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嘉興 康釗
摘要:“教育優先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教育強國戰略的一項重要決策,促成“如何辦好公平且優質的教育”這一問題成為時代的重大課題。目前推進教育的“公平優質”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仍是城鄉教育差異。農村小學存在自然環境惡劣、教育投入不足、師資力量薄弱、學生結構失衡等發展短板。努力提高農村經濟實力、加大農村教育經費保障、提高農村教師福利待遇、加強父母教育觀念才能夠促進小學教育健康、和諧地發展。
關鍵詞:教育優先發展;公平優;農村小學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所作報告明確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可以說,“教育優先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決策,在教育強國戰略中具有決定性意義。一方面,教育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提高和發展科學技術、增強我國綜合實力的根本,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是培養和造就人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在人類社會文明進步中具有建設性和創造性的作用。小學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環節,承擔著推廣和普及教育教學的責任,旨在為全民教育和提高國民素質打下堅實基礎。我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農村人口整體教育文化程度偏低,農村小學教育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它的良性發展不但有利于我國教育事業整體水平的進步和提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村現代化進程[2]。然而,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化結構,城鄉小學存在巨大差異,國家雖已出臺諸多惠農政策,但農村小學教育的發展仍是基礎教育的瓶頸,需要我們去認真對待并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一、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分析——以四川省南部縣D小學為例
(一)自然環境惡劣,學習條件艱苦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布局不斷發展,各種交通方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完善。但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行路難”仍然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D小學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邊陲,是一所公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校毗鄰嘉陵江,三面環水,一面環山,素有“孤島學校”之稱。2014年之前,D小學是南部縣唯一一所不通公路且沒有場鎮的學校,機動船是來往該校的主要交通工具。該學校附近區域的嘉陵江水深可達數十米,一旦遇上惡劣的天氣狀況,機動船就可能會停渡,部分學生只能繞行上學。目前,僅有一條崎嶇的村道通往學校,全長13公里,偏于一隅,人流量稀少,顯得十分閉塞、落后。
與城市小學相比,農村小學受地理環境制約,交通不便而且校點分散[3]。為了便于離校路途遙遠的學生上下學,D小學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施行住校制,每天按照學校固定的時間作息,上早晚自習。學校甚至存在一年級低齡寄宿現象,起居生活由高年級的哥哥姐姐照管。另外,學生使用的床具大多來自城市學校的淘汰品,規格不一、銹跡斑斑,有的床具破損嚴重也未及時更換。加之學校靠近江邊,宿舍被褥十分潮濕。由于交通不便,學校食堂采購的食材只能是便于儲存和運輸的蘿卜、冬瓜等,菜品種類單一,冬天學校甚至可能出現斷糧缺菜的情況。難于實施科學配餐方案和基本營養供給標準,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
(二)教育投入嚴重不足,辦學條件較差
大力發展并辦好農村教育,是直接關系8億多農民切身利益,滿足廣大農村人口學習需求的大事[4]。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小學的資金投入總體而言有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地區發展不平衡和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問題,欠發達地區財政收入不高,教育投入相對較少。同時,學校經費劃撥主要以學生人數為指標,農村小學人數偏少,辦學經費捉襟見肘。D小學由于長期缺乏資金,學校硬件設施跟不上,許多損壞的儀器設備得不到及時維修,只能棄用,形同擺設。學校缺少專業的音體美教師和教學器材,電腦、課桌等也大多都是城里學校淘汰的二手貨,學校沒有專門的圖書室、科技活動室、心理活動室等,辦學條件普遍無法適應現代化教學需求,嚴重影響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水平。此外,學校還承擔著學前教育和初中教育的責任,導致小學教育功能部分缺失。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中國農村正面臨著人口快速流動和遷移的狀況,越來越多的農村民工涌入大城市,其家庭經濟收入也有大幅提高。部分條件較好的家庭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都將子女送往城區學校,農村小學生源流失嚴重,優生率也逐年下降。D小學從學前班到九年級,全校共157人,每個年級僅一個班,平均每個班約16人。與建校以來最大規模時的學生人數相比,流失率在90%以上。留在農村學校的這部分學生結構十分復雜,以貧困學生、留守學生、單親家庭學生、問題學生及學困生最為典型。這些學生普遍缺乏家庭的關心和照顧,身心發育相對遲緩,不同程度存在自卑、膽小、暴力等問題傾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定:每所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并逐步增大專職人員配比[5]。但D小學卻缺少這類教師,通常只能安排班主任或其他任課教師兼任。加之教育經費不足,難以配置相關的設施設備用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農村小學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學校沒有專門的心理咨詢或輔導室,更不要說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等[6]。
