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惠英
摘要: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為了實現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必然需要各領域不斷創新,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領域必然責無旁貸。當前,金融創新的產品和服務要助力實體經濟。與此同時,抑制資產泡沫防范金融風險,也是金融創新過程中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金融創新;方向;任務;實體經濟
一、引言
布雷頓森林體系在20世紀70年代的瓦解,全球金融體系發生了巨變。包括實行浮動匯率制,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的出現等。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國際金融市場的金融市場國際化、國際融資證券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
關于金融創新有多種表述。例如,有觀點認為金融創新是TRLCK+理性的自利=金融創新。其中,TRLCK是資本充足率、監管、關技術、利率風險和客戶等,這幾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貨幣金融大辭典》(帕爾格雷夫編著)解釋金融創新:由需求派生的利潤驅動,并且使得那些有創造力的經濟主體能夠從金融創新中獲益;將金融創新分為產生信貸、轉移風險、擴大流動性和產生股權,是國際清算銀行對金融創新的劃分;由于金融創新來自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總是根據金融環境的變化,不斷地探索盈利性的創新。因此,根據金融創新的原因,劃分為適應需求變化的金融創新、適應供給變化的金融創新和規避管制的金融創新。
為了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然需要各領域不斷創新,于是隨著“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興起,金融機構金融創新的熱情被激發,金融創新再次成為理論界討論的問題。而在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新常態時期,研究當前金融創新的主要方向和基本任務勢在必行。
二、金融創新的基本方向和任務
盡管金融領域的創新所涉及內容和范圍多而廣泛,但在當前,可以從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創新,以及防范金融風險的金融創新這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為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進行金融創新
社會財富的基礎來自于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發展的結果就成為立國、強國和富民的根本。因此,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助力實體經濟,就成為中國金融創新的主要方向和任務。盡管金融創新支持實體經濟的范圍非常廣泛,但當前的重點是解決規范發展民間金融、中小企業貸款難和貸款貴問題,以及發展融資租賃等多樣化的融資方式。
第一、中小企業是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并且能夠吸收大量的勞動力。如何開拓中小企業的貸款渠道和增加貸款數量,既是金融機構履行其社會責任的體現,更是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因此,“中小企業+金融機構+政府”組成的共同體就應運而生。在這個三方組成的共同體中,由政府牽頭將工商和稅務等政府職能部門,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組成一個金融信息服務的平臺。政府用這一個平臺來提供公共服務,中小企業借這個平臺發布借貸資金的信息,金融機構依據中小企業提供的借貸需求,以及其信用狀況等通過綜合評價,最終做出是否提供貸款的決策。
如何保證金融機構可持續地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非常重要。為了進一步建立健全風險補償機制,福建省財政廳、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等,對開辦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農村金融機構按貸款月均余額的5%進行獎勵;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貸款約的基準利率的20%進行獎勵補償;對涉農貸款新增額的2%給予獎勵;中小企業擔保中心的風險補償,福建省財政廳按所提風險準備金的20%給予補償,按月均擔保余額的5‰進行風險補償;天津市2015年就開始由市、區兩級財政籌措60多億元作為中小企業經認定為壞賬的50%~70%進行補償同時,在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引導下,促使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新模式,主動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農村信用社作為直接為滿足農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務,以及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機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時期發揮自己的優勢,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例如,福建省農村信用社全省布設小額支付便民點13464家,小額支付便民點總交易筆數630萬筆。其中,武平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共布設小額支付便民點240家,實現了全縣行政村100%的覆蓋。便民點在服務“三農”,推進金融服務進萬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17年年底,全縣小額支付便民點總交易筆數約9.7萬筆,其中在領取社保金和繳存社保金方面,交易筆數占比分別達到45%和20.5%。
第二、拓寬實體經濟的融資渠道,需要規范發展民間金融。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統計報告顯示,在2015年的人民幣存款中,城鄉居民存款就增加了4.40萬億元。貨幣的“利息選高”特性或者說是貨幣的逐利特性,內在的具有強烈的意愿去尋求增值。不過,這恰好與民間資金助力實體經濟的要求相吻合。如若不然,這些民間資金就去炒生姜和大蒜這一類農產品,去炒房地產等這些不動產。這樣不但不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而且會帶來某些領域的混亂,以至于擾亂金融市場秩序。
