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波
摘要:現代學校管理是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組織學校機構,完成學校教學任務,將學校以整體的形式展現給社會。因此,現在學校管理更重視校園文化的管理。本文基于傳統校園管理模式的分析對現代學校管理提出來以文化建設為核心的模式,希望為現代學校管理研究服務。
關鍵詞:校園文化;核心;學校管理;模式
一、傳統學校管理模式存在的組織機構屬性
正常的學校管理工作是在學校有組織、有規劃的整體安排和分層領導機構下管理形成的,為了提高學校的效率和整體水平,達到學校管理的目的,學校管理模式的組織機構自身提點如下:第一,學校行政管理和學術研究管理多能夠提升學校管理水平。第二,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不同屬一個體系內,雖然,行政管理人員有對教師進行管理的權利,但是由于教師的威望和受尊敬程度的優勢對行政管理存在的天然的抵觸。第三,學校管理在人際關系管理上較為復雜,將教師和管理人員、學生按照級別劃分,容易產生差別對待的狀況,對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以人為本理念的發展,學校教師的正常工作可能受到影響,這不僅影響學校的組織管理,而且更有可能嚴重影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
二、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核心的學校管理模式的優勢
在社會主義的學校里無論是領導者、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在社會主義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學校管理中的人本主義要求管理者不僅重視人把人作為管理的核心而且強調用文化來開發人力資源不僅把人看作管理的中心而且要把人看作是學校的主人因此學校管理要以人為本要以德育人培養人的靈魂提高人的素質發掘人的潛力學校管理必須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調動人的積極性特別是處理好管理者教師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能夠塑造協調人際關系并創造出極大的群體合力從而增強全體教師的親和力促進他們的集體主義合作精神能夠有效地消除學校內部的相互沖突和系統內耗它突破了傳統管理模式中那種以解決眼前問題為著眼點的短期行為而更加注重學校發展的長遠利益是學校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保障。
本著德育教育的順利實施和對現代化管理模式的突破,學校將注重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核心,將現代管理理念中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的重心由確定為以精神手段為基礎,借助科學的、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對學校進行校園文化為中心的管理和教師培訓,以達到人力資源的主動性發揮出來,將教師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提高到最大水平。
三、以校園文化構建為核心的校園管理策略
1.確保校園文化對管理思想的指引作用
現代學校管理手先進思想的引導和管理者不斷更新的學校管理里面的指引,安排學校事物。你校園文化建設為核心的學校管理制度,首先應該確認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的指導。只有學校管理者能夠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定為學校校園文化理念,才能更好更有效的發揮以人為本理念對于學校管理的突出作用。讓教師和管理者都能夠積極主動地校園文化建設為主的學校管理體制當中。學校與系統科學的觀念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在一起,圍繞學校建設重點和教學原則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思想為指導,轉變學校管理觀念。此外,學校應該變革思想防止僵化和陳舊的思想經過改革創新的學校管理。
2.擴充校園文化傳播路線
校園文化在本質上是一所學校里學生與教師們在長期相處所形成的生活、學習、工作習慣以及共同的社會責任與精神追求,因此,要傳播校園文化,則勢必要以“精神內涵”為主。
能夠以評估和競爭的形式促進開放的管理理念的形成新華學校校園文化相結合,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將校園文化傳播出去。一方面,校園文化能夠與在一所高校中學習、生活、工作較長時間之后經歷的累積產生強烈的共鳴,包括學科文化、校史文化、校園景觀建筑文化、校園飲食文化以及校園娛樂生活文化等,校園網絡平臺普遍發布這些內容能夠將大學生受眾群體在接受這些信息時產生一種“我與非本校學生不同”的文化認同感;另一方面,這將也是大學生們畢業走出校門后的重要記憶。
3.構建以校園文化的載體學校管理平衡狀態
校園文化沒有一個永恒的模式也沒有一個絕對的中心。各個學校的校園文化都是該校教職員工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爭取更大的競爭力而建立起來的。因此,校園文化要完全適應教育體制改革的需要就必須克服本身的弱點在保持自身優秀文化內核的。同時不斷進行創新以開放寬容的態度對待新思想新觀念,通過創新讓校園文化內部產生沖突與更新而形成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只有這樣校園文化才能真正的成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校園文化系統理論研究”課題組,校園文化建設——一種現代學校管理方式,衡水師專學報,2001-05-15
[2]王棟民.認識校園文化 建設校園文化,中國教育學刊,2005-07-30
[3]李劍鋒.探索以“校園文化”為核心的學校管理模式,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10-01
[4]吳玉蓮.論新時期校園文化的特點與學校管理,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2-07-15.
[5]田文娟.文化管理視野下學校管理機制的研究,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