業就業競爭力和科研能力。具體來說,參與“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子項目的同學已有75%以上的同學立志于考研升學,都已確定了升學目標學校,項目的目的意義初見成效。
四、結語
本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作為理工學科為主體的大背景,提出以能力提升為抓手,著重加強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中的人文關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從理論意義方面來說,本研究可以進一步開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視野,進一步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寶庫,為加強高校大學生特別是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可行性借鑒。從現實意義來講,本研究對于提高高校大學生特別是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高校平穩健康快速發展,維護高校校園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以理工科為主的我校大學科背景,本研究項目具有一定的現實可推廣、復制、移植意義。
參考文獻:
[1]付海明;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初探[J];雞西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2]韓乃菊;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文關懷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4年
[3]文道群;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