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俏玲
摘要:全面領會《語文課程標準》關于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闡述,深入理解人教版新課標教材識字部分的編寫特點。把低年級識字教學從興趣入手,把握識字教學中情趣性、自主性、創造性、生活性原則,并探究積極有效的識字教學方法,努力實現識字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興趣;愿學;樂學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和良好的識字習慣,不僅對于識字寫字,對于學好語文,乃至終身學習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因而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那怎樣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寓教于樂,樂在其中呢?這是每個語文老師關注的問題。對此,我在語文識字教學中進行一些探索。
一、用“興趣”激發學生
低年級學生學習時“趣”字是支撐他們學習的動力,他們對學習上感興趣,覺得好玩,對課堂感興趣,才喜歡去聽。如果這種興趣一旦丟失,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揮自身的特長,用幽默、風趣、傳神的語言創設一個和諧、溫馨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愿望。
在教學《生字》時可以做如下的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開火車這種游戲分小組進行。隨著孩子們發出嗚-嗚-嗚的聲音,老師出一個生字,讓學生按順序拼讀音節,分析字形。哪個學生讀音錯了,或字形不確,這列火車不能開下去,發令停下來。
猜字謎根據生字的特點,引導學生猜謎語幫助記憶。,比如:“一刀割了禾”——“利”;“不上不下”——“卡”;如“午”字:遠看像頭牛,近看牛沒頭,要問是啥字,看看日當頭;“喜”字:上村十一口,下村二十口,兩村合一起,歡樂不發愁。胖(十五天);李(十八個兒子);果(陽光照在樹上)等。
‘編兒歌兒歌瑯瑯上口,生動有趣,一旦記住便永久難忘,平日教學中注意抓住生字的特點編一些通俗易懂的兒歌。如:“來”字,橫下點撇再加橫,一豎豎在字中央,左邊一撇右邊一捺,這個來字不會忘。
‘找朋友教師將生字卡片打亂,分發到學生手中,請他們將偏旁部首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
二、以法激趣,讓學生愿學
在語文教學中,我采用了一些對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有很大的幫助。從一年級開始訓練學生自學能力,首先是在課堂上自學,讓學生觀察生字,看生字,記生字,小組討論用什么方法才能記住這些字。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了許多的識字方法。我在加以總結就形成了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一猜、講一講、畫一畫等方法。
加一加:就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來學習生字。用學生以前學過的生字加上偏旁變成新的生字。例如;學習“肚”字用土加上月字旁變成“肚”。這樣記憶起來就比較簡單。
減一減:就是把以前學過的生字去掉某一部分變成新的生字。例如:學習“去”就是丟掉了一筆就變成去,家沒了房蓋就成了去。把學的過程也可以變成一個游戲過程,讓學生來扮演不同的生字,讓他們說去掉哪一個部分就可以變成新的生字了。這樣課堂氣氛也活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記住的生字也多了。
換一換:就是調換偏旁的比較法來辨別。如:教“弟—第—遞—梯—剃—涕”時,我就用活。
教學生字有很多種方法,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以后,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或分小組學習生字。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自學的能力,還讓學生成為了一種樂趣。
三、開拓識字渠道,讓學生樂學
生活處處皆有漢字的身影,開拓識字渠道,旨在促進學生利用課堂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遷移運用到課外,到五彩繽紛的廣闊天地中去認字,培養其自主識字的習慣和能力。
1.閱讀識字
(1)書報閱讀。在低年級,我們主要采用“主題閱讀”識字。在學習了有關主題的課文后,教師經常選配2-3篇與主題相關的同步課外閱讀篇目,這樣生字新詞的重復出現率特別高,生字新詞出現的情境也更加豐富多彩,有利于學生及時鞏固,從而使學生的識字更加生動、更富情趣、更具實效。
(2)多媒體閱讀。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錄音、電視、電影、VCD碟片充斥著學生的生活。這些多媒體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能給學生提供可感的形象,能調動視、聽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深受學生的喜愛。
2.活動識字
活動是兒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里、社區里經常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如春游、秋游、運動會、六一游園、古詩詞誦讀等等,這些都是引導學生主動識字的好時機。
(1)主題活動。如圍繞“春游”這個主題,可引導學生認識各種綠色食品,田野里的各種莊稼、野草、野花,搜集、交流、背背有關春天的古詩等活動。
(2)交往活動。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都與他人交往著,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也蘊含著諸多的識字機會,如對方的稱呼、姓名等。
3.環境識字
環境識字旨在引導學生留意生活環境,自主識字,養成邊學邊用的好習慣。
(1)家庭環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里吃的蔬菜、零食、飲料,穿的衣褲鞋襪,用的學習用品、家用電器,玩的玩具等等,無一不是識字的好教材。諸如“旺旺”雪餅、“伊利”牛奶、“紅蜻蜓”皮鞋、“雕牌”洗衣粉……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讀出生活中的字時,他們是多么興奮啊!
(2)校園環境。校園環境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校園里的橫幅、公告欄、宣傳櫥窗等都是學生認字的好對象。新學期伊始,每位學生對班級中的人與事往往比較關注。班級課程表、任課教師名字、學生座位表等,都可以精心設計后貼在教室里,以便學生隨時自主地去猜認、去識記。班級文化建設中,我們則有意識地開辟關于識字的特別陣地,如“識字加油站”、“識字樹”等。
(3)社會環境。“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我們引導學生在社區環境中,在社會環境中識字,如購物、買藥、逛街、旅游時,學會認廣告、藥品、商品、路名、店名等。把學生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增強他們在各種場合學漢字、用漢字的意識。
我始終以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增加他們的識字量和詞匯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重點。在學習中讓他們不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輕松愉快的事情。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新課程標準解讀》
[3]《小學語文研究》
[4]《小學語文教師》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