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佳慧
摘 要: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核心素養——“法治意識”既學生素養的發展要求,又同十九大對我國要積極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提高國民的法治素養的號召相統一。文章積極響應號召,在樹立法治意識的自信的基礎上,分別從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式的拓展、教學氛圍的營造等多方面提出培育“法治意識”的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法治意識;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
對法治意識的培育要經歷“知—信—行”的過程,信心是“知—信”轉化的重要催化劑。建立法治意識,核心的問題就是“自信什么”。對于自信什么,當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立的自信。盡管現存法律體系不完善、不健全,依法辦事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但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這一問題已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述,為我們指明了前行的道路和堅定的法治建設的決心。教師要樹立堅定的法治自信,并將這種自信傳遞給學生。堅定的自信不僅體現在學理內容上,還要體現在心理上。教師對法治內容理解透徹才可以將道理講通、講透,使得“法治教育”內容更有說服力,體現理論的實用價值;同時通過自己的言行和實踐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彰顯“法治意識”教育的親和力,充分發揮隱形課程的教育作用。法治意識在教材、課程、教學資源教育方面固然存在問題,但是自信是解決內在問題的心理因素,教師的法治意識會驅動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深刻挖掘法治意識教育的內容,并不斷豐富和拓展教育資源。
課程資源的開發要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選擇貼近反映現實生活、體現新時代的法治教育的內容;精選符合學生生活需要、惠及學生終身發展的法治教育的內容。只有與現實生活、與學生實踐生活聯系緊密的法治教育的內容,才可以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可以煥發出茁壯的生命力。內容的選擇要基于案例、基于問題,內容的開發要遵循多主體原則——學生自主開發、師生共同開發以及特色開發。學生在自主開發和合作開發法治意識教育資源的過程中,在培養獨立學習、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步內化法治意識并外化于行為之中。基于本時、本地特色法治內容的選擇具有真實性、親切感、真實性,更容易觸動學生的心靈,拉近法治教育的“親和力”,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法治意識”教育的實效。
課堂教學采用活動型體驗式教學方式可以促進法治意識教育的內容活動化和活動內容化。課堂教學同活動化的方式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利用課堂教學的集中時間,短時間高效率獲取“法治意識”培育的系統知識,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同教師進行情感交流,這是課堂教學的獨特優勢,彰顯著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又可以利用活動活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在實踐中感悟和形成法治意識。不可一味為了活動而活動,一味利用活動去迎合學生,使得活動變得庸俗化,防止活動的片面化和簡單化,處理好“法治意識”教育的課堂效應和教育影響之間的關系。
對于“法治意識”的培育要堅持大水漫灌和小水滴灌相結合的方式,用大水漫灌創設潛移默化的大環境,用滴灌去浸潤學生的心靈。滴灌的作用并不顯現,也不顯著,但隨著時間的積累會逐步凸顯,不要操之過急;大水漫灌可能會由于水勢過大產生負面作用,因此要正視教育過程的負面的消極作用。滴灌的法治意識教育的內容只有同學生的思想困惑、思考相結合,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圖式不斷同化和順應,才可以引發學生的主動建構,進而達到“法治意識”教育的目的。先進的、現代化的信息化教學手段為獲取資源提供便利手段,為教學的針對性提供有力手段和方式,利于開展個性化教育;也可以延伸“法治意識”教育的廣度和溫度,為中學思想政治課程的課外活動延伸和拓展了空間,同時也可以及時傳送最新的“法治意識”教育的新鮮素材。以上做法可以充分體現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1]莊 勇.淺談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J].新西部(理論版),2014(8).
[2]秦曉峰.中學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