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學生課堂學習中存在厭學情緒。教師有效針對實際教學情況,可以聯系生活,感受生活化數學;利用多媒體,感受生動化的數學;編講故事,感受趣味化的數學;借助實物,感受形象化的數學等教學方式,以提高課堂趣味性,讓其感受數學魅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探討
新課標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難發現一部分學生不喜歡數學,厭煩數學中枯燥的計算,復雜的推理過程,厭煩老師單調呆板的教學風格。因此,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就顯得十分的重要。
一、 聯系生活,感受生活化的數學
新課標提出了要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即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情境的創設不僅能使學生在數學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數學,增強對數學的理解,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而且增強了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例如,在講五年級上冊“積的近似數”這節課時,可以設計如下的生活情境:昨天,小明和媽媽去超市買了12.77千克大米,每千克4.8元,小明馬上用計算器算出了61.296元,標簽上寫的也是61.296元!結賬時收銀員阿姨卻收了61.3元。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小明疑惑了。這樣的價格合理嗎?問題一出,學生熱情高漲,眾說紛紜,“這種現象很常見,是合理的。”“收61.3元是為了好找錢,而且61.296元非常接近61.3元,可以這樣付錢。”很熟悉的情境,同學們很快發現了如何求積的近似數,而且符合實際情況。這種靠積極的思維得出的結論,比僅靠記憶得來的知識更深刻、更有價值。因此,在新授課中,通過創設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
二、 利用多媒體,感受生動化的數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普遍走進課堂。它主要采用圖像、聲音、文本、動畫等多種媒介刺激學生的多個感官,使學生大腦處于興奮狀態,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逐漸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多媒體以它獨特的功能為教師的教學增添了無限的樂趣。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空間觀念也逐步建立起來,但是對于理解一些新的概念仍然存在一定的難度。
例如,在教授“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中,學生第一次接觸到體積的概念,因此,如何理解體積這個新概念成了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如何將抽象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是老師必須解決的問題。在這節課的導入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了大家所熟悉的故事《烏鴉喝水》,引導學生邊觀看視頻,邊思考:聰明的烏鴉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上升呢?利用生動的視頻,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很快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來。石頭不斷地進入瓶子里,水也逐漸上升了。當同學們說出了石頭占據了瓶子的空間時,教師因勢利導,引出了體積的概念: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借助多媒體,老師不僅把概念講得形象、生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編講故事,感受趣味化的數學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主動參與的數學實踐環境中,獲得更多的感受和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與活動的主人。學生很愛講故事,也很愛聽故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將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引入課堂教學,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生動的故事情節之中,充分發揮情境本身的吸引力,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中,教師改編了《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借助聲音,圖片等多媒體,為學生講述了豬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在一系列情節的鋪墊之后,當豬八戒認為他所分到西瓜的14最少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比較14,28和416的大小?整節課,《西游記》中的主要人物貫穿始終,當豬八戒知道西瓜相等后,又提出了為什么相等?為什么分數的基本性質中要零除外,并由睿智的唐僧來解答。最后的練習,以豬八戒闖關的形式,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輕松有趣,學生不僅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節中,而且在潛移默化中牢固地掌握了知識。
四、 借助實物,感受形象化的數學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由于數學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好動”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動作。
例如,在“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教學中,長方體的特征是重要內容。掌握長方體的面、棱、頂點這些概念是一個枯燥的過程,但教師特意采用切蘿卜的方法,將抽象化為形象,引導學生理解。先在蘿卜上切一刀,引導學生觀察。這時候,學生很快地發現蘿卜上出現了一個平平的面,并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感覺。緊接著,教師又切了一刀,不僅出現了兩個面,在兩個面之間出現了一條邊,教師很自然地引出了棱的概念:兩個面相交的地方叫做棱。再切第三刀,不僅出現了第三個面,又出現了兩條棱,而且在三條棱相交的地方,出現了一個頂點。教師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慢慢地探索發現,教師再加以總結概括,長方體的特征潛移默化地印入了學生的腦海中。學生的學習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過程自然,充滿了驚喜,仿佛是大家一起創造了長方體的特征。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在數學數學課堂上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做到數學從生活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只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加強探索研究,提高數學的趣味性,充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裴春靜.小學數學教學課堂趣味性策略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03).
[2]許惠福.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課堂趣味性和有效性的幾點方法[J].當代教研論叢,2015(01).
作者簡介:
劉松梅,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郭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