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菲
【摘 要】 教師要充分發揮小學數學教材的作用,就必須在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個性化地處理和創造性地加工,使教學教材本土化、生活化、活動化,進而讓數學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充滿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材使用;建議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教師在備課、上課時都離不開教材,學生在學習時也離不開數學教材。然而,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現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以及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和家庭背景等狀況對教材不斷挖掘充實與創新,使教材顯示出它的生機與活力。
一、注重教學內容的縱橫聯系,合理使用教材
查有梁教授曾經說過:“教師上課,既要緊扣教材,又要注重縱橫聯系和前后聯系,教師要作相關發揮,不要全部照教材講課。”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縱橫聯系和前后聯系的重要性。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各個知識點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和承接。教材把這些知識按難易程度分布在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也就是說學生在每個階段所學習的知識只是數學知識體系上的某個環節中的某個知識層面。因此,在學習一個知識點時,我們可以把它與以往學生所學的有關知識進行適度整合,在喚起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就先復習圓柱的體積,根據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的聯系及差別,讓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而學生就可以根據實驗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像這樣老師就可以根據知識的前后聯系,合理的使用教材,使知識點簡單化,加快學生的理解。
二、仔細研讀教材,準確合理地使用教材
一些數學老師在面對有些教材內容時,往往不能正確地把握教材,會把它簡單化或復雜化,究其原因是對教材的把握不到位,不明白編者的意圖,從而膚淺地用教材。
三、替換例題中的內容,合理地使用教材
教材中有部分例題素材更新滯后,學生感覺生疏,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實際,對教材提供的教學范例進行合理地更新,在不改變教材中數學系統知識的前提下,用新的素材和學生熟知的素材換掉原題中過時、生疏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身邊的數學”搬進課堂,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如:在三年級上冊的“千米的認識”時,教材安排了一個城市的路標圖,而這個地方離學生生活實際太遠,他們很難體會到圖中所標的“10千米”和“23千米”大概有多遠。
因此,我把這個例題更新成我班學生比較熟悉的“學校足球場一圈是200米,在足球場走5圈大概就是1千米,并帶領學生去足球場上走一走,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長,學生舉例,找一找身邊的1千米。然后再讓學生體會10千米和23千米有多長。我校到中心學校大約10千米,學校到圓通山動物園大約有23千米”。學生基本都去過這些地方,因此在此基礎上比較容易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單位,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1千米的長度觀念。
四、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地使用教材
合理地使用教材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從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出發,找準新舊知識的最佳生長點。雖然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是編者按照各學段兒童的年齡特點精心編排的,但它有時并不適合我們學生的實際,甚至于落后于學生的學習實際。在這樣的時候,我們必須及時地調整認知目標,調整教學內容,找準學習的新起點。
五、改變教學情境,合理地使用教材
我們的新教材是編者從大千世界中精心挑選的,但書上的情境并不都適合所有地區的學生,需要我們合理地使用。
《小學數學教育》刊登過這樣一個例子:在教《24時計時法》時,老師發覺教材上只是提出了普通計時法有時有不精確、不方便之處,就介紹了24時計時法。老師覺得如果這樣教不免有些乏味,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方便精確也不會有深刻的印象,學起來自然也不會有很大的興趣。于是改變了書上的情境,設置了另一情境:星期六,小強約小明在星期天去打球,說:“咱們六點三十分去體育場,不見不散。”結果小明星期天早上六點就到了體育場,可都七點了,小強還沒到。他只好打電話到小強家,小強卻奇怪地說:“我約你是晚上六點,你怎么現在就去了?”結果小明白跑了一趟。“同學們,你們說,這是怎么回事?” 學生聽了這件事都哈哈大笑,覺得小強沒說明白是早上六點還是晚上六點,小明也沒問明白。學生同時也感到了普通計時法的不方便之處,這時再教學24時計時法,學生易于接受,學起來也津津有味。
六、結合自身的特長,合理地使用教材
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特長,有的擅長美術,有的擅長音樂,有的擅長朗讀,有的擅長書法,有的擅長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更有利于教師用自身形象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更便于挖掘教材的內涵,為學生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有的教師用多媒體手段去教學效果好,有的教師用美術、音樂等來組織教學效果也同樣不錯。
教師在教學《圓錐的表面積》時,就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把圓錐展開,學生在多媒體的演示下很快明白圓錐的表面積就是一個扇形面積加底面圓的面積,這樣學生對表面積的計算就清楚、明了。
【參考文獻】
[1] 李建萍. 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改革與創新[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2] 徐國裕. 小學數學教材研讀與教學[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