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康麗 葉宋敏
摘 要: 以下田歌子為代表的日本明治時期新女性對清末民國初年留日女性的思想轉變產生很大的影響。本文圍繞明治維新后日本新女性下田歌子的家庭背景、社會經歷等因素,析解其對清末民國初期的女性解放、教育內容、社會觀念等的影響,并通過其生命歷程、教育背景及活動軌跡探究新時代女性具有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 下田歌子 女性形象 留日女性 思想解放
引言
1986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政府慘敗,被迫簽署《馬關條約》,此事促使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開始對整個國家、民族進行自我反思。在內憂與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清政府開始提倡和鼓勵學生到國外留學,由于地緣、學緣及明治維新帶來的效能等因素的影響,很多知識分子留學東洋,并積極探索日本迅速崛起的奧秘,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思想解放而奮斗。在這場規模宏大留學運動中,留日女學生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19世紀末,日本在女性思想解放走在東亞各國的前面,受封建制度所禁錮的日本女性在“文明開化”思潮下,開始從女性意識的覺醒走向女性解放,對清末民國初負笈東渡留日女性的思想產生重大的影響。本文圍繞日本明治維新后出現的新女性下田歌子的女性教育歷程,通過對其生命歷程及活動軌跡探究其生活的時代特征、家庭背景、社會經歷等因素對其思想觀念所造成的影響,探討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女性思想解放情況及其對當時中國留日女性思想解放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1.明治時期日本女性思想解放思潮及其主要內容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社會發生重大變革,西方新思想文化和科技成果開始大量傳入日本,使得日本在社會制度、思想文化、人民生活等眾多方面都產生巨大的轉變。西方新思想開始在日本盛行,日本傳統的封建思想逐漸瓦解,女性的思想動態及價值觀念隨之發生改變。在人解放、個性解放的西方思潮影響下,日本涌現出一批具有爭取女性解放意識的明治新女性。她們站在時代的前沿,大膽挑戰自我,開始從自我意識的覺醒走向自我解放[1],她們在日本近代女性思想解放的歷史長河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隨著西方思想在日本的傳播,在日本涌現出許多基督教女子學校。這些女子學校和傳統的舊式女校不同,教學內容不再是女紅、俳句的家庭女性修養的知識,而是基督教教義、圣經和英語、化學等科學知識。一些日本女性開始思考女性解放,追求男女平等,有著新時期女性的特點。這些女性通過在女子學校的學習逐步開闊眼界,思想也隨之發生改變。她們不再認為女子不如男子,開始反思女性應有的權利與義務,進一步謀求女性的合法地位,日本的婦女解放運動隨之展開[2]。
2.下田歌子的女性教育歷程及其對清末民國初年留日女性的影響
在西方新思想的影響下,日本統治者逐漸認識到女子教育發展的重要性,日本政府于1872年頒布《學制》,第21章強制規定女子與男子一樣要入學接受教育[3]。女子初等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一批女性教育家開始嶄露頭角。下田歌子是日本“良妻賢母”教育的集大成者,也是日本第一位從事中國女性教育事業的教育家[4]。甲午中日戰爭后,我國出現了規模宏大的留日學潮,越來越多的女子開始走出國門留學日本,其中二百多名女子就讀于下田歌子創辦的實踐女學校。
縱觀下田歌子的女性教育歷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起步階段,創辦以貴族女性為主的桃夭女塾,側重培養良妻賢母,這是下田歌子進入教育界的開端,也是日本專門女子教育思想的起步。第二階段為發展階段,隨著女子教育需求的擴大和地方私學的發展,昭憲皇太后決定要為皇族及上流女子設立專門學校,任命下田歌子協助創立華族女學校并代任校長。下田歌子對校規制定、教材編寫、服裝統一都親力親為,竭盡全力促進華族女學校的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日本女性教育的展開。此階段是下田歌子女子教育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其教育事業發展的真正開端。第三階段為成熟階段,1893年下田歌子受皇室支持考察歐美國家女子教育,參觀英國皇女學校后發現英國不僅皇室女子可以接受教育,而且大眾女子可以接受正規教育。受此旅歐經歷的影響,下田歌子歸國后將女子教育的范圍擴展至中下層婦女,并延伸到留日女子教育。1901到1904年的四年間,錢豐保、曹汝錦、胡彬夏、陳彥安等23名女子先后在實踐女學校留學,為接收女性留日學習奠定基礎。1905年7月,下田歌子專門為中國女留學生設立分校,制定《清國女子速成科規定》[5]。下田歌子為使中國留日女學生“以短少之時日得能盡其天職之技能”,還專門設置中國女子留學速成工藝科(半年)和速成師范科(一年)[6]。1905年7月底,20名來自湖南的女留學生全部就讀于實踐女學校的一年制速成科。同年,奉天農工商務局與下田歌子訂約每年派出15名女子進入實踐女學校學習師范科。1907年春,奉天省將23名奉天女子師范學堂的女學生派往實踐女學校[7]。截至1911年,日本招收中國女學生的5所主要學校順利畢業的學生有116人,其中有94人畢業于實踐女校,占總數的80%還多[8]。
