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章
【摘 要】 新時期教好和學好母語,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本文從師生、教與學、閱讀與寫作、課內與課外、考試與評價、多媒體和傳統教學六個方面系統地闡述了如何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而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 新時期;語文教學;六大關系
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期怎樣才能教學和學好母語,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文章作者認為,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學中應處理好六大關系: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新型的師生關系應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這種關系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依賴。在這種新型師生關系下,教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進步和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搭建能夠展示他們的能力和特長的平臺。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導者,通過教師和學生地位的轉變,實現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避免傳統教學中以師為主的模式。這樣不僅能夠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還能促進教學中的實際效果。
二、教和學的關系
教學活動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教師不僅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應給予學生充分自主的學習和探究機會。教學過程中,不能“滿堂灌”,不能跳“獨腳舞”。要把教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教”重在引導,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還包括怎樣做人。教師要重視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教育學和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對學生的成長起決定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恒久的毅力和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教”是先扶著學生走,后引導學生自己走。學生的“學”是學到知識,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學生要在“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勇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形成個性,具備特色。
三、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讀寫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核心。閱讀就是看(或讀)人家的文章。閱讀文章時接觸的是文字。但是,作者想表達的內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都蘊藏在文字里面,靠讀者憑借文字去理解,去體會。一般來說,只有反復閱讀才能理解詞句的意思,欣賞到文章的表現手法,品味到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和情趣。當然,光讀課本內容還不行,還應該多讀課外書籍(包括報紙、雜志),以擴充視野,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貴在積累。只有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和佳句,才會用詞恰當,語句生動。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好的文章來,從而達到了閱讀的目的。
四、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課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其內容和思想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課文教學內容從生活中來,應回到生活中去。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讀社會這本活書,從中發現真善美,揭露假惡丑,要引導學生從自然中感悟生命。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加強課堂和生活的實際聯系,通過課堂把學生帶入生活,學生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課堂學習中的真諦,才能更好的應用于實際。
五、考試與評價的關系
人生處處皆考場。考試不是目的,(下轉21頁)(上接19頁)但考試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幫助師生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當然,考試也應該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比如,辯論、課題研究、情景測驗等。考試還是一種教學手段。學生更可以在考試中獲得知識,在考試中鍛煉能力。評價是利用一定的標準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對教學者及教學進行合理、客觀的總結。考試是評價的依據,但不是唯一的依據。對學生的評價要包括學生的綜合情況。教學評價則要從關注教師的“教”轉移到關注學生的“學”上來。
六、多媒體和傳統教學的關系
一是讓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優勢互補。正確面對多媒體和傳統教學中的實際應用,不是多媒體用的越多越好,多媒體作為輔助的教學工具是為教學服務的。所以既要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利用多媒體將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抽象事物形象化、動態化和立體化的展示,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感觀和認知;采取傳統教學的“黑板粉筆似”教學,可以充分加深學生對語言的記憶和體驗感覺。二者相結合的形式授課,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二是處理好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教師不能一味地追求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而完全放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不同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課程自身的特點,靈活運用兩種教學手段,將二者完美地結合,更有利于課堂教學。
總的來講,語文教學是一門長期探索的過程,是一門語言文學的傳承。作為老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師為本的理念,在教學中把握好六大關系的矛盾,找準關系中的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語文教學。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不動搖,創新型地開展語文教學,一方面夯實我國語言藝術的傳承基礎,另一方面培養一批具有理想信念,有創新擔當的時代人才,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芳. 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研究[D]. 蘇州大學,2014(10).
[2] 胡相陽. 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三個轉變[J]. 教育現代化,2016(0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