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明 杜巧玲
摘要: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本質是相通的,對于實踐的重視,對于人的尊重,以及二者在教育特征方面的互補,內在的相似性決定了它們融合內在的可行性。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是時代課題,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時代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理論基礎與方向指引,它為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合提供了現實可行性。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高校;融合;文化自信
一、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含義
1、馬克思主義教育
馬克思主義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根本,以中國的具體實踐為基礎,以培養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目的。它為中國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提供了基本,同時也是最根本的思想保障與精神支撐。在高校教育領域,馬克思主義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核心指導思想,它已經通過有形的書本,無形的教育宣傳,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一直引導高校大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的信仰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以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為準則,在此基礎上從個人層面的“修身、起家、治國平天下”,到街坊四鄰的“互幫互助、和睦相處”,到民族的“平等團結,共同繁榮”,再到國家的“獨立、富強、民為貴”。在教育領域,傳統文化提倡“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高校教育方面,我們也越來越強調德育與智育的并重,體育與審美等全面發展。傳統文化是歷史的傳承,這就注定了它的兩面性——糟粕與精華。所以我們必須立足時代的發展,挖掘傳統文化的寶庫,與時俱進。
二、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可融合性
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立足點是對人價值的正確認識,它的目標追求是實現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傳統文化教育是以“仁孝”“德”為基礎,到“四維八德”的漸進發展,致力于實現人人賢、圣的大同社會。
1、二者對于實踐的重視
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在表現形式,教育過程,思維方式等是存在差異的,正因為如此,教育形式才得以多樣化、豐富化,才不會形成“一個模子的人”。唯物史觀“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①。“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②馬克思主義教育以實踐為基礎,通過實踐認識物質世界,認識人與自然。中國傳統文化更加著重強調當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過今天的付出、辛勤,達到美好的明天。
2、二者對于人的尊重
“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正是因為有了差別,世界才多姿多彩。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純而又純的世界是不存在的③。這體現了習近平文化觀對于人的尊重,對于國家的尊重。“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④“夫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毀,然后人毀之;國必自伐,然后人伐之。”⑤。馬克思主義觀對于人的尊重體現到了歷史創造者的高度;傳統文化教育人們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于人的尊重,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在相似性體現,是二者在現實融合的共同的理念基礎。
3、二者特征的互補性
馬克思主義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商品本質的剖析與批判,并汲取德國古典哲學、英國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總結。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要代表,以“德”“仁孝”為基礎,向人的精神深處縱深發展。馬克思主義教育是一種“馬斯洛式”的教育,是一種從解決物質到精神的發展歷程;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窮則獨善其身式”的教育,“顏回式”精神追求至上的教育。文化自信的提出,為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結合點。
三、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具體途徑
1、促進高校教育改革,為二者融合提供外在條件
隨著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與完善,馬克思主義教育在高校已經形成了“4+2”的穩定模式,但是傳統文化教育卻在大學教育漸行漸遠,逐漸走向了被大學生“淡忘”的境地。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很好融合的重要外在問題。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黨已經提出了時代前進的方向,教育部與高校應該積極響應,組織學術界與高校在理論上討論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可能性與實踐性。同時在實踐中,應該注重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的改革與創新。實踐是檢驗問題的重要措施,同時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應該在新的時代問題面前,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智慧有機結合,推動文化繁榮,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用。
2、培養高校大學生正確的三觀,為二者融合提供內在條件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社會主義的社會觀、職業觀、家庭觀,他們在表象是不同的,但是他們本質是相同的。在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受到西方“自由競爭”、“個人主義”等的影響,高校部分大學生養成了個人主義、急功近利、拜金主義等不正確的三觀。因此高校教育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作用,同時發揮傳統文化的“德育”“仁孝”的基礎作用,體現社會主義新三觀,樹立正確的“三觀”,為二者的融合提供條件。高校大學生作為時代接班人,應該承擔責任,將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吸收、融合,樹立正確三觀。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172
②王先謙:荀子集解,荀子.修身,中華書局,2012:33
③習近平,華盛頓州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發表的演講,2015.9.22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56
⑤孟子·《離婁上》,東方出版社,2013.2.1.
作者簡介:
李光明(1993.3-),男,河南安陽人,碩士,主要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杜巧玲(1994.5-),女,重慶豐都人,碩士,主要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