下田歌子的女子教育事業不僅注力于日本婦女的教育教學、促進本國女子的思想解放,還接收一大批來自中國的留日女學生,為其開展專門教育。留日女性回國后,她們積極投身于國內女子教育、女子思想解放等運動,參加革命,為民族獨立與女性解放做出重要的貢獻。在下田歌子的指導下,女留學生們積極創辦報刊、組織協會,掀起了國內婦女解放運動高潮[9]。
3.清末民國初年留日女性及其主要活動特征
清末民國初期的留日女性是自我意識覺醒較早,她們勇敢掙脫封建禮教束縛,走出國門,遠赴日本接受民族思想的啟蒙。學習課程的同時積極投身于各類活動中,創辦女性報刊、組建社團,宣揚男女平等。赴日留學的經歷讓她們更加認識到只追求自身的解放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讓更多的女性從封建枷鎖中解放出來,回國后她們積極推動女性思想解放運動,致力于推動中國女性教育事業的發展,引導女性沖破守舊的觀念,學習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進一步地為爭取男女平等,為提高中國女性社會地位做斗爭,為近代中國女性的思想解放做出巨大的貢獻。
清末民國初年留日女性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870到1905的三十年間左右,為初期階段。此時期的留日女性數量較少且缺乏明確的留學目的,多是隨父兄或丈夫出國,作為伴讀留學日本。因此、當父兄或丈夫完成學業回國時,她們就中途輟學回國。此階段的留日女學生人數雖少,但其留學期間不僅勤奮好學、學業優秀。在日本“文明開化”風氣影響下,她們的言談舉止悄然發生了變化。當時的《大陸》雜志第1號上,刊登了《中國女學生留學于日本之身價》一文:此等留學生,舉止嫻雅,志趣高尚,對日本人亦不畏懼,彬彬有禮,為日本婦女所不能及。留學生中,有夫婿在東京者,會晤之際,其應對之儀式,周旋之情誼,實稱平等。昔聞中國男尊女卑,以今觀之,殊為不然[10]。從這一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出,率先留學于日本的這十余名女學生在日本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下,已經開始破除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禁錮,開始踐行男女平等的思想觀念。第二階段是從1905年到1907年的兩年間,時間雖短但留學途徑和人數都得以增加。而且單身前往日本、自費結伴而行和官派集體前往日本的女性逐漸增多。1905年7月,實踐女學校接收了20名湖南省派出的女留學生,這是首批由清政府官費派往日本的女留學生。湖南省首開風氣后,江西、奉天、云南等省也都相繼派遣學生赴日留學。她們具有明確的留學目的,官派女留學生在日本學習師范專業,希望學成回國后從事教育工作;一些單身赴日或結伴而行的女留學生將留學日本和救亡圖存聯系起來,希望通過學習日本先進的科技和文化來推動國內革命事業的發展,爭取國家的獨立和自強。第三階段是從1907年到1911年,為末期階段。此階段留學途徑多樣化,生源復雜。據不完全統計,留日女學生人數1907年為139名,1908年為126名,1909年為49名,1910年為125名[11],1911年81名[12],總人數居三階段之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階段留日女性數量雖多,但質量卻不高,與留美學生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為此,清政府開始著手于留學教育工作整頓,選派留學生要求逐漸嚴格化。1907年,在日清國留學生總督、監督、公使官員以及接收中國留學生的學校代表,共同召開了“中國留日學生教育協議會”,決定停辦速成科,普通科和師范科的學習期限必須在三年以上[13]。女子留日教育由速成、中等教育逐漸轉向高等專門教育,留日教育漸漸步入正軌。
與此同時,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為反對日、英、俄、法等國的侵略,大批留日女學生紛紛加入革命團體,開始回國投身于反帝愛國的革命斗爭,如何香凝、秋瑾、唐群英、吳亞男、劉青霞等人加入孫中山領導建立的中國同盟會,為中國民主革命和婦女解放運動做出了極大的犧牲和貢獻。
4.留日女性思想解放及其主要活動
留日女學生積極興辦女學、組織團體和創辦報刊,不僅推動了國內女子教育及清末女子留學教育的發展,而且促進了中國婦女意識的啟蒙與覺醒,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人對婦女解放的認識。留學教育使她們吸收日本的教育思想,以實際行動加強中日文化之間的視界融合,促進相互間的思想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間的相互解讀,同時也促進中國社會的變革。
歸國后的留日女學生受日本先進思想的影響,提倡興女學,致力于發展國內的女性教育。與此同時,受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大力提倡女性教育,面臨內憂外患的清政府期望以教育改革來培養人才、辦理新政,一些大臣紛紛上書請求開辦女子學堂,由此引發一股興辦女學的熱潮[14]。留日女性受教育救國思想影響也積極投入興辦女學的熱潮中。她們或參與辦校,或自籌辦校,如:歸國后的秋瑾積極創辦各種女子學校,把女子教育和民主革命相結合,一方面公開教學辦報,大力發展女子教育,提倡女性解放,另一方面又參與各種秘密的革命活動;唐群英則致力于平民化、職業化的女子教育,重視職業技術教育。她先在長沙創辦自強女子職業學校后又在衡山創辦岳北女子實業學校,這兩所學校都實行典型的職業技術教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材;何香凝非常重視農工婦女的教育,開辦了多種類型的婦女學校或一些婦女“講習所”以提高婦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認識,培育了一批婦女運動人才,為之后的國民革命輸送了許多婦女運動骨干[15]。
