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平
摘要:語文是語言魅力的講述,是流動的藝術。傳統陳舊、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教育事業的進步和學生的需求,多元化創新學習模式已成為教育的主題。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語文的經驗,通過教學情景多元化、課堂討論多元化、及課外活動多元化三方面的深入分析,論述語文教學中應如何制定、實施多元化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多元化教學
語文是在日常交際中實用性很強的社會學科,滲透于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而而,學生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語文。初中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過渡階段,起到承上啟下,連接小學和高中語文知識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索學習,輔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將來學生在高中、大學奠定學習基礎。多元化教學的開展,設計豐富的教學方式,開拓教學系統,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一、教學情景多元化
1.圖像展示
圖像的有效運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刺激學生的大腦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只是單純的講,學生覺得信息單一枯燥無味,教師可在平時授課中借助圖片再現課文情景,把課文內容直接化、具體化,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本知識。例如,去年我講到《走一步,再走一步》時,課文中提到抽泣的詞語,我為學生展示了關于這個詞語的圖片,將文字轉化成畫面,這樣學生以后不會只用哭形容一個人傷心了。教師也可提問讓學生用課文中的詞語來形容圖像內容,這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在實際寫作、生活語言中嘗試運用,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在反復這樣的情景練習中,學生不僅會掌握詞語,更重要的是學生由學語文開始變為運用語文。語文課上利用圖像展示可以打通語言和圖畫之間的界限,從而為學生在文字與形象間架起了一座連接的橋梁,調動了智能鍛煉了積極性。
2.音樂渲染
音樂是一種可以跨越國界、跨越古今的國際語言,它可以直達聽眾的內心深處,喚起情節引發共鳴。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通過描寫琵琶女彈奏的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我選擇了林海的《琵琶語》作為背景音樂,從音樂中欣賞文字,繪聲繪色的再現琵琶女的心境。相信這樣的課堂不再是枯燥的死記硬背,而是一種美妙的欣賞,同時教師引領學生品鑒了詩句和音樂。
3.短劇表演
過去的教師照本宣科、全面繁復,聽的學生昏昏欲睡,現在通過排演課本劇的方式,融入文本、肢體、音樂等因素讓學生自己表演,學生的興趣自然來了。營造情境,把握人物性格和原作主旨。在編演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有扎實的語文功底,把記述性文章改編為戲劇。劇本對話的語言要規范、用詞準確、句子完整。表演時讀音要準確,對話要與人物性格相符合,編演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過程,同時也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如《皇帝的新裝》中,老大臣看新裝時的語言必須個性化、反復推敲、促使學生更深入的研讀文本,分析人物心理。舞臺藝術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可以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由表演帶動閱讀理解,學生在表演中學習,自然興趣盎然。
二、課堂討論多元化
通過學生間親身體驗的交流,營造具體的生活情景。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心得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共同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課文內容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理念,這一學習理念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課程學習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開展多元化語文教學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思維,在具體教學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針對同一個課文問題開展小組討論,然后各個小組分別派出一名代表來發表小組討論結果。正所謂集思廣益,大家相互交換想法就有了多個想法,這就是多元化教學的具體表現。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多元化教學方法,需要遵循學生個性發展的原則,讓學生切身體會,自我表現甚至課堂競賽,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主觀思維。讓學生在小組內,能夠充分展現自身的思考問題時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教會學生進行傾聽,讓學生養成尊重他人的品質。
三、課外活動多元化
多元化教學的實施也需要建立在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基礎上,強烈的學習興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因此,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時,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生寫作文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到戶外郊游,擴展學生的戶外見聞,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自然環境中對作文題目展
開思考。這樣寫出來的文章與待在教室、閉門造車寫出來的文章會有不同的意境和深度。
充實學生的課外閱讀,畢竟課堂的知識是有限的,語文學科的涵蓋而廣、綜合性強、內容豐富,不應該將語文學習局限于教材內容。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量,通過課外閱讀來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讓語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廣闊的課外閱讀中。
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在初中階段要不斷拓展課外閱讀范圍,充實文學基礎,尤其是要注重閱讀中外名著。語文教師可以將優秀的課外讀物推薦給學生,引導初中生開展課外閱讀,幫助他們更深入地進行課文理解,鞏固課內所學的知識。廣泛涉獵課外讀物,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而,累積豐富的課外知識,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主整理、歸納知識的能力,在寫作時還可以將課外讀物的內容引入作文,充實文章內容。
結語:
對于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來講,知識經濟社會的多元化結構,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單一的學習模式和思考模式有礙于學生未來的發展,語文直接關系到學生人格完善和言談習慣的形成,對學生日后進入社會進行人際交往有很大影響。因此,教師要及時糾正自身在認知多元化教學手段上的問題,能夠真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元化手段。
要想幫助學生樹立完備的情感人格、建立系統的語文思維和良好的文學素養,就必須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案和教學方法,拓展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