第三、加快融資租賃行業發展服務實體經濟,是中央政府的正確決策。中央政府的這一決策既有利于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又能夠拉動企業設備投資。融資租賃在已經實行“融資租賃聚集區”的經濟效果已經不斷地顯現出來。不過,也要認真對待融資租賃本身可能存在的風險。為了保證融資租賃健康發展,政府或者行業協會要制定行業規則和強化風險防范。
(二)創新金融衍生工具與防范金融風險
首先,金融監管的藝術在于權衡金融創新與防范金融風險的關系。金融衍生工具創新是金融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80~90年代金融衍生工具稱得上五花八門。例如,投資者用來“對沖”利率風險的衍生工具,有混和浮動利率債券/歐洲債券(1986年)、超級浮動利率抵押擔保債券(1987年)、固定-浮動合成債券(1990年)和聯邦基金遠期利率協議(1991年)等。
金融創新過度論認為,金融創新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只有推動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促進了經濟效率提高的金融創新才是有價值的。因此,如果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就是過度的金融創新。盡管這種觀點強調了金融創新對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但并沒有說明或者忽略了虛擬經濟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益的方面。
1992年在上海股票交易所和上海外匯交易中心分別推出了國債期貨和外匯期貨,2010年4月股票指數期貨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掛牌上市。與金融體系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的金融衍生工具就品種和交易量而言,的確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但是,不管是像股票指數期貨、股票市場的程序化交易、融資融券交易等舶來品,還是所謂“獨創”(違反《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規定)的場外配資的HOMS系統等,都必須置于金融監管的范疇,使其發揮促進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健康發展的功能。
其次,抑制資產泡沫防范金融風險是當務之急。在金融體系中,金融衍生工具大多數都隱含著潛在的金融風險。例如,按揭貸款方式盡管有其優點,但它能夠借此制造“杠桿率”,而且其首付款越低“杠桿率”就越高。高杠桿率的后果是,違約風險的可能越大。因此,金融衍生工具創新需要警惕過度與濫用,以及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帶來的金融危機,是歷史留給這個創新時代的沉痛教訓。在較長的時間內,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在不少方面與美國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房地產市場情況有相似之處。例如,低利率和高房價,股票市場低迷,資產的泡沫在不斷積聚。
美國股票市場的變化過程,不斷下跌始于2000年3月,特別是2002年表現更為顯著。于是,美聯儲就將房地產作為促進經濟的新引擎,克服股票市場不能引領經濟發展缺陷。于是,美聯儲2003年6月25日第13次下調利率,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很低的1%,目的是刺激市場對房地產的需求。
美聯儲下調利率的貨幣政策,使得低利率促使可調利率抵押貸款、資產抵押證券等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交易。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交易,使得巨額資金投入房地產,于是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繁榮,誘導投資者的資金由股票市場轉而投向房地產市場,結果是房地產市場獲得了不菲的收益。美國的房屋價格在1997年秋季至2002年秋季期間,平均上漲了42%,很多家庭由此被戲稱為“住房ATM機”。但是,如此集聚起的房地產市場泡沫,2007年慘遭破滅。恰逢2008年的金融危機,在金融危機中許多大型的金融機構慘遭破產倒閉。
當前,中央政府宏觀調控任務是,借助財政和貨幣政策手段,針對房地產等行業的泡沫化傾向,抑制資產泡沫防范金融風險。讓房價回歸到合理的水平,真正做到“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才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實現這一目標,是對金融監管以及其他政策措施有效性的一次檢驗。
許多國家和地區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以及進入21世紀,曾經由于放松監管,使得大量資金和金融業務游離在監管之外,尤其是流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領域,由此導致資產泡沫破滅。資產泡沫的破滅,嚴重的金融危機和持久的經濟衰退在這些國家和地區蔓延。為了避免這類經濟悲劇的重演,中央政府做出了抑制資產泡沫的英明決策。
三、結語
綜上可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更加需要金融創新。中國的金融創新,既要吸取西方國家金融創新過程中的歷史教訓,又要學習它們金融創新取得的經驗。利用多種政策措施來激勵金融機構創新的熱情,通過創新驅動建立起更有效率的金融體系。
當前金融創新的金融創新的方向和任務主要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創新,以及正確處理創新金融衍生工具與防范金融風險的關系。
參考文獻:
[1]SinKey,Joseph F.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Management,[M]Macmillan,1992.
[2][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貨幣金融學(第九版)[M].鄭艷文,邢國勇,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劉秀光.貨幣背離實體經濟與回歸實體經濟的分析[J].西南金融,2017(07).
[4]王華慶.金融創新理性的思考[M].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5][美]E.雷·坎特伯里.經濟學簡史:處理沉悶科學的巧妙方法(第二版)[M].陳葉盛,譯.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6]劉秀光.金融創新環境、路徑和內容的國際比較[J].西南金融,2017(03).
(作者單位:福建武平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