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艷
摘要:閱讀是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批注式教學方法,能夠有效避免閱讀教學的浮躁之氣,使學生更深入的體味閱讀,養成獨立閱讀的能力。在閱讀中運用批注的方式進行學習,既有著深厚的歷史緣起,也有著新課標下的現代意義。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批注的各個環節教給學生,幫助學生規劃批注式閱讀的運用,以期實現閱讀教學的突破。
關鍵詞: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體會
1、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緣起與運用意義
批注式閱讀教學緣起于我國傳統的“不動筆墨不讀書”,只有進行認真的批注,才能徹底實現閱讀教學的發展,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腦到等全部精神投入到閱讀教學中。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這一閱讀理論又被再一次挖掘并得到了重視,并且在新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首先,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閱讀教學已經提出了一些明確的要求,包括“應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更進一步的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在這些要求下,每一條都提示著閱讀應當是閱讀主體與文本發生對話的過程,在當前閱讀教學中,運用批注式閱讀教學,無非就是以批注為載體,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這樣的“對話”在小學階段十分重要,因為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社會經歷與認知都還不到位,對于許多事物的理解也都是片面的,而此時也恰好是閱讀的基礎確立的階段,如果此時不能很好地實現閱讀教學的發展,必然會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影響。 其次,《語文課程標準》同樣還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就對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要求學生自主的獲取知識,可見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批注式閱讀教學十分必要。
2、現有閱讀教學的弊端
2.1機械式的教育方式。教師在備課時并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些教師的閱讀教學設計并不是建立在以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及閱讀水平為主線的基礎上,而是簡單地依據教學大綱或者個人的教學經驗進行。不能做到以人為本,貼近生活。其結果就會導致大部分的學生缺乏閱讀興趣,更提不出獨到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過分注重預期效果,忽略了課堂上的活躍因子,嚴重打壓了學生的積極性。結果導致課堂成了老師一個人的課堂,閱讀成了老師一個人的閱讀。關于文本的解讀,諸如內容分析、思想感情、寫作特點等很難讓學生獨立地進行。
2.2缺乏系統性。閱讀和寫作是一個有機統一體。如果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缺乏寫作環節的參與,等同于一臺戲缺乏主角。如何針對文本內容設計一系列的閱讀問題,并進行寫作練習是每個教師都應思考的問題。閱讀和寫作本身就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主體是寫作思路、技巧和思想,學生是學習并運用這一主體的主人公。閱讀教學的系統性也包括對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對學生進行拓展式的思維訓練,學會對不同的文本進行總結歸納,吸收消化。
2.3大眾化的淺閱讀。學生的本性中存在惰性。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缺乏對文本的深入思考,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情節閱讀。沒有深入閱讀,更談不上個性化的解讀。導致學生以老師的解讀為榜樣,千篇一律,囫圇吞棗。
3、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的注意事項
3.1注重批注方式,進行有效批注
3.1.1疑問式批注――構疑+觀察。疑問產生思慮,進而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給學生制造懸念,讓學生帶著疑惑去思考問題,為學生營造一種學習氛圍,強化學生的思辨意識。例如,在學習《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對文章進行閱讀:這是怎樣的一株柳?這株柳神奇在哪兒?通過作者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青海高原這株柳具有怎樣的品質;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家鄉霸河邊的柳樹?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在你最關注的語句旁進行批注并寫下感想。這樣讓學生帶著疑慮去進行思索,可以避免學生在對文章批注之初無從下手的問題,為學生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升。
3.1.2開放式批注――補白+拓展。“留白”藝術是常用的方式。正如海明威所說,“好的文學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因此,在閱讀時,教師可以抓住文章的關鍵點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帶領學生探尋,讓學生可以發散思維,為文章進行擴充。例如,在學習《愛之鏈》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說一說對愛的理解,這樣學生便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發散思維來思考愛的真諦。接著我們便可以借助一些名言警句和一些小故事來讓學生對愛有一個更深的感觸。
3.2有效評價,批注式閱讀的保障
3.2.1師生互動,及時評價。“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學習是一個群體性行為,單一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提高。因此,在學習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習小組、同桌互動、班級交流等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而批注式閱讀則是語文課堂中學生的小組、班級內有效交流的前提。有了這個前提,學生便可以在其中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就是課堂上學生能“講出來”。同時我們也應當對學生的批注學習進行適當地評價,引導學生多元解讀,對文本進行充分理解。
3.2.2尊重學生,延緩評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立即肯定或否定,而是通過集體的思考、討論,共同進行驗證。這樣延緩評價一是可以調動課堂氛圍,二是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共同進步。并且在課堂上當學生向教師匯報自己的閱讀批注,即心得體會時,教師也不應急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而是應當讓更多的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集多個學生的思維于一體,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等學生互動結束后,教師再集中對學生的心得體會進行總結性評價。同時,在讓學生進行互動的過程中,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可以說:“大家可以用心聽這幾位同學的見解,然后對比分析一下,看看哪個學生的回答最貼切,是你最欣賞的,并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便更用心地傾聽。
3.2.3搭建平臺,分享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注意欣賞學生閱讀批注中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獲得更多喜悅感和自豪感,也可以采取分享評價等方式來促進學生的進步,定期發布成果展示,將優秀的批注及教師對他們的評價展示給學生,以激勵學生不斷進步。同時,可以搭建一個信息交流平臺,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悟、疑惑等寫在信息交流平臺上,這樣可以發揮集體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和解答這些問題,扭轉傳統教學模式的枯燥、乏味,令教學活動充滿互動和活力。
3.3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
歐文曾說,“環境決定著人們的語言、宗教、修養、習慣、意識形態和行為性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作用。首先應當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其次,還應當營造一種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可以在交流中共進,在思辨中成長。
結束語:
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批注式教學,實際上是教學的一種創新,其意義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閱讀。事實上,作為學生,即使脫離語文學科而言,閱讀能力的培養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閱讀不僅意味著學生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更在于學生能夠快速的獲得更多的知識,需要引起教師的關注與思考。批注式閱讀更多的是要在實踐中發現與完善的,培養學生多讀、多思、多寫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鄭志長.批注式閱讀教學設計[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19(4):53-54.
[2]鄭志長.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11(9):13-14.
[3]朱重林.小學語文課內外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17(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