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營
摘 要: 時代在發展,科學技術在進步。當前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已經融入了我們生活、學習、生產等方方面面,推動了它們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也受互聯網影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圍繞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方法這一主題展開論述,重點從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聯網視域下所面臨的挑戰、積極改進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策略這兩個層面進行探討,旨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 高校;互聯網;思政教育;策略
互聯網的發展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渠道獲取外界信息和知識。然而,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讓教育更具便捷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思想政治意識薄弱的學生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1.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聯網視域下所面臨的挑戰
1.1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教育信息來源多樣化
科學技術在進步,互聯網技術也不斷發展進步,學生利用互聯網獲取自己所需的教學知識的技能也在不斷提高,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變得多樣化,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視野的拓寬,也提高了他們的實踐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中,教師的信息優勢不再凸顯,在互聯網視域下所進行的高校教育,必然對傳統的教師地位造成一種沖擊,作為學生將一定程度失去對教師的依賴。
1.2互聯網視域下教育方法需要創新
互聯網技術對高校傳統思政教育必然會造成巨大的沖擊,但是這種沖擊畢竟不能從根本上動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所以,在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中,依然存在著傳統的教育模式,他們在教育活動中依舊按部就班,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鑒于此,為了適應互聯網技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應該積極地對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創新。
2.積極改進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策略
2.1調動學生對思政進行學習的積極性
愛因斯坦曾經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原本思想政治學科就是一門理論性強,比較枯燥的學科,原本學生學習的興趣就不是很高,高校教師在進行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教學中,如果在教學方式上仍采取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必然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鑒于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想盡一切辦法,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跟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直接的關聯。故而可以一邊教學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一邊充分地同學生身邊的一些現實的問題進行連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繼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2對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給予豐富
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學,其目的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想素質的提高。但是,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僅僅依賴于高校思政教育的課堂和課本這一手段,其目標的實現存在著巨大的難度。鑒于此,作為高校的執教者,有必要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進行有意識地聯系現實時事進行補充,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這樣一來,則可以突破單一的教材內容所形成的局限性,讓學生在這豐富的資源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比如,在進行“鄧小平理論”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教師完全可以有目的指導學生充分里利用互聯網這一途徑,學習鄧小平提出理論的歷史背景,這樣學生的學習難度就降低了,學習效果也就更佳。
2.3對高校思政教育路徑進一步拓寬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開了一條新通道,作為教育者有必要對自己的教育思維進行革新,將自己的思政教育路徑進一步拓寬。為此,作為教育者,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在充分地考慮到自身狀況以及學生的實際后,利用互聯網技術,對他人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思維進行搜集,參考借鑒一些優秀的教育模式。第二,作為執教者,應當同學校緊密地聯系,積極建構出高校思政教育的網絡平臺,將自己優秀的教學視頻等教學資源上傳到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便于學生在線下進行自主的學習。這樣可以便于在課堂上還沒有透徹掌握知識的學生進行再一次進行學習。這樣則可以充分地利用網絡技術,有效地突破課堂教育的束縛。
3.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受到了新挑戰,一是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教育信息來源多樣化,二是互聯網視域下教育方法需要創新。為此,積極改進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勢在必行,調動學生對思政進行學習的積極性、對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給予豐富、對高校思政教育路徑進一步拓寬,是重要的策略。相信這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狄靜濤,邱凈.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J].現代經濟信息,2017(23):439.
[2]何韜.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J].人力資源管理,2017(08):310-311.
[3]朱慧蕓.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改進路徑[J].亞太教育,2016(2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