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園園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詩詞作為重點內容列入新課程標準中,不僅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因此,教師必須要對此予以高度的重視,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育理念,有意識的去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力,準確的把握詩詞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打好基礎,保證語文成績得到有效提高。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
引言:
我國傳統古詩詞注重的是“情景交融”,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詩詞賞析,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在詩意中解讀意象,從意境中分析景物,爭取在掌握詩詞解析技巧的同時詩詞鑒賞能力,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提升文學底蘊。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現狀
自古以來,在我國文化教學中就有古詩詞教學,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古詩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逐漸有了變化,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還存在很多問題。
1 .觀念落后
教師對于古詩詞的教學觀念仍然比較落后,很多教師尚未注意到古詩詞鑒賞教學的重要性,因此詩詞講解也只停留在表面上,學生背誦、教師翻譯,這樣的教學導致古詩詞失去了靈魂和內涵。
2 .缺乏重視
古詩詞教學不僅涉及到古文翻譯,還有詩詞背誦,因此需要大量的時間,很多教師并不愿意在古詩詞教學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只將注意力放在古詩詞的翻譯上面,忽視了引導學生領略詩詞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很少展開古詩詞鑒賞教學。此外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認為古詩詞的學習只有強制性背誦和記憶才能得到高分,過于注重考試內容,忽略了古詩詞意境美與內涵美的體現[1]。
3 .方法傳統
由于受到教師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學生對古詩詞教學沒有一點興趣,甚至有一種抵觸心理。此外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迅速,這讓越來越多的學生產生了一種“古詩詞毫無用處”的錯誤觀念,導致學習積極性一直得不到提升,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更別說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有效策略
1 .創設教學情境,鑒賞詩詞形象
在進行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適當實施情境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和興趣愛好合理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到詩詞的意境中去,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情懷,感受到古詩詞的樂趣和魅力。
例如在學習李白的《蜀道難》這首詩的時候,教師首先需要為學生描述一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將學生帶入到當時那個環境中去,感受蜀道的高峻以及地勢的險惡,同時真切的體會到詩人熱烈奔放的情感,然后還可以適當進行課外延伸,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資料和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濃厚的氛圍內深化對于詩詞內涵的理解,使學生受到詩人的感染,培養一種豁達、熱烈、豪邁的情懷[2]。
2 .注重詩詞賞析,鑒賞詩詞語言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仔細閱讀,鑒賞詩詞語言,掌握詩詞表達技巧,讓學生熟練掌握擬人、比喻、夸張、雙關、反復、對比、通感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保證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準確的判斷詩詞的表達方式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還是直抒胸臆;其次是引導學生熟練掌握想象、烘托、白描、映襯、渲染、先聲奪人、虛實相映、動靜結合等各種表達技巧。
例如在學習《錦瑟》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分析詩句的修辭手法、表達技巧以及藝術手法,然后提出如下問題:
(1)在本詩中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的?
(2)“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币痪渲性娙藨昧嗽鯓拥拿鑼懯址ǎ?/p>
通過這樣的賞析學習,讓學生掌握詩詞修辭手法,同時強化表達技巧,并在此基礎上能夠加深對于詩詞內容的理解,清晰的感悟詩詞中表達的情感內涵,從根本上實現鑒賞能力的提高[3]。
3 .注重教師能力,提高文學素養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要想保證詩詞鑒賞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專業素質,不斷學習,多了解一些文學典籍,增加文學底蘊,提升自身的古典文學修養,使自己的審美能力和詩詞鑒賞能力得到有效增強。只有不斷的為自己充電,才能保證為學生帶去更好的教育和引導。讓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真正意義上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外來文化逐漸引入我國,對傳統文化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要想保證傳統文化不隨波逐流,古詩詞教學是有效途徑之一。在這種環境下,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古詩詞鑒賞教學顯得十分重要。對此教師必須要予以高度重視,不斷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大膽創新,引導學生深入賞析詞句,在強化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劉佳. 新課程視野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素養芻議[D]. 東北師范大學, 2010,(02).
[2]熊曉丹. 新課程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芻議[J]. 讀寫算:教師版, 2015,(42):278-278 .
[3]趙倩蕾. 芻議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方法[J]. 文理導航, 2011,(30):8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