(三)師資力量薄弱,教師隊伍不穩定
由于優質資源往往與“城市化”同步,農村地區生活條件艱苦,發展空間小,待遇較差,大學生畢業后一般不愿意到農村學校任教,農村小學難以注入新鮮“血液”。農村小學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的更新缺少了解,教育觀念較為落后,尤其是在科技信息迅猛發展的今天,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也相對匱乏。由于農村小學工作壓力大、待遇低、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原因,農村小學教師不同程度出現職業倦怠,導致部分老師對本職工作“漫不經心”。從學歷方面來看,D小學大部分教師為專科學歷,全日制本科為第一學歷的極少,超過一半的教師是通過函授、成人自考等方式獲得學歷。從專業方面來看,相當一部分教師并非師范專業出身,“教非所學”的現象較多,因此在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所獲得的培訓不足。同時,D小學教師流動頻繁,教師跳槽轉行較多,例如考公務員、考研、經商等。許多教師不愿來,也留不住,造成學校教師缺編較多,師資嚴重不足,工作量和工作壓力極大,常出現語數外學科教師兼任音體美等課程,還屢屢出現聘請代課老師的情況,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四)學生結構失衡,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農村中青年外出務工現象十分普遍,導致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比例逐年增加。D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多達92人,占全校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67.65%,幾乎都是隔代撫養。由于祖輩們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教育觀念和方式落后,特別是受老人勤儉節約的思想和家庭經濟狀況的限制,對兒童基本處于粗放喂養的階段,保證吃飽穿暖即可,這種隔代撫養教育模式極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同時,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不能為其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監護人不但不能輔導孩子的學習,相反還有一部分監護人年齡較大需要留守兒童照顧,因此在學習之余他們還不得不承擔大量的家務勞動。另外,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年齡較小,缺少成年人有力的監管,缺少自我保護意識,安全隱患較多。
D小學地理位置的偏遠不僅帶來交通的不便,更帶來信息的閉塞和觀念的落后。一方面,農村中小學生的監護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且監護責任意識不強,對于孩子的教育起不到促進的作用。尤其是現在的孩子比較早熟,逆反心理突出,不易管教。另一方面,盡管現在農村認為“讀書無用”的人越來越少,但大多數家長并沒有良好的教育方式,他們只知道賺錢供孩子上學,希望孩子學有所成,但并未意識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堂,更不知道如何去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7]。因此,在與學校的交流和溝通方面并不能實現“家校合一”的理想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家長也不能科學合理地配合學校的教育引導工作。
二、促進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提高農村經濟實力,改善校園生活環境
1.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鄉村落后面貌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教育落后,說到底還是農村經濟滯后,不能為教育提供更多的保障,最終導致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完全同步。要促進教育的公平與優質,政府需要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扶貧救弱,實現農民的真正富裕。要充分重視振興農村經濟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合理地利用當地產業資源基礎,做好特色產業發展,帶動一方百姓實現富裕。同時,要著力推進農村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城帶鄉,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
2.規范住宿條件,保障學生生活水平
對于許多農村小學來說,宿舍是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各個學校應當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教育部門的相關政策,堅持“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宗旨,將學生的宿舍規范和完善作為后勤工作的重要任務。實踐中應當不斷完善學生宿舍的基本設施配置,做到設施完備、設置合理、安全牢固,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生活學習條件。要安排專門的生活指導老師,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健全學生宿舍管理制度。同時,要不斷提高食堂就餐質量,制定成本合理、營養均衡的菜譜,提供品種多樣、搭配合理、數量充足的飯菜,保障學生基本伙食和營養。
(二)加大農村教育經費保障,提高農村小學辦學條件
1.傾斜教育資金投入,規范硬件設施設備
教育資源配置是促進教育公平、優質發展的物質基礎,長期以來,“以城市為中心”的政策傾向使得整個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比例太小。農村小學的資金投入必須以政府投入為主,加強實地考察,因校制策,并且在政策上盡可能地向薄弱、偏遠的農村小學傾斜。教育相關部門應當定期排查各個農村小學的教學設施設備情況,對于缺失或失修的現象要求各個學校及時上報,并做出補充、修和更換。嚴格按照《農村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的要求,建立專門的學生活動室,圖書室等,改變學生學習環境和條件。
2.打造辦學特色,增強農村小學吸引力