留日女學生在日留學期間深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潮的熏陶,歸國后,她們通過創辦雜志,組織社團,用稚嫩的筆對千百年來封建思想強加于中國女性的禁錮和壓迫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據統計,清末民國初的留日女學生曾先后在日本建立過四個學生組織、九種雜志。此外,1903年4月,以胡彬夏為首的10余名留日女學生創辦了第一個留日女學生團體——共愛會,以“振興女學、恢復女權、盡國民之天職”為宗旨;1904年,秋瑾留學日本后,與陳擷芬、林宗素等人重建共愛會,改稱實行共愛會。同年,秋瑾創辦《白話》,大膽抨擊清朝官場黑暗,主張推翻清政府,宣傳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號召婦女解放。1906年9月,唐群英、吳亞男、龔圓常等留日女學生在東京成立又一個女子團體——中國留日女學生會,還創辦機關刊物《留日女學生會雜志》,宣揚愛國救亡,號召女子與男子一起參與民主革命。1907年2月,劉育霞、燕斌等人創辦了《中國新女界雜志》,以宣傳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為宗旨,對婦女問題進行了深刻探討。先后刊登了《女權平等》、《論女學》等文章,核心有兩點:一是提倡男女平等、批判男尊女卑;二是批提倡女性解放、判封建婦德[16]。
結語
隨著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日本社會思潮隨之發生巨大的改變。在近代啟蒙思想的影響下,女性解放思想逐漸覺醒,下田歌子等一批日本新女性開始提倡男女平等,弘揚女性意識,主張提升女性社會地位。同時,她們呼吁婦女走出家庭,接受現代教育,從而促進日本近代教育的發展。這一女性解放思潮猛烈地沖擊日本原有的傳統文化,在當時的日本社會引起極大的反響,同時也給亞洲其余國家的女性思想解放運動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借鑒作用[17]。留日女學生們主動地、不斷地向外學習、探索,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當時社會的精神面貌及思想觀念,為近代中國女性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外,其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也對當今新時期女性進一步解放自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肖霞.女性的覺醒與解放[J].東岳論叢,2004(6):141-144.
[2]黃子芹.從《新島八重》看幕末維新時期的武家女性[D].長沙:湖南大學,2015:2-3.
[3][9]劉曉楠.下田歌子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13.
[4]劉曉楠,任一明.日本近代女教育家下田歌子與我國早期留日女生教育[J].教育史研究,2015(2):75-78.
[5]金建陵,張末梅.南社女性解讀:從個體到群體[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05):88-92.
[6]鐘佑潔.清末女子留學與近代女子教育的發展[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03):123-126.
[7]陳健.留學教育與20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的憲政體制構想[D].天津:南開大學,2013.
[8]劉濤,王玉海.日本實踐女學校對近代中國女子教育的影響[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3(03):30-33.
[10][14][16]李四明.清末留日女學生與婦女解放運動[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1(06):55-59.
[11][13]周一川.清末留日學生中的女性[J].歷史研究,1989(06):49-64.
[12]二見剛史,佐藤商子.中國人日本留學史關系統計[J].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紀要,1979(94):101.
[15]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學生與近代中國女子教育[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8.
[17]方陽.有島武郎與日本近代女性解放[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基金項目:安徽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明治時期新女性與中國留日女性形象研究”(201610364063);安徽省2013年教育廳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重點項目“生命歷程與場域轉換:小泉八云異文化思想研究”(2013SQRW122ZD);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項目“夢窗疏石漢文學受容研究”(編號:AHSKQ2015D70)安徽農業大學外國文學學術團隊資助(2017kytd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