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 黃芳
摘 要:安全教育工作是對當代大學生開展各類素質教育的底線和基礎,高等院校要培養出綜合素質高、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必須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
本文從廣東省某醫科大學的安全教育工作開展現狀入手,分析和研究當前醫科類高校中大學生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加強新時期醫科類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開展的效力。
關鍵詞:醫科類大學;安全教育;現狀分析
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重在防范。近年來,國內多家媒體不斷曝光出內地大學生的各類安全事件,究其原因,很多是由于相關學校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校內安保系統不健全、安全事件預警機制不完善所致。我國內地大學管理中較少探討學校安全教育管理的問題,機關部門領導及管理崗位人員培訓中也鮮有相應的內容,管理人員只能從個人的實踐和前輩的分享中獲得一些零散的管理經驗,根本不能形成系統、科學的安全教育管理體系。然而,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高校安全事件也呈現一些新變化,醫學類大學更因為其專業系統的特殊性,更容易隨著時代和政策變化產生新情況,因此當代大專院校尤其醫學類高校,其管理部門必須不斷研究分析新情況、新問題,總結新對策。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是維護高校和諧穩定環境的關鍵環節,是塑造大學生綜合素質和提高大學生安全防護能力的基礎保障,是為社會輸出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前提條件。隨著高校的改革擴招和社會形勢的變化,在校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學生成分也愈加復雜,高校安全保衛工作和針對在校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難度日益增加,工作任務也愈來愈艱巨,之前的慣有思維和工作方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構建與時俱進、科學規范、系統高效的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新模式,是保障高校安全、和諧、穩定發展的關鍵環節[1]。
一、廣東省某醫科大學安全教育現狀分析
面對持續壯大的在校大學生群體,愈加復雜的社會形態,日益發達的社交網絡和近年來醫患矛盾的激化,醫科類高校大學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形勢也日趨嚴峻[2]。在新形態下,該大學比以往都更加重視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在學校總體部署的同時,也要求各學院結合實際情況,多管齊下地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活動,培養和塑造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大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促進學校整體的安全穩定和和諧發展[3]。具體做法基本如下:
(一)把大學生安全教育納入了校院機關領導和輔導員的考評體系
在該大學管理干部的考評體系中,明確規定了“安全教育”的額定工作量,并對管理干部的“安全教育”的績效做了明確要求,如:輔導員必須分階段、針對性對所管理學生開展安全教育班會等,對于嚴重安全事故實行一票否決制度。此類考評體系的出臺,有力推進了該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二)組織全校大學生校園安全知識大賽和宣講活動,營造校園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圍
為營造校園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圍,豐富校園安全教育的形式,該大學每年組織在校大學生參與校園安全知識大賽、安全知識視頻、漫畫制作比賽或者安全知識舞臺劇大賽等,并邀請屬地派出所民警、屬地法院法官、屬地消防官兵等,到校給學生進行安全、法律、消防知識的宣講和消防演習。
(三)健全管理模式,形成良性發展機制
由于學校主管部門的強力推動,該大學形成了校主要領導總負責,院分管領導具體抓的管理模式。
學校安全總負責人與各學院黨政負責人簽訂維護安全穩定的責任書,實施維護校院安全穩定的問責制,這些也對大學生校園安全教育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
借由以上管理工作模式,該大學基本實現了杜絕校園嚴重安全事故,校園一般性安全事故逐年減少,全校師生對校園內及周邊治安情況的滿意率逐年提升。
但是目前,該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雖得到校方的一定重視并采取了諸多措施,但還會有一些安全事件出現,某些安全問題仍需學校管理部門的持續關注和長期努力[4]。
二、大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管理部門對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并未充分重視
學校忽視了學生才是安全教育工作的受眾和主體,片面強調學校職能部門的工作,因此之前很多的安全教育工作并未真正走入學生內心。
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范技能,而不是被片面實施為各類普法宣傳和大學生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用水用電安全等校園安全知識的宣傳類教育,而政治安全、網絡安全等更有時代特點的安全教育仍未被真正系統納入大學生安全教育的范疇,導致目前已經開展的各類安全教育工作無計劃性,彼此之間零散無章、缺乏聯系。
目前該校并未把大學生安全教育列為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勢政策等基礎必修課程一樣的地位,并未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也無匹配的專職教師、教材、課時、考核等,也因此并未產生期待的良好效果。
(二)學校安全教育工作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
安全教育工作在各個管理機構層面并沒有“大安全”格局:該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由保衛處、各校區管委會、總務處、學生處、宣傳部、院系學工辦主要承擔,其他相關職能機關偶有觸及,在基層實施上主要落到各院系輔導員身上,在工作開展上沒有很好地配合,經常各自為政,使得校園安全教育工作在學校校院級別的管理機構層面上并未產生合力,全校全員合力、多管齊下、共管共抓的大格局尚未產生。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因為缺乏大格局管理和全員參與而未形成有力和長效的機制。
另外,學校安全工作統管部門頂層設計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不足,導致學校各部門間對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依然存在權責、分工上劃分不明確,相互推諉的現象。很多部門存在平時無有效作為,有任務時簡單根據文件通知開展教條的教育活動的情況,并沒有針對不同校區、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季節、不同年級等學生的不同情況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有效教育,沒有形成長效機制。
