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彥心
摘要:“后真相”概念的興起體現了新技術下傳播環境的變化,以及事實權威的衰落。事實是形成健康網絡輿論環境的基礎,也是新聞媒體進行輿論引導的利器。新聞媒體在后真相時代能否起到對沖“后真相”的作用呢?本文以“榆林產婦墜樓”事件為案例,選取部分相關微博評論進行文本分析,研究新聞媒體介入前后網絡輿論走向,以考察其表現,為新聞媒體在后真相時代下對網絡輿論引導提供借鑒。
關鍵詞:后真相;新聞媒體;網絡輿論;引導;榆林產婦墜樓
一、后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新特點
“后真相”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情緒在前,真相在后;認知在前,真相在后;成見在前,客觀在后。網絡輿論呈現出以下幾個新特點:(1)網絡輿論在后真相時代,常常是基于不完整的事實或虛假新聞產生,因此網絡輿論轉變更具突發性、動態性。(2)在觀點先于事實的網絡傳播環境下,網民們的情感訴求大于理性討論。尤其是在當下風險社會場域中,社會矛盾凸顯并通過網絡媒體放大、激化,網民們的神經變得更加敏感。(3)在以社交媒體為首的網絡媒體上,戲謔和狂歡式表達多于理論的思考和討論,尤其是在新聞媒體缺位的情況下,這便使得戲謔性的網絡輿論來得快去得也快。
二、榆林產婦墜樓事件中的網絡輿論
(一)事件中網絡輿論態勢回顧
該事件發生于2017年8月31日20時許,9月1號 “華商二三里”新聞客戶端報道此事。9月3日和9月6日,榆林一院在新浪微博上先后發布兩次聲明,推卸責任。輿論幾乎全部指向家屬,“一邊倒”地罵家屬。而出現輿論拐點是“新京報我們視頻”接連幾日發布采訪報道后。隨著新聞媒體更深地介入,獲得更多的信息,但家屬和醫院雙方仍各執一詞,事件未得到解決,卻次生出許多諸如“女性生育權”、“家庭婆媳矛盾”、“法律責任”等輿情。最終,9月11日消息稱“醫院和家屬達成賠償協議、兩名醫生被停職”后,網絡輿論才逐漸平息。
(二)新聞媒體介入對網絡輿論的影響
通過對整個事件中網絡輿論走向的分析,以及“新京報我們視頻”的微博報道下的評論分析,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1、新聞媒體的報道很難改變非理性輿論
“新京報我們視頻”介入事件調查,期間共發布11條微博。這些微博所承載的信息本是“事情并非完全如醫院所說”、“醫院和家屬在溝通中存在疑點”,但是在前三條微博評論內容仍然多為對家屬的謾罵而不關心事實真相。直到第四條墜樓的完整視頻公布后,網絡輿論才開始出現反轉,但關注度大不如前幾條微博。而在采訪孕婦助產士的視頻下,網絡輿論又突然轉向記者,指責記者采訪預設立場、給被采訪對象“下套”。
可以看出,網絡輿論重點并非在事件的邏輯分析和理性討論之上,而是被某些強烈、詭異甚至極端的“優勢意見”帶偏,造成輿論失焦。
2、新聞媒體未以新聞評論引導網絡輿論
客觀性的確是新聞媒體在報道中必須堅守的原則,但是新聞評論作為輿論引導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不應放棄的用以搶占輿論陣地的有利武器。
而“新京報我們”視頻發布的這11條微博中,都是采訪視頻或監控錄像配以簡短的文字消息,沒有一句新聞評論,沒有發表任何立場,針對網友的評論也未做任何回復,反而放任網友去猜測、去謾罵攻擊。在當今的傳播環境下,網民的網絡媒介素養仍然有待提高,許多網民沒有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只能憑感覺去想。網民的情緒需要宣泄、安撫和溝通,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媒體只報道事實,而不做任何評論是一種缺乏責任意識的表現。
3、網絡輿論針對新聞媒體報道選擇性爆發
受眾在傳統媒體公信力日趨消解的情況下,很難憑借個人的能力來判斷信息的真假偽實,往往順從于自身或社交媒體中“小圈子”的情緒、立場或刻板印象,從而做出輕率的情緒化的判斷。
而“信息繭房”和“回音室”更是加強了網民的選擇性傾向,網民往往對信息選擇性的關注和選擇性評論。在這11條微博中,傳播力最強的微博下方都是呈現的“一邊倒”的網絡輿論。而那些擁有較為多元觀點的評論的微博,轉發數量、評論數量、點贊數量都少得多。可見當立場和情緒漸漸取代了真相和事實之時,即使出現了和自身立場相悖的結局或證據,人們也會傾向于抵觸或無視這些信息,而選擇相信自己更愿意相信的事實。
三、后真相時代新聞媒體任重道遠
后真相時代,我們面臨的首要挑戰就是“事實”地位的嚴重下滑,“后真相”是對網絡輿論生態的新興挑戰。在關于如何應對“后真相”這一命題時,新聞媒體理應擔負起最主要的責任。
(一)堅持做事實的挖掘者
報道事實和真相是新聞媒體的第一責任,新聞媒體應當秉持“真相為王”的原則,“一切圍繞真相,一切為了真相,一切依靠真相”。在榆林產婦墜樓事件中,“新京報我們視頻”對新聞事實和真相的不斷挖掘,不僅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同時也提升了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新聞媒體應當堅持做事實的挖掘者、核查者,對正確的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傳播,對謬誤進行糾正,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在網絡輿論場中對“后真相”的對沖和凈化功能。
(二)更加注重對網民的情緒引導
后真相時代,人們對于真相的追求可能比不上對于情感上的滿足,因此在網絡輿論場中往往是情緒先行。而新聞媒體在面對大量的情緒和觀點時,除了以事實信息對沖“后真相”,還應該注重對網民情緒的引導,而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過“協商式對話”與網民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社交媒體時代互動性強,如果還以傳統媒體的思維行事是行不通的。對于網民的質疑和發問,要及時回應,對網民進行必要的媒介素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