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夢婷
摘 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逐漸意識到課堂教學應當拋去浮夸和形式,把教學落到實處。教師要致力于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結合“面積”教學實踐進行思考。
關鍵詞:面積概念;實踐教學;反思
在課改之下我們不斷追求用新的形式讓學生去體驗和參與課堂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和發現,強調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同時,也追求課堂教學的“真”與“實”。課標中關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定位是“是學生發展的基礎性目標,又是落實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目標的載體”。因此,我們不能忘記教學之本,只有扎實掌握基礎知識教學,學生的數學思維才能得到發展。秉承以上理念,結合北師大版三下“什么是面積”一課,筆者進行了多次教學實踐和思考。
一、數學教學要有數學味,更要有“人情味”
數學教學要體現數學的嚴謹性,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但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應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教材在提供學習素材的時候,只提供了立體的物體(數學書的封面、樹葉、硬幣)表面的大小,缺少平面圖形的大?。欢趯嶋H教學中,往往也從生活中的面積逐漸引入數學中的面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存在這樣的困惑:“樹葉的脈絡是凸出來的、葉子的柄是立體的,面積到底怎么求呢?”學生在三上的時候學習了周長,對周長的概念最后建立在圖形的抽象上,結合這樣的疑問以及學生的認知,教師應打破常規,另辟蹊徑。從一個點,到很多個點連結成線,再從線連結成面,學生不僅能夠感知點線面之間的聯系,并且能夠在這三者的變化過程中清楚地區分“面積”和“周長”,認識到“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面積”,也為以后由面到體,形成體積的概念做好鋪墊。
二、數學源于生活,更要回歸于生活
從結繩計數開始,生活就給了數學源源不斷的靈感,我們要做的是從生活經驗中剝離數學經驗。在從平面圖形感知什么是面積之后,我們要從立體的物體中去剝離面積的概念。
在實際操作活動中,學生拓印手掌印,感知物體是有表面的;敷面膜,消除上述疑惑“葉柄有面積嗎,它的面積在哪里”,無論物體表面是否凹凸,都存在面積;剝橘子皮,認識到整個橘子皮就是橘子的面積,并且面積存在著大小。“感知生活中的面積”這一活動過程讓學生十分活躍,樂于參與其中。在此更說明了,我們要創造更為活躍靈動的教學氛圍,打破思維的局限,尋找別樣的教學素材,帶給學生驚喜的同時更帶去思想上的沖擊。
三、課堂教學活動要自主靈活,更要注重實效
課標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痹趯W生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時,我們利用觀察法、擺拼法、剪拼法等多樣化地解決問題,學生經歷了數學思維方式的提升,得到多樣的問題解決策略,感受到了數學思想的多樣性。這一操作也為后續面積計算做好鋪墊,面積的計算其實就是轉化成若干個邊長為1 cm的標準圖形。面積的計算其實就是拿小面積去衡量大面積,和長度的度量、重量的度量如出一轍。
此外,我們要善于使用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在實際教學中,有的學生用不同大小的小方格紙和圓片同時去擺的時候,擺滿整個圖形需要的方格數量和圓片數量是不相同的,在此便可強調比較大小要統一面積標準量。教師創造一個新情境,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
四、課堂練習意圖明確,趣味高效
課堂練習是數學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數學學習是在練習的過程中將知識內化,靈活運用。練習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是檢驗學生課堂學習成果的重要方式。例如在“面積”一課中,結合學生的特點,以趣味練習和開放練習為目的,設計了以下練習。
練習一:數一數,圖形分別等于幾個小方格的面積?
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作業設計需要有層次性,以達到不同的練習效果。題目只要求學生求出這些圖形分別等于幾個方格的面積即可,學習能力一般的孩子可以數一數;學習能力高的孩子會利用平移、拼湊等方法得到一個規則圖形,最后進行計算。在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學習,互相提高。
練習二:周長和面積的對比練習。
數學課堂練習設計要結合學生的特點,三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因此,題目設計擺脫繁瑣的文字,用有趣的圖片信息代替文字信息。周長和面積兩個概念的考查也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傊?,數學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的認知出發,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質疑,主動探索。同時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提供合理的學習素材,讓學生充分體會知識的發生過程,加深知識的內化過程,并且學會利用知識,知曉知識的發生點和延伸點,建立好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課堂教學更具趣味性和高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林全.當代中小學數學課程發展[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08.
[2]羅國標.新課標下數學課堂練習設計新思考[J].課程教法,2015(12).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