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
摘要:當代大學生個性意識強烈,那種靠強行灌輸的方式來達到思想教化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預先構建的思想觀念體系能否有效地植入學生的心中,很大程度地取決于這種思想觀念的來源方式,目的性很強的說教灌輸只能被動地逼迫學生接受,收效不佳,而通過新媒體媒介下的雙向交流則能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取,增強德育的實效。
關鍵詞:新媒體;思政教育;雙向互動
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廣義的新媒體包括大量的新興媒體,指依托于互聯網、移動通信、數字技術等新電子信息技術而興起的媒介形式,既包括網絡媒體,也包括傳統媒體運用新技術以及和新媒體融合而產生或發展出來的新媒體形式。新媒體以其自身的靈活性、方便性和廣泛性等特點,吸引當代大學生的關注,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一、新媒體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優勢
(一)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維度
傳統媒介下的思政教育只能對學生的思想進行階段性的了解,不能全面把握學生思想和心態的變化,很難及時發現學生思想的變動,因此不能及時對學生思想不良傾向進行教導。
但在新媒介環境下,思政教育有很強的靈活性,能夠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實現遠程教育和實時教育。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環境下的微博、微信、bbs等手段與學生進行學習交流,從而更好的針對學生的思想問題及時進行解決。
(二)能夠突出思政教育的平等性
新媒體具有很強的隱匿性,高校思政教師利用新媒體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能夠打破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實現師生平等交流。傳統媒介下的思政教育,學生和教師面對面交流會導致學生不敢說真話,因而教師很難了解學生的實際思想問題。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是輕松、開放的,能夠減少學生在教師面前的心理束縛,進而實現平等的思政教學。
(三)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提升教學主動性
傳統媒介下的思政教育,受教學方式和時間場所等各種限制,思政教育始終處在一個教師主導教育的狀態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政教育的發展。新媒體環境為學生的思政學習提供了多樣、生動、形象的學習環境,能夠極大的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間,讓所有學生進行主動學習,有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新媒體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劣勢
(一)動搖了思政教育中教師的權威性和引領性
在新媒體視野下,學生能夠利用各種通訊工具獲得多種多樣的信息,教師因此也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唯一來源,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接受思政教育較為自由、隨意,缺乏專門教師的引導,會導致學生接觸大量不健康的信息,再加上學生缺乏對不良信息的辨別和抵抗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蝕,進而引起思想的不健康發展。長此以往,思政教育中教師的權威性會被動搖。同時,一些學生在網絡的影響下個性變得更加張揚,思政教育者很難對這些信息進行完全的把控和引導,不利于思政教育的開展。
(二)新媒體的過度運用造成了學生對現實生活的冷漠
新媒體技術以其自身的便捷性給教師的思政教學以及學生的思政學習帶來了便利,導致教師和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過度依賴。對新媒體技術的依賴會逐漸減少真實生活中共的彼此交流,淡漠學生之前的感情,使得學生之間變得更加冷漠。不僅如此,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依賴會降低其在現實生活中的獲得感,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學習。
三、新媒體視野下的思政教育的途徑
(一)以固定設備為主要媒介的思政教育
拓展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方式,可以以專業為單位建立專業博客,專業學生都可以發布自己的學習體驗;并且博客的評論特性可以很好地使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
校園的 BBS 應該是在學校中建立較早的網絡設施,所以內容也相對的豐富許多,也是高校發布信息,進行信息選出,辦公和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設施。BBS的弊端在與信息無法第一時間傳達到所有學生。但是 BBS 又有自己的優勢,信息一經在BBS 論壇上發布,保存時間就比社交類軟件長久,并且易于存檔和搜索查閱。所以,從思政工作方面考慮,相關的電子圖書、文件和教學用視頻就更加適合在專業博客、校園 BBS 上發布,便于學生的查閱和學習。
在大學生思政工作中,要想運用好專業博客和校園 BBS,首先應該掌握學生使用網絡學習的習慣與方式。上述平臺建設要盡可能的人性化,使其內容豐富有吸引力,使用方便快捷,結合多種新媒體手段,從而使得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以移動設備為主要媒介的思政教育
關于移動新媒體,不得不提到微博和微信。在現代社會,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學生需要通過網絡中的社交來拓展自己的交際圈、緩解社交壓力和來自日常生活的壓力。所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移動新媒體平臺,大學生會就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和時事熱點等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開放和平等的交流也為大學生拓展了一種新的人際社交的方式和空間。微信微博能很好的展示學生近期的動態,這對于教師了解學生生活也有很好的幫助。因為它們基于移動媒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發表心情教師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我們的思政教育可以建立有效的監控,把有可能發生的“心理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微博作為廣受歡迎的社交和信息發布媒體在大學生中被廣泛使用。學生在微博上發布自己的心情,近來所做的事情等。教師可以通過關注學生的微博,來了解學生近期所發生的事情和產生的感悟,通過微博掌握學生的“思維脈絡”從而有針對性的和學生進行交流,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為了做到這一點,高校可以設立自己專有的微博平臺,促進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網上互動交流。微博便捷,快速,覆蓋面廣,教師可以將近期校園內外發生的事情,有組織,有系統的推送給學生,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和引導。
微信是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微信與好友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等,目前已經成為使用率最高的社交軟件。這也能使得微信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微信具有“群聊”這一功能,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提出大學生近期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微信的群聊開設一個討論群,教師進行引導,讓大學生參與討論。由于微信依附于網絡和移動媒介,這樣可以使得這種群體討論活動更加的靈活和方便,參與人不需要拘泥于特定的地點,也免除了彼此面對面產生的緊張和尷尬心理。微信支持語音,文字,圖片,視頻等等的發送,大家的討論也就可以不拘泥于文字,可以利用照片或者拍攝的視頻進行互動,而大家討論的內容也自動保存在微信中,這對歸檔保存提供了方便。LBS 功能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平時生活習慣去的地方。教師可以根據這點,有目的的開展思政教育,十分便捷。
在新媒體視野下進行高校思政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增強德育的實效,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但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一切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教師教育主導地位被動搖、信息監控困難、人際關系危機等問題。需要思政工作者在工作中,進一步思考,趨利避害,以期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楊純婷《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