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摘 要 “律動”教學可以展示學生的表演天賦初級階段學習的學生善于模仿,創造性思維還不成熟。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中,一般以開口唱歌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小學生好動的天性,間接挫傷了小學生喜歡音樂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關鍵詞 “律動”教學;小學音樂;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236-01
“律動”教學可以展示學生的表演天賦初級階段學習的學生善于模仿,創造性思維還不成熟。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中,一般以開口唱歌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小學生好動的天性,間接挫傷了小學生喜歡音樂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那么,對于小學生而言,律動在音樂課堂上有什么作用?下面就談談我自己的拙見。
一、“律動”教學模式,充分將學習的動與靜相結合
在教學基礎上添加符合學生興趣的元素,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在體態律動中提升節奏感和音樂感,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表演天賦。在“律動”教學中,小學生不用顧忌音樂思維模式,只需聽到音樂即興表演。按照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性,鼓勵學生多表演,當小學生看到他人的表演就會主動對比分析,怎樣做才能更好。這樣的引導式教學,有利于學生表演天賦的開發。
“律動”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人對音樂的感受源于心靈,尤其是還在憑感覺認知世界的孩子,對音樂的感受更加直接和敏銳。當身體處于律動狀態下時,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最強。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加強對學生樂感和節奏感的訓練,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協調肢體動作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小學生精力旺盛、活潑好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不同的音樂下做出不同的動作,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師進行適當的鼓勵和肯定,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推動世界,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教師可控制范圍內,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事半功倍。
二、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的應用
(一)從簡單的“律動”教學開始
對于小學生來說,應該選擇簡單易懂的音樂進行引導教學。音樂教師在選擇音樂時,可以根據歡快的音樂讓學生表達愉悅的感覺,如果是低沉的音樂,就可以讓學生表達不同的音樂感覺,從節奏簡單的入手,再慢慢使用較復雜的音樂。這樣循序漸進,從簡單到難,可以讓學生更快入門,不會讓學生感覺太難而挫傷學習積極性。
(二)將“律動”教學與音樂課相結合
“律動”教學自身具有將抽象的音樂具體化的優勢,這對于還處在直觀認識世界階段的小學生而言,更加容易接受。音樂課相對其他學科來說,實踐性和操作性更強。在“律動”教學中,可以將音樂訓練和律動有機結合,只要保障課堂學習活動活而不亂、動中有序、能收能放,就不限制學生的自由發揮。音樂教師作為引導者,不僅要帶領學生跟上教學節奏,而且要時刻留意學生的接受能力,及時有效地調整備課進度,提高教學效率。
(三)小學音樂教師在“律動”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
“律動”教學有自身的優勢,但掌握不好度,容易出現以下誤區:首先是主次不分。“律動”教學是一種學習的工具,而不是學習的目的,在實踐過程中,因為課堂氣氛活躍和小學生跳躍性的思維模式,教師容易受到影響,忘記“律動”教學只是對音樂課的輔助作用,而不是音樂課本身。摻雜過多的“律動”教學易喧賓奪主,忽視教學目的,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只有分清主次,把握好“律動”教學的使用規律,才能真正發揮其優勢,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是“律動”與舞蹈分不清楚。教師要強調律動不是舞蹈,以免誤導學生。體態律動的本質是對音樂的反應,而舞蹈是音樂的語言,另一種音樂形式。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最后要加強師生互動。新課改雖然要求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但教師要時刻記住自己在課堂上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要有規劃、有目的地進行教學活動。應用“律動”教學模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生生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綜上所述,“律動”教學的靈活性彌補了傳統音樂教育單一模式的不足,動靜結合的新教學模式更能使小學生體會到音樂的魅力。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讓學生從耳朵、身體和心靈等全方面獲得音樂藝術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