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瓊芳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由此可見,讀,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它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之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朗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nèi)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在范讀時應要求學生認真聽,正確聽出節(jié)奏、停頓、語速、輕重緩急等,讓學生進入意境。特別是像《十里長街送總理》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類感情色彩很濃厚的課文,更應該通過朗讀來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第一部分是寫周恩來初到東北時,伯父告誡他不要去外國租界。
伯父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為什么?”周恩來不解地問。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么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
在這段對話中,“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呢?”要讀出周恩來不解和追問的語氣,讀出周恩來對這些事的關注,從而更好地體會他的疑惑:“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讀這段話要讀出好奇和疑惑的語氣,體會周恩來在疑惑中的不斷追問和思考。
(2)邊讀邊想象課文中的情景。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二部分寫周恩來在租界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辱,而圍觀的中國人都敢怒不敢言,讓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話的含義。在讀課文第8自然段時,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通過想象畫面,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不會停留在字面,而會在心里真切感受到國家落后人民就會飽受欺凌的道理,這是一種情感的升華。
(3)重點段落重點朗讀。課文中的重點段中,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xiàn)文章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讀《長城》第三自然段中的“單看那數(shù)不清的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shù)的肩膀無數(shù)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些語句時,教師就要先指導學生理解句子中“沒有、沒有、就、多少、才、前不見頭、后不見尾”這些重點詞,然后反復朗讀,把重點詞語讀重音,讀出感情來,從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修建長城是多么不容易,學生對勞動人民的無限贊嘆之情油然而生。教師通過對重點語句和段落的朗讀指導,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進對重點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意思的理解,從而達到訓練語感的目的。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小學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160篇,說明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孩子的記憶能力。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時代是記憶的高峰階段,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黃金時期讓小學生背誦一些美文佳作、名言警句,讓語言文字在兒童心底多一些積淀、多一些感悟。教材中有不少篇章都寫得很美,富有詩情畫意,多讓孩子讀一讀,背一背,可以受到美的陶冶,有利于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依據(jù)教材,抓住重點有感情地范讀,有目的地指導朗讀,不但能讓學生從朗讀中去理解課文,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調節(jié)課堂氣氛。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要“讀”占鰲頭。
[1]劉明功.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探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7.
[2]張尚兵.淺議個性化閱讀[J].學科教育,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