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榮
摘要:教學的創新永遠是一個嶄新的話題,隨著時代的進步與人文素養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教學探索的空間永無止境,每一小點與眾不同的構思都是一片新的天地。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師,由于面對的是一群正處于發育階段的孩子,在考慮小學生年齡特征的同時,還要考慮教學方法的實用性。因此,小學教學其實具有較強的挑戰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想要讓小學語文教學能有一個突破性的進展,首先必須研究這個年齡階段孩子普遍所具有的特征。通過實踐總結,小學生的大腦正處于發育階段,猶如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正在接受細心的澆灌。其中,聽覺、視覺、嗅覺能力逐漸加強,尤其對新鮮的事物較為敏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在這個年齡階段所接受事物的方式以及所養成的習慣,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便可影響他們未來的人生。語文學科其實是屬于所有學科的基礎性學科,無論在哪方面都足夠影響孩子的身心,是塑造小學生未來人格特征的主要學科。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風格極有可能決定著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的確是來不得半點粗心大意。作者以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新課改理念,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性策略做出了探討。
一、結合學生性格特征,因材施教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小學生普遍對新奇,好玩的事物較為敏感,他們極易放棄舊事物,不斷追逐著新鮮的事物所帶來的快樂。然而,在教學活動中,舊事物的鞏固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這就面臨一個問題,如何將舊事物新鮮化,以滿足孩子內心的需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常常會感覺到,所要解決或面對的問題是熟悉的領域,不單是學生覺得乏味,就連教師也常常覺得失去新鮮感,難免讓問題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其教學效果往往達不到理想的程度。所以,在某種角度上來說,熟悉經常會成為解決問題的障礙。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隨時都要習慣于將舊事物或熟悉的內容新鮮化,從而迎合孩子們的好奇之心,讓教學的成功感更加徹底。
比如,小學階段每個年級都要涉及到識字部分的教學。許多教師在這個部分的教學過于單調,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其實識字課堂教學同樣可以綻放出驚艷的火花,只要我們善于構思,同樣可以讓識字教學變得更加形象而富有生命力。其中,拆字游戲便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百試不爽的一種趣味教學模式。中國的漢字源遠流長,每一個漢字都相當于代表了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物象或者某個事物,甚至每個漢字都可以代表一個故事,可謂趣味無窮。教師可以偶爾運用猜字游戲,一方面提高了教學的趣味性,一方面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認識到漢子的魅力所在。如三年級生字表中的“依”,我們可以將“依”拆分成“亻”和“衣”,這意味著,在現實生活中,人靠衣裝才能展現出魅力。“艷”可拆分為“豐”與“色”,意思是說,萬事萬物只要具有豐富的色彩,就會顯得驚艷而美麗。再如“呆”,可拆分為“口”和“木”,趣解為,人的嘴巴像木頭一樣不靈活了,呆呆地說不出話來。通過這樣生動的講解,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如果說拆字游戲可以讓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輕松地掌握所要學的生字,那么,也許字謎游戲更能激發其強烈的識字意識。中國自古以來不乏有許多字謎游戲,這些字謎游戲來源于生活,尤其是在識字這個部分可以說是古往今來人們最熱衷的一種方式。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字謎游戲融入課堂教學,必然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午”字的字謎:“遠看像頭牛,近看沒有頭。”如“拿”字的字謎:“一人一張口,口下長只手。”如“府”的字謎:“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南洋有個人,只有一寸長。”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只要充分挖掘,語文教學依然可以妙趣橫生。中國的語言是全世界最富有韻味的交流工具,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語言像中國語言這樣富有表現力。充分挖掘中國語言的魅力,在課堂上適時融入一些文字游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一個字有多種含義,一句話同樣也蘊藏著弦外之音,在不同的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結果可能不一樣,一個標點符號位置的不同也會決定整句話的最終意義。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情感
古代曾有哲學家這樣說過:“親其師,信其道。”從中可以看出,在實際的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假如在情感上有著良好的交往形式,可以將學生的潛力最大程度挖掘出來,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從而讓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慣性。教師要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轉換過來,在新課程理念中轉變教學觀念,與學生建立起平等而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進行充分的認可。學生在良好情感的引導下,主動和自覺學習語文的相關內容,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創設的愛心情感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充分的尊重,以及讓自己的價值得以體現出來,感受到了學習生活中獨特愛心的溫暖,從而將內心美好的情感轉移到具體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積極性評價,展示學生自信
在小學語文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評價機制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激活求知熱情,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在學生對具體的語文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之后,創設相應的評價情境。教師的評價并不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最終的評判,而是對學生的整個學習給出一種建議和意見,從而讓學生獲得相應的學習自信心,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而有效的評價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創設的評價情境并不只是簡單的肯定,而是借助于相應的評價讓學生能夠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發展,實現個體價值。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內容和掌握了學生的課堂實際學習情況之后,在學生的學習中對學生的發言和作業進行相應的評價。或許是一個溫和的手勢、一個獎勵性的微笑、一個滿意的眼神、一段鼓勵性的話語,這些都能夠形成良好的評價情境。另外,對于那些無法充分調動自己學習情緒的學生,教師要體現出足夠的耐心、關心和尊重心去對待,對這些學生身上微小的閃光點進行及時的發現和捕捉,創設良好的評價情境,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讓他們在這種情境中體驗成就感和榮譽感,從而對自己充滿自信,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教學的探索空間是無窮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教學往往就是一種創作,只要樂于嘗試,一定能創作出獨特的教學作品,一定能夠打造一片新的天地。
參考文獻:
[1]前蘇聯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8
[2]前蘇聯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