農村小學要提高認識,充分重視農村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借鑒先進的教育指導思想,根據地方特色創辦獨特、優化、穩定的辦學模式,打造自己的辦學風格,凸顯學校的綜合文化。要成立專門的團隊,精心制定學校的發展規劃,落實管理體系,分階段分步驟實施,確保各項工作的有序有效進行。同時應當在學校特色建設過程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輿論效果,獲得家長信任,吸引更多優質生源,推動學校的整體發展,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三)提高農村學校教師福利待遇,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
1.均衡城鄉教師工資待遇,合理配置教師資源
一方面,當地教育部門應當對條件艱苦的偏遠農村小學設立專項補貼,使其工資水平不低于甚至適當高于城市小學教師。不斷完善薪資制度,將崗位津貼、班主任津貼、績效津貼等落實到實處,堅決杜絕拖欠工資的情況發生,為教師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及時解決學科分配不均衡的情況,合理調派老師,科學核編,補充農村小學音體美教師和心理健康指導教師的空缺。同時,還應健全教師資源的人才引進制度,吸引優秀中青年教師,緩解農村小學教師隊伍年齡兩極分化問題,盡快形成合理的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合理規范人事方面的管理機制,建立有效的考評制度、職稱制度、提干制度、激勵制度等,提升農村小學教師職業的吸引力。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建立與其工作責任和勞動付出與之相匹配的職業優越性,真正做到尊師重教。要以師資建設為中心,以保護教師的利益為前提,以優化教師隊伍、促進教師職業發展為目標,形成開放、有序的教師流動環境。
2.加強繼續教育,提高農村教師專業能力
教師的專業素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但不可否認的是,教師的專業能力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提升的過程。要縮小城鄉小學教育水平的差距,首先要鼓勵和支持農村小學教師的業務進修和學歷提升。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專業知識、提高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其次要結合各校實際情況,定期安排教師參加不同的培訓活動。開展教師培訓活動時,應考慮將校內培訓與校外培訓相結合,城鄉教師交流相結合,網絡學習與實地觀摩相結合,理論性與實用性相結合。
(四)關心農村兒童成長,強化父母科學教育子女觀念
1.減少留守兒童數量,合理選擇監護人
家長應該重視自己的陪伴對于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盡一切可能彌補孩子的親情缺失。有條件的父母應盡量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邊,沒條件的要經常回家看看孩子或加強與孩子之間的電話聯系,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關心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加強親子情感溝通。相關部門必須完善城鄉社會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的就業、教育、醫療、福利等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消除孩子隨同父母進城讀書的障礙。加快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當地就業的機會,盡可能的不要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外出的父母在選擇委托的監護人時要考慮到監護人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盡量將孩子交給有責任心、有愛心、有能力的人。外出務工的父母應當與學校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向家長反映留守兒童在學校的情況,共同致力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2.加強家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單純依靠學校的教育并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8]這也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在學生教育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為此,要增強家長參與教育的意識,積極構建家校交流平臺,家校之間形成良性的聯動機制,讓家庭和學校緊密配合、形成合力,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宣傳科學家庭教育觀,實現監護人教育思想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不斷獲取新型實用的家庭教育方法。通過家長代表分享家教經驗的方式來引導家長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經常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言傳身教,引導孩子積極向上,幫助孩子們培養廣泛的興趣和學習能力,增強自信,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7(11):4-23.
[2]孫仕徳.農村小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分析[J].才智,2013(14):234-235.
[3]王少非.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一個模型構想[J].教育發展研究,2006(5):5-9.
[4]啟迪.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J].云南教育,2003(33):4-5.
[5]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6/s3325/201508/t20150811_199328.html.
[6]李敏.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信息, 2009(6):261-262.
[7]姚波.農村小學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網絡財富,2009(5):24-25.
[8]周艷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家庭教育的優化與完善[J].中國校外教育,2009(9):4-4.
作者簡介:
文嘉興(1990-),女,漢族,四川蓬安人,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小學教育理論研究;
康釗(1968-),男,漢族,四川蓬安人,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育學碩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