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明
【摘要】問題是數學的核心,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才有動力。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各種問題情境,才能引發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和困惑,引導學生在有實效的問題情境中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關鍵詞】數學教學 情境創設 快樂教學
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疑問,有疑才有問。但是,并非所有的問題都會引發學生積極的思維,那些淺顯的表面問題,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說出;而那些過于艱深又脫離學生年齡生活實際的問題,也會讓學生失去興趣,扼殺學生的興趣。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該怎樣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使他們在探求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增長知識,又增長智慧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有關文獻資料,談幾點看法。
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及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不協調”,通過立障設疑、創設“不平衡”,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調,把他們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推動下思考和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把學生的認知過程適時置于特定的環境中,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立足于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識基礎之上。比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時,先復習同分母分數減法法則——分子相減,分母不變,然后,讓學生試算13-14,學生根據已有的計算經驗(同分母分數相減)不能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了,于是創造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碰壁了,引發了學生激烈的認知困惑,這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驅動學生不得不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喚起.所以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必要的。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問題情境的內容、形式要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年齡階段而有所變化。對低年級兒童而言,顏色、聲音、動畫等有極大的吸引力,教師可運用故事、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側重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因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1.趣味性。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自然萌發參與意識,就能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狀態,積極探索。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比如,教學“圓的周長”時,一開始可展示多媒體課件:一只小猴先后騎上車輪分別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圓形的車子在路上行駛,只有圓形輪子的車子能平穩行駛。一路上小猴上下顛簸樣子非常滑稽可笑,學生興致盎然,帶著“車輪為什么要設計為圓形”的疑問,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2.啟發性。在學習中產生疑惑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目的是促進學生數學思想和思維的遷移。比如,在教學“體積概念”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烏鴉原來是喝不到水的,后來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與水位升高有什么聯系?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在教學中,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知識自身規律等方面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理解并牢固掌握體積的概念。
3.思考性。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在學生認識了“平方厘米”的單位后,可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數學課本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學生在測量中會發現測量標準太小、測量次數太多、測量結果不準確等問題,產生新舊知識間的矛盾,繼而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索,“創造”出新的面積單位“平方分米”,相信隨著測量對象面積的增大,學生頭腦中還會“衍生”出“平方米”。這種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領悟思想。
4.挑戰性。小學生不僅對“好玩”感興趣,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數學感興趣。所以我們在創設情境中還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覺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夠而且應當學會數學地思考”。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彩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
用猜彩球顏色的情境問題導入新課,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應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輕松自然,直奔主題。而情境留給學生的問題,又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尋求奧秘。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將知識蘊含在以情境為載體的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揭示必要的數學思維和知識發展的過程,這既是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又是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需要,還是貫徹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數學學科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需要。
1.利用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彩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
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
教師能根據排列的序號準確報出彩球的顏色,學生一定會覺得很奇怪。于是教師告訴學生因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很快也能掌握這一秘密。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獲取新知識的強烈渴求,很有興趣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學效果自然會提高。
2.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熟悉感、親切感。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業本帶回了家,而小芳急著要用,那么小芳怎樣才能拿到自己的作業本?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形成了三種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兩人電話約定沿同一條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來,教師又指導學生比較三種方案的基本數量關系、優劣等問題。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們一起探求知識的奧秘,一同體驗數學的價值。
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保證,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優質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