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韶軍
摘要:優化公立醫院當前的經濟管理模式是新的醫療改革任務中重要的環節,也為順利完成新醫改中的其他各項改革奠定了基礎。然而當前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模式還并不完善,在進行經濟管理的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如:資源的浪費,決策系統不完善,對于預算執行不到位等。在新的醫療改革計劃下完善公立醫院財務管理的模式,對實行新的醫療改革政策具有推動作用。在本文中,筆者羅列了當前公立醫院經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強公立醫院經濟管理的措施。
關鍵詞: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方法措施
一、公立醫院經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財務預算缺乏剛性約束
目前在我國專門針對醫院的預算管理制度條例屬于空缺,僅依靠2006年衛生部下發的醫療機構財務會計內部控制規定(試行)來對醫院進行經濟管理。但是試行條例規范效率不高,缺少監督機制,并沒有填補現有的條例空缺。所以目前我國公立醫院預算管理的現狀是缺乏制度框架下的硬約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群眾對于醫療的重視程度,醫院的經濟活動變得更加復雜,但是由于缺乏剛性預算,導致醫院的資金管理具有很大風險。
(二)藥品折扣和醫療欠費導致收支失真
在醫療改革的背景下,公立醫院的收入模式主要是由政府補償和市場補償相結合的復合型模式。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公立醫院在政府補償力度有限的情況下,為滿足收支平衡使得藥品收入成為了利潤的焦點。但是在藥品收入核算過程中有失真的現象存在,例如由于藥品結算不及時,管理執行不力,造成的藥品庫存不實與賬目不一致等問題。
醫療欠費主要發生在群體性重大事故的緊急搶救或者家庭困難的患者等群體,醫療欠款的發生,使得應收賬款不到位,導致醫院運行困難。
(三)醫療設備閑置等固定資產管理不規范
固定資產管理不規范也是公立醫院經濟管理中存在的一項巨大問題,固定資產管理混亂的表現是:對于大型設備的重復引進,對于有些先進設備的功能開發不完善,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等。大型醫療設備引進的數量多但是無法合理運用,造成設備閑置及使用效果不理想等問題。
另一方面,對于公立醫院固定資產的管理過程中由于出現遺漏、損壞、閑置等現象。在固定資產的報費時難免混入人為因素,導致固定資產的虛報假報等問題的出現。
二、加強公立醫院經濟管理的措施
(一)改進公立醫院現有的行政管理制度及決策管理模式
醫院的行政管理制度對公立醫院的經濟效益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公立醫院的決策和指令與日后醫院的發展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這就要求公立醫院要改進決策制度和優化管理模式。
舉例來說,首先要逐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員的素質,聘請有執行能力和決策能力的新型技術人才。對在崗工作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在管理層中加入有創新意識的成員。根據各公立醫院不同的需要結合當前醫院的實際情況,對于新醫改中的方案進行分析和研讀,建立適合公立醫院發展的管理模式。在進行大型醫療器材的引進時,要保證公平公開公正競價,杜絕錢權交易。在投資新的項目時要對可行性和市場進行一定的評估,不能做“拍腦袋”決定。
(二)加強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
在新醫改的大背景之下,在2010年國家頒布的《醫院財務制度》中有專門針對預算管理制度的條例,體現出了預算管理的重要性。所以要想加強公立醫院的經濟管理也要全面加強公立醫院的預算管理。
例如:在編制預算時,完善好收入的登記。醫療總收入中不僅僅包含政府補助及醫療藥品的相關收入,還應添加其他如捐贈受助、科研成果的收入、科室出租等收入,進一步完善收入報表。同時也要完善好支出的登記,核算清楚員工工資發放和福利發放,核對好票務信息。對于預算報表的編制要分析上一年度的預算及實際收支情況,在參考國家預算管理條例的基礎上根據醫院的實際情況制作報表。同時加強預算的執行率,在確保預算科學可行的基礎上,以預算報表的數值約束日常業務及其他經濟活動的進行。
(三)改進公立醫院固定資產管理模式
遵循新醫改中強調的關于加強對公立醫院固定資產管理的相關條例,改進公立醫院固定資產的利用及管理模式。對于大型醫療設備的引進和利用要做好相關的市場調查及技術學習,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及設備器械的閑置。
例如:加強對固定資產的清點工作并做好記錄,落實好大型設備的管理責任人,避免浪費資源做到有效管理。
(四)建立公立醫院財務風險預警、防范及管理系統
公立醫院經濟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財務風險預警方法的建立,通過分析公立醫院的財務活動及財務狀況做出潛在的財務風險預判,有利于減輕損失。建立一個具有可行性的科學的財務系統,可以反映出公立醫院當前的運用能力、經濟效益及財務風險等,有利于防范財務風險。在建立公立醫院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時,要結合醫院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符合醫院發展對醫院經濟管理切實有效的系統。
參考文獻:
[1]劉芳,石曉云,黃元強,韓俗.新醫改方案下公立醫院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22):4651-4652.
[2]李建偉.公立醫院在新醫改背景下改革財務管理的相關要求[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