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躍和
摘 要 人類正處于一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學習化社會,國家教育部明確提出教育的重心必須從掌握知識轉移到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性上來。因此,我們進行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教學嘗試。自主學習的實質是學生獨立學習,是學生主宰自己的學習。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7-0078-01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就意味著教育方式的根本轉變,這是時代和歷史發展的必然,是教育深層次的變革。教育方式轉變呼喚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實踐者——教師,必須從社會發展的需要、人的發展、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出發,構建“以促進人的全面、主動發展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我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十五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要構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課堂教學模式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更新教學觀念,教學思想——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集知識、能力、覺悟于一體,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和社會主義政治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課程,它肩負著傳遞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提高覺悟、發展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重要任務。教學實踐使我深切體會到,道德與法治課與其他學科一樣,同樣肩負著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任務。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改變觀念,具有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要樹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觀念,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使課堂教學從“以教材、教案、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認知和發展需要為中心”,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認知過程。
二、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核心
人們傳統上對道德與法治課帶有貶義的評價即“說教”,受傳統影響,學生學道德與法治覺得枯燥,到頭來,學生只能是背書的機器,馬克思主義理論變成了教條。學生的能力和覺悟無從談起。針對這一現象,為了使學生學習知識這種內在需求轉化為自我實現、自我創新、自我發展的內心需求和不竭的動力源泉,徹底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那種學生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狀態,我在平時教學中,采用各種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我經常用前提測評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即上課后,請一位學生到講臺上當“教師”這一角色,由他提出上節課的重點問題,其余的學生按指定的問題進行回答,然后,根據學生答題的質量進行評分,每次上課都要更換學生,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促使每個學生課下主動地、認真地復習,因為學生提問記分首先自己必須對上節課的重點內容融會貫通,否則就不能正確提出,甚至弄出笑話。
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根本要求
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首先要求教師要尊重和信任學生,賞識他們的言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幫助他們樹立尊重別人與別人合作的意識,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努力創造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里面本身就滲透著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可以解除學生在課堂上的壓抑感和沉悶感,讓學生各抒己見,展示個性,從而促使學生深入地鉆研學習內容,能夠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在講“環境問題”時,我先讓學生課下對我們居住的周邊環境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然后在課堂上學生們對調查到的諸如:周豐河的水,周邊的垃圾、耕地,亂砍濫伐等問題展開討論,最后老師進行點評發言并總結出環境形勢的嚴峻。這樣既激活了學生興趣,又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同時在這樣和諧課堂氣氛下,學生真正成了學習主人,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思考,大膽質疑,并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邢改萍主編.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論壇.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