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 朱伶俐 余永強
摘 要: 新經濟的蓬勃發展促成了新工科的出現,新工科的建設對工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根據國家、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合土木工程專業的發展優勢和特色,從大類招生、優化方向、強化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培養方案、產學研合作育人、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等方面對構建“新型”土木工程專業進行探索與實踐,以期為同類高校相近專業開展新工科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新工科 行業高校 土木工程專業 人才培養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轉型階段,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對工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均提出了新的挑戰[1]。尤其是2016年6月2日,我國成為國際本科工程學位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會員后,對我國工程教育改革創新,培養造就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為推動工程教育改革創新,教育部自2017年2月以來,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并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和《關于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2],各高校相繼開展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的新模式研究與實踐[3]-[5]。
河南理工大學作為一所行業類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歷經近四十年的發展,已在巖土與地下工程領域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中原經濟區建設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為土木工程專業的發展提供了重大的機遇,同時隨著生態建筑、智能建筑的快速發展及BIM技術等新技術的逐步成熟和廣泛推廣,土木工程行業發展同樣需要“培養大批新興工程科技人才”作為支撐,作為地方高校如何圍繞土木行業和區域發展新需求,建設“新型”土木工程專業是目前學院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基于此,本文結合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對構建“新型”土木工程專業進行梳理總結,以期為同類高校相近專業開展新工科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構建土木大類招生和培養平臺
將新工科背景下的整個學科專業作為大類,搭建新工科專業大類招生和培養的平臺更有利于工程教育的開展。學院土木工程專業自2011年開始實施土木類大類招生,土木類專業包括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四個專業,按照大類招生旨在實施大類培養,前四個學期按照大類進行培養,大幅提高學生的通識教育素養,了解土木相關專業的知識體系、學科發展和相互聯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土木工程專業的內涵和特征;第四學期開始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及方向,幫助學生在充分了解學科專業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特長,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專業方向,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加強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相互融合,促進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性,有利于新工科創新創業教育和整個專業教育的開展。大類招生和培養自實施以來,得到了學生和用人單位的一致認可。
二、適時調整學科專業方向
作為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的落腳點應該是培養滿足區域、地方經濟建設發展需要的高級專門應用型人才?!秶鴦赵宏P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河南省關于推進全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省力爭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1000公里以上,初步建立干支結合、纜線管廊為補充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系統。為此,學院結合自身地下及巖土工程專業方向的優勢和特色,及時調整土木工程專業方向,將原來土木工程地下工程方向調整為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以期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對人才的新需求。學生畢業后就業形勢和土木類學生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填報率逐年上升。
三、強化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經驗。為此,學院高度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與發展,通過加強青年教師崗前崗中培訓、建立青年教師職業規劃、能力提升工程等制度,積極幫助青年教師整合專業方向、確定發展目標,快速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學院出臺關于新進青年教師能力培養的規定,其中規定新入職教師必須在企業掛職鍛煉六個月,經過考核后才能走上講臺,這一措施對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四、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圍繞“新工科”建設理念,不斷優化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在學校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本著強化基礎,注重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將“新工科”理念融合到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多次邀請企業、校外專家進行研討,認真聽取并吸收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共同研究修訂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以培養更多符合行業和區域經濟新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在課程設置上,大大提高選修課比例,增設土木類相關專業(方向)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同時壓縮專業必修課學時,對所有的專業課進行系統研討,對每一門課程授課內容進行統一安排,避免不同課程重復講授同一知識點的現象,有效緩解學時不夠的問題。
五、疏通產學研合作育人機制
充分利用企業的人才、技術、設備和管理等資源,實現校企全程互動的教學模式改革。學院重視與企業的溝通與合作,已經與河南中安建設集團等二十余家單位簽訂“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和“畢業生就業基地”協議,這些基地的建設為實現“校企全程互動”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奠定了基礎,為學院相關專業的實踐教學、學生實習、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其次,每學期聘請企業技術人員為學生上課,做學術報告等,使學生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通過在企業生產場所的實習,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學院則根據企業的需求,適當增設一些選修課程,為企業培養適用的人才,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依托學院建設有相關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相關科研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鼓勵學生從大二開始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與碩士、博士研究生一起開展科學研究,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提高實驗動手能力,使學生的獨立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很好的訓練。
六、注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新工科”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課時不足,這就要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外學習作為人才培養的互為補充的兩個方面,鼓勵并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利用社團活動、科技競賽、創新產業實踐、專業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進行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專業素養的培養。豐富的課外知識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院制定并出臺了《土木工程學院學生素質拓展管理辦法》,建立了完備的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加強了第二課堂活動與第一課堂的有效銜接及資源整合,實現了第二課堂活動的常規化、制度化、體系化。
七、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
為了保證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滿足國家和產業當前和未來發展的要求,高校必須建立相應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其中評教是教學質量評價的一項重要工作,學校已開展多年。為了更加科學有效地開展學生評教工作,要從教師的思想道德、職業技能、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多方面綜合評價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通常情況下包括對教師教學業績的評價、領導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同行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從另一角度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遵循“新工科”理念,主要評估學生的思維、知識、個性和能力等諸多要素,以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要求限定,并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標準。
總之,國家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互聯網+”、“一帶一路”等措施,建設新工科已然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是“新工科”工程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和發展新工科,必須主動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結合行業新需求,拓展工科專業的內涵和建設重點,關注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做好專業論證和專業認定兩個保證,充分發揮線上線下互動優勢,強化高校、企業、科研平臺等的協同育人功能,培養具有工程創新能力和適應未來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復合型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健.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2):26-35.
[2]胡波,馮輝,韓偉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設,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綜述[J].復旦教育論壇,2017,15(2):20-27.
[3]張鳳寶.新工科建設的路徑與方法芻論-天津大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7(7):8-12.
[4]陳慧,陳敏.關于綜合性大學培養新工科人才的思考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
[5]蘇寶勝.“新工科”背景下民辦高校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J].教育觀察,2017,6(23):72-74.
本研究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土木工程專業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2017SJGLX040)、河南理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科技創新視角下的我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研究”(2015JG050)聯合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