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力,有兩個顯見作用,一是促進教學效率,二是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常,遷移力不僅是指思維能力,還包含遷移意識和技巧——這是一種綜合的素養(yǎng),需要教師有科學、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策略作為支撐。
關(guān)鍵詞:高中地理;知識遷移力;培養(yǎng)
《道德經(jīng)》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萬物的道理其實是同根同源的,這也是“舉一隅而知三隅”的學習理論基礎(chǔ)——為什么有的學生學習效率特別高,能夠一點就通,舉一反三?為什么有的學生刻苦攻讀卻總是不得要領(lǐng)?很大的原因,就是知識遷移能力的不足,思維總是圈定在某個知識的狹小范圍內(nèi),不能將各知識體系建立關(guān)聯(lián),不能做到觸類旁通——面對用這種固態(tài)思維來學習的學生,教師就教得很累,如果讓他們自主學習,效率就更低。所以,知識遷移力的培養(yǎng)是高中地理教師必須重視并實踐的重要內(nèi)容。
一、 遷移力的培養(yǎng)價值
什么是遷移力呢?我們不用理論去解釋,最簡單的就是孔子要求學生“舉一反三”——我告訴你這個桌子角是方的,那你就應該能夠想到另外三個角也是方的。遷移力的魅力是無窮的,它一旦“啟動”就會形成一個“漂亮”的遷移鏈,可以解決幾乎無限的問題。比如,一個蘋果掉下來砸到了牛頓的頭→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星球間的運行規(guī)律得到解釋→用引力大小測量兩個遙遠星系間的距離→發(fā)現(xiàn)看不見的暗物質(zhì)……一個蘋果的掉落經(jīng)過遷移推動了科學的巨大進步!
地理是門兼具自然和社會屬性的綜合學科,它包含著氣候、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天文……眾多的元素,在有限的教材和時間內(nèi),不可能把所有知識都灌輸給學生——比如,講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特征和治理,那就沒有必要再去詳細地講撒哈拉,只講區(qū)別就行了;再比如學生要去泰國旅游,他就應該知道穿少一點,因為我們講過相近緯度的海南是比較熱的——但,這些假設(shè)的前提是,學生必須具有知識遷移的意識和能力。
二、 遷移力的培養(yǎng)實踐
一般說,知識遷移力需要學生具有類比、創(chuàng)新、發(fā)散、想象等思維能力,但不能說,教師對學生進行了提示,學生就可以實現(xiàn)知識遷移——這種能力需要有個培養(yǎng)和形成的過程。
(一) 通過具象模擬培養(yǎng)遷移力
遷移思維其實是一種抽象的思維過程,它不是一個體驗過程——這也正是知識遷移的難點之一。解決這個難點的一種方法,就是把抽象思維變成具象思維,讓學生直觀地去思考問題。
比如地球自轉(zhuǎn)對地球上物體、洋流等的影響作用,怎樣讓學生通過遷移來理解這些知識?——總不能帶著學生去太空、去海洋實際觀察吧。但讓他們憑空去用腦子想,又不太容易理解。我可以帶個籃球去,把籃球吊起來,上面抹點番茄醬(代表洋流),用稀釋的膠水貼幾張紙(代表大陸板塊),用一定的速度去旋轉(zhuǎn)籃球——停下來,讓學生觀察番茄醬和紙片的位置變化——從一個籃球的旋轉(zhuǎn)聯(lián)想到地球的自轉(zhuǎn),這就是一次模擬式的遷移思維教學。
當然,有些知識也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實現(xiàn)抽象思維的具象化——這種遷移教學,不僅是能夠讓學生迅速理解知識,而且也是對他們遷移思維方法的一種指導——在以后的學習中,他們會想到用這種類似的較具體的事物去思考知識。
(二) 通過跨學科知識培養(yǎng)遷移力
前面我們說過,世間萬物其實同理同源,各學科學習的內(nèi)容不一樣,但它們的知識之間有著相似的道理——比如氣壓,高海拔、低溫度的地區(qū)氣壓低,為什么呢?結(jié)合物理的壓強知識就很容易理解。
比如教學“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這部分知識,先不說自然界的水是循環(huán)的,先要讓學生理解“水必須是循環(huán)的”,這樣,后面的知識學習才能展開。我上課就誦讀李白的一首詩《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語文的角度上說,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他說黃河之水從天上來,是說黃河奔流的氣勢,但從地理角度上說,這么多的水都流到大海里去,不復回了,可能嗎?”——我拿出一盆水,往盆里不停加水,直到水溢出來。“照李白的說法,我們的陸地不是很快就被淹沒了?!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一下,自然界的水都到哪里去了?……想一想化學課上學過的物質(zhì)不滅原理……”這樣,用語文和化學這兩個學科的知識作為學習地理的“引子”,然后把“遷移”的任務交給學生去完成——有了前面的引導,學生很容易使用化學的物質(zhì)轉(zhuǎn)化、物理的水的升華和蒸發(fā)等知識去理解和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他們會發(fā)現(xiàn)“噢——原來黃河之水還真是從天上來,而不是從雪山上來”。
跨學科的知識遷移不僅是上面提到的學科,其他學科知識也可以用來輔助地理學習。比如城市區(qū)域經(jīng)濟這一類的知識,就可以從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去尋求理論支撐。
當然,有些知識的遷移從地理學科本身也可以實現(xiàn),比如洋流和氣流的能量傳遞和交匯等就有相似性,比如北京和華盛頓因為緯度、近海距離等的相近在氣候上也具有遷移價值。總而言之,遷移力是提升地理教學效率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guān)鍵素養(yǎng),值得也應該得到教師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黃巧娥.例談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知識遷移[J].師道:教研,2012(10):101.
[2]吳小紅.高中地理教學中促進學生學習遷移的策略[J].教育藝術(shù),2017(11):53.
作者簡介:
戴瑞吉,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長泰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