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雯
摘要:“互聯網+”時代,隨著媒介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在話語主體、話語內容、話語媒介等方面產生巨大的變化,生發出一系列新挑戰、新變化、新情況,逐漸演變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話語權重塑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當前,各行各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進行深度融合,催生出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的模式提升了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也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場域,其構建的不同以往的知識環境和思想環境,一方面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讓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信息共享變得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卻也在沖擊著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在新形勢下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成為教育工作者們亟待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變遷
“互聯網+”背景下,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其開放的、及時的、便捷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資源和范式,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邊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產生了某些變遷表征。
(一)去中心化傳播的話語主體變遷
所謂的去中心化傳播,從字面意思不難看出,“互聯網+”時代內容不再由特定的某個人或者某個群體產生,而是通過技術賦權將話語權從原先的精英階級手中下放到了所有的草根階級,新型的網絡內容成為權級平等的所有網民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結果。這一迅猛的發展對于傳統媒體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的精英階級而言可以說是沖擊巨大,通過特朗普的美國總統競選之路便可見端倪。在我國,高校作為新時期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置身“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的去中心化傳播激活了大學生話語權意識,網絡平臺平等自由的雙向互動模式調動了大學生的積極性,一時間“眾聲喧嘩”。
(二)海量共享傳播的話語內容變遷
所謂的海量共享傳播,從字面意思不難看出,“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通過新型的技術手段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與交互性,一方面各類信息通過網絡呈現出井噴的態勢向受眾“奔涌”而來,另一方面由于人人都是傳聲筒,因此信息會在各傳播主體之間分享傳播。這一特點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海量共享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教育的“傳道受業解惑”模式,大學生們利用網絡也可以接收某種程度的教育資訊并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內容由原先單一的、傳統的轉變為了現如今“互聯網+”時代的多元的、新型的模式。
(三)多點互動傳播的話語媒介變遷
所謂的多點互動傳播,從字面意思不難看出,“互聯網+”時代的傳播不再局限于某個單一的傳播接觸點,而是利用現代通訊技術轉變成了多點對多點的傳播。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融媒體平臺將電腦、電視、電話、游戲機等媒介性能進行整合,對受眾信息獲取習慣與其關注的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特定的信息針對特定的用戶,形成一種雙向的個人化傳播。對于高校而言,傳播的技術的更新換代,為大學生們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拓展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渠道,不斷提高表達的自由度,促進雙向的交流。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困境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互聯網+”時代所產生的這種平等共生的話語關系與交流范式,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但毋庸置疑的是網絡傳播的擴散性、隱匿性、便攜性、及時性等特點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建構帶來了不同以往的困境。
(一)傳統話語主體地位消解
長久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教育主體,憑借自身的優勢牢牢掌握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話語權,而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單純地接收著各種來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傳授的知識和信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種“自上而下”的灌輸方式很顯然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傳統話語主體地位在大學生們與新媒體的各種雙向互動中被逐漸消解。
(二)傳統話語內容吸引力削弱
長久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濃厚的政治色彩與意識形態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話語內容的刻板性、教條性和政治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嚴格過濾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信息資源,將符合價值標準與導向的內容輸送給大學生。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種把關方式在海量多元的信息面前顯得捉襟見肘,同時網絡傳播中針對性強、感染力強、形式豐富、教育效果好的內容嚴重削弱傳統話語內容的吸引力。
(三)傳統話語媒介無法滿足需求
長久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場域較為局限在課堂上、書本里,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大學生旺盛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的迅猛發展,使得擁有快速接收新鮮事物能力的大學生成為新媒體的愛好者和追隨者。事實上,近年來高校的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通過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極大便利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需求在網絡的隱匿性、自由化以及監管難度大的現在面前面前還是顯得極具挑戰。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重塑的路徑探析
面對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教育工作者們應該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新思路、新規律、新方法,通過與時俱進的改革,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
(一)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角色,實現話語權平等
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建立起傳統話語權主客體即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的話語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勢下應該秉持的基本理念。具體說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完成自身觀念的轉變,即由原先的傳授主導者變為如今的討論參與者。在保證基本教學任務正常完成的前提下,積極鼓勵學生提出質疑,更多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通過從旁的引導在師生間形成討論。總而言之,“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通過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角色,在師生之間形成平等的對話氛圍,切實保證所有人都具有平等的話語權。
(二)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結構,增強話語吸引力
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陳規刻板的話語體系很顯然已經無法適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正確把握時代脈搏,積極革新課堂內外話語形式與內容,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才是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基本落腳點。具體說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是要和學生一起感受時代的變化以及從中衍生出來的新鮮事物,在共情中,不斷提升自己學習網絡文化的能力,然后積極利用網絡用語等一系列年輕人感興趣的話題,帶領他們深刻領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引導他們在海量多元的網絡信息面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網絡文化素養。總而言之,“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通過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結構,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闡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觀念,不斷增強話語內容的吸引力與影響力。
(三)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平臺,占領話語新高地
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已經在課堂內外搭建了巨大的輿論戰場,嚴重沖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話語平臺,因此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平臺,利用網絡媒體提升教學效果,占領話語新高地,成為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具體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增強自身利用網絡技術的能力,通過新穎的多媒體形式為學生打造新的互動交流平臺,在課堂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實現虛擬空間的“全員育人”。其次要在課堂外構建全新的信息交流共享平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通過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重視學生虛擬化生存,運用互聯網思維打破師生之前的溝通交流阻礙,結合網絡熱點設置討論議程,真正實現師生雙向互動零障礙。
伴隨著“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全新的媒體信息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煥然一新的發展,同時也使其面臨著紛繁復雜的新問題,教學話語權的變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傳統的主體地位與優勢受到很大沖擊。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對于新形勢下的話語權研究還需要繼續深入與加強。
參考文獻:
[1]駱郁廷,史姍姍.“三喻文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多維透視[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2]胡瑋,馬靜.“微時代”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負面影響及對策研究 [J].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4(5).
[3]楊永志,吳佩芬.互聯網條件下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