(三)安全教育工作的措施未能跟上時代發展
目前該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基本采取集中宣講、展板、海報、橫幅、傳單宣傳等傳統方式展開,學校相關的網站、微信、微博、微課、小視頻、APP等各類現代新媒體媒介并未得到有效應用,在受眾的廣度和時效性方面比較缺乏,極大削弱了校園安全教育的成效[5]。
(四)安全教育工作經費等支持嚴重缺乏
安全教育工作與其他大學基礎必修課程相同,且安全教育的形勢更受社會時局、思想動態等的影響,因此大學生安全教育必須投入足夠甚至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方可取得期待的成效。然而,醫科類大學中,學校更加重視學術科研、專業教學等績效工作,在通識、人文教育方面投入相對較少,缺乏重視、指導,在學校中并未營造出氛圍,學校未能將安全教育工作作為基礎且重要的常規工作項目去給予充足的經費等各類支持,以至于一些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工作根本不能開展,因此也不能很好地迎合當今大學生和社會的真正需求。
(五)學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意識欠缺
在大學校園,大學生必須學會的技能是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由于醫科類大學專業技術密集型更高,學生更潛心本專業學習,關于綜合素質的拓展提升方面相對缺乏;此外,學校在安全教育方面,也沒有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6],所以即使投入了一定的資金和各類支持,收到的效果也甚微。
(六)家校聯動機制欠缺
當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較之中小學更有張有弛,更囿于學校本身,在很多大學的教育、管理中,學校和學生家長的溝通和互動比較少,但是在大學生安全教育方面,若沒有充分利用起家長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力量,未形成家校聯動合作的機制和合力,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會影響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醫科類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開展對策
校園安全教育工作關系到全體師生的利益,關系到院校和諧的教學、生活環境,關系到整體校園文化建設。因此,筆者認為需要采取如下改善措施,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并且做在前面:
(一)提高學校管理部門對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視度
當前,很多醫科類大學的安全教育工作基本停留在零零散散的宣傳教育層面,遠遠沒有達到目的性、系統性、計劃性、規范性教育的層面,然而,安全教育工作絕對不是可以敷衍對待的工作,必須進行長遠規劃并且有效落實[7]。
安全教育工作是輸出合格人才的根本性教育,必須始終貫穿于培養人才的整個過程。近年來,越來越多校園安全案例表明,大學校園內發生的學生各類安全事故,絕對不僅僅是案件中關系到的個別學生受傷害,它們可能會牽動相關和其余學生的家長,可能同時會波及相當大一部分教工、學生的學習生活情緒,嚴重干擾校院正常和諧的教學生活秩序,甚至還可能影響局部社會區域的安全穩定。因此,各大高校必須把做好大學生的校園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至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保障校園以及社會安全穩定這樣高的認識層面來,時刻牢記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責任重大[8]。
高校應著手建立健全學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規范體系,須有規范的配套教科書和匹配的音頻視頻材料,每個階段針對不同的學生分別展開何種安全教育均應進行合理規劃和實施,而且要有足夠的課時、相應的必修課學分,同時有專任教師積極從事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避免大學生安全教育相關課程流于形式和教條[9]。
(二)學校安全教育工作應進行頂層設計和統籌
高校應明確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主體權責歸屬:學校保衛部門,有其獨有、專業的各類資源,以及擁有熟悉校園和周邊區域安全環境的優勢,理應是學校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全面工作的主體責任部門。同時,學校內部各相關職能機關部門,如教學、學生管理、宣傳、后勤保障等各類部門,應當結合自身的職能歸屬,合理配合完成,致力促成多管齊下共管共抓的大格局。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還必須形成其規范性和系統性,更應該結合院校特色開設課程,根據專業靈活舉辦活動,引起學校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和積極參與度。例如:對于醫科類大學,由于存在動物實驗、可能發生的人體試驗、見習、實習等非常不同于其他類型大學的教學、科研安排[10],在對醫學生的安全教育方面,更需要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專職老師來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三)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形式要更多樣化
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內涵相當豐富,為了使大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安全防范知識,各類安全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手段要更加多樣化,更應該綜合采用各類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技術,多使用一些讓學生能夠感同身受的教育形式,例如:進行國家安全博物館館內現場教學,舉辦有深刻案例的消防知識培訓及讓更多同學能夠參與其中的消防演習等。對于醫科類大學,可以設計手術室、病房、實驗室安全事件處理現場教學演習等,少一些照本宣科的教條式教育,保證大學生參加學校安全教育相關活動的有效性和積極性[11]。
(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學生健康安全成長保駕護航
醫科類大學因為其校園人文氛圍弱、臨床類專業學制長、課業壓力繁重、學生課余生活相對單調、規培政策多變、學生就業期待高、臨床工作壓力大等情況,導致學生心理問題比例相對較高。從醫科類大學反饋的現實案例來看,歷年來所發生的一些學生非正常死亡案例,甚至一些惡性安全案例,其中的相當一部分都和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因此,必須要非常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力度。
學校要通過校級心理咨詢中心等機構,及時接收學生的心理問題反饋和求助,幫助學生分析心理問題的情況和原因,進行合理的心理調試,及時走出自身心理誤區,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要通過各學院的二級心理輔導站,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在常規的教學和第二課堂的活動方面,專業課教師和管理干部崗位老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各類活動中去,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并對學生給予積極向上的引導,培養個人對學生的親和力,在校園中形成一種師生相處融洽、健康向上的積極奮進氛圍和以生為本、精誠協作的親和環境,盡量減少各方的矛盾沖突,讓學生在愛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五)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基于醫學類專業的高標準和高要求,醫科類大學應該培養輸出更有責任心、愛心和耐心的高素質學生,因此更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自我管理潛能,有效布局并調動更多學生骨干的力量,在各個基層班級、團支部建立“撒網式”全覆蓋的骨干管理、報告系統,對基層班級的各類安全問題及時防控、重難點學生有效監控,能夠迅速反饋到相應各層級,并得到快速、有效的解決,從而把各類安全風險降低到可控范圍,極大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同時,鼓勵、要求學生利用周圍同伴的安全案例相互分享、相互警戒,達到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六)加強家校互動,建立高效的家校聯動機制
大學生們期待各項事務自己解決,希望能夠憑借個人能力,在離開父母庇護的情況下做到妥善處理各種事務,因此很多高校也傾向于基本不依賴家長,充分信賴學生進行管理。但是在每一位學生的原生家庭中,家長、家庭的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依然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存在,有些學校、老師無法教育成功和解決的事情,只要進行有效的家校互動,充分利用家長在家庭、學生心中有力的分量、地位和作用,形成家校聯動合作的機制和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定會強化學校安全教育的效果[12]。
(七)增加對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各類支持,保障工作順利開展
首先,要切實完善、保障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任課教師的晉升和津貼等相關制度,確保從事安全教育課程教學的任課教師享受到與其他必修課程教師的同等待遇,維護從事安全教育類課程教學的教師的穩定性和工作積極性。
其次,要切實保障學校用于安全教育活動的各類經費和場地等。開展全校范圍的大學生校園安全知識大賽等活動,必然涉及教師策劃、組織、監考、閱卷、評獎等問題,若無充足經費支持和場地保障,各類活動勢必難以開展。開展各類安全教育相關的實地演習,編寫大學生校園安全手冊,為每位大學生發放安全教育讀物等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拓展途徑,若沒有經費和場地的保障,也很難往高水平發展。
再次,要切實保障學校用于安全教育基地的各類經費。未來,各大高校為使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規范化、常態化發展,需要階段性帶領學生去安全教育基地進行教育或者訓練,甚至有些高校選擇在校園內建立各類安全教育基地[13]。這些陣地的使用、建設將會為全校大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安全教育形式和內容,例如各類消防演習,地震、火災、踩踏逃生演習,警示教育等,所有這些將會有良好效果的安全教育基地的使用和建設,都需要充足經費的支持、投入。
四、總結
總之,綜合分析、研究新形勢下構建醫科類大學安全教育新模式,關鍵在于如何針對大學生在校園內外可能遇到的治安、食品、信息、交通、消防、網絡、財產、心理、社團活動、實習見習與宗教等方面的各類安全案例,傳播安全知識、相關的校紀校規和法律法規,培養大學生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掌握立足于安全的溝通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醫科類大學的安全統管部門應該充分重視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進行系統、科學的頂層設計,匹配充足的資金、場地、制度等保障要求,采用豐富多彩、與時俱進、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建立高效的家校聯動機制,從而切實保證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周水平,萬江文,郭安平等.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9(4):148-150.
[2]梁姍姍.大學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體系的構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22(9):35-7.
[3]付宏東.大學生安全教育模式探微[J].高等函授學報,2010,24(5):45-6.
[4]韋慶辛.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實踐和探索[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19(2):67-71.
[5]張麗莉.淺談微信公眾平臺在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中的運用[J].新西部,2013,5(6):54-6.
[6]于海軍,李淼.學生主體在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中的“主位訴求”[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7,30(1):33-6.
[7]竇書霞.大學安全教育的探討與思考[J].北京教育,2016,05:41-2.
[8]胡瑞,姜雪.大學城環境對高效安全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2018,3:87-8.
[9]李強,陳曄,邢巖等.高校開展學生突發事件安全教育的調查研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3):80-2.
[10]姚婧婧,孫品陽,劉久弘等.北京大學醫學實驗室人員安全教育情況的調查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10):224-226.
[11]張黎,王偉.創新體制機制 強化安全教育——以清華大學學生公寓全方位安全教育模式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7,3:39-41.
[12]劉偉,柴俊.家校合作聯動機制介入大學新生安全教育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7,19:11-2.
[13]常暢,張博雋.基于管理形態維度下的高校社區文化建設淺析——以清華大學本科生社區安全教育開展情況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7,10:20-2.
作者簡介:張佳(1988—),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碩士,輔導員,主要研究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注:本課題受2014年南方醫科大學輔導員專項科研課題基金資助(編號:FDY2014Z01)。
(通信作者: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