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是一所服務于中國崛起的信息產業商學院,在辦學過程中學院逐漸開創了“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完滿教育”交叉影響、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教育體系。在“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中,通識教育尤其重要,而《正義論》在通識教育“道德承擔與價值塑造”中承擔重任,為使課程價值與目標更符合通識教育理念,文章從課程改革角度分析《正義論》課程開設目前存在的困境,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歷提出教改建議,以為更好開展通識教育,優化“三位一體”教育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三位一體”;通識課;《正義論》;課程改革
一、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三位一體”教育模式下的通識課《正義論》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成立于2002年,是經教育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為特色,經、文、理、工、農、管、藝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技術大學。國內高校從2000年開展通識教育以來,以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作為先行者,確實在通識教育領域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和完善的體系,但國內絕大多數高校通識教育面臨諸多問題與新的挑戰。尤其是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作為一所獨立院校,率先在同類院校中開展了“三位一體”(“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完滿教育”)教育模式,重點推廣通識教育。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構建的“三位一體”良性互動的教育模式已初見成效,2018年4月2日,山西省教育廳發文公布了2017年山西省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獲獎成果名單,學院姬宇教授主持的《應用型高校“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的實證研究》項目獲省二等獎,該教學成果已達到省內先進水平,具有明確創新性和重要應用推廣價值,對培養人才產生較好效果。按照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學院構建了通識教育六大模塊,具體包括:“人文精神與生命關懷”、“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藝術創作與審美經驗”、“交流表達與理性評價”、“社會變遷與文明對話”、“道德承擔與價值塑造”。《正義論》就屬于“道德承擔與價值塑造”模塊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目前,在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正義論》課程所占學分為2學分,學時共計32學時,以合班方式授課,以論文寫作方式考核,班容量在100人左右,所有專業在大二這一學年都必須修滿該課程學分。
二、通識課《正義論》課程開設目前存在的困境
《正義論》課程開設中存在的問題一部分為通識課共性問題,另外一部分為課程本身顯現的特殊問題,綜合而言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課程缺乏教材大綱,系統知識難以呈現
第一,本門課程無指定參考教材,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主要以美國哲學家、倫理學家約翰.羅爾斯所著《正義論》為參考,比如由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翻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2014年第四次出版的《正義論》。同時參閱國內學者研究《正義論》所著理論書籍,比如《羅爾斯》(姚大志著,長春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這些參考書雖能為教師備課提供參考,但是對于不同專業沒有接受過哲學基礎課程教育的學生而言稍顯晦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沒有資料能提前預習,課后也沒有輔助材料鞏固。僅憑課堂90分鐘的時間,學生很難掌握到正義理論核心知識。第二,國內眾多院校中開設《正義論》課程的寥寥無幾,為數不多的院校開設的《正義論》較多為哲學類專業課或政治學、社會學類選修課,更多院校的哲學專業、政治學專業以及社會學、法學專業只是將其列為研究生階段必讀書目之一,本科涉及的院校較少,以通識課身份開設的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沒有其他院校成熟的課程教學大綱作為參考,只能以教研室為單位,以代課教師為主,按照學校要求,課程需求,學生特點自行修訂大綱。由于教師基本屬于摸著石頭過河,在指定教學大綱過程中極容易出現核心思想難以把握,難重點難以權衡,教學目標與培養能力的確定較為疑惑等問題。
(二)合班授課大班為主,教學方式難以突破
《正義論》在授課時以合班大課方式進行,班容量在100人左右。縱觀國內外已經開設通識課程的高校,以大班授課方式講授通識的也不在少數,比如,香港中文大學理科通識課《天文學》也大概有100人左右的班容量。大班授課模式確實在通識課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共性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重視,最典型的問題體現為:由于班容量較大,在授課時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滿堂灌”的情況比較常見,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嘗試難度很大。比如,要展開小組討論時,在小組劃分,主題確定,以及討論成果展示時,會占用大量的課時;開展實踐教學、校外教學時,由于涉及人數太多,協調困難,而且出于安全等多方面因素考慮也較難推行。
(三)教師缺少系統培訓,通識能力略顯不足
在我校,由通識課教學部承擔全校通識課的講授工作,教師隊伍主要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教師在自己學習經歷中幾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通識教育,在工作后前往國內其他開展通識教育較早高校學習培訓的機會雖然也有,但難以覆蓋每一名教師。而且,由于開設的通識課分屬不同學科,擔任同一門課程的教師大概只有2-3名左右,教師僅憑自主學習來了解和掌握通識教育理論,在教學過程中以其他高校為參考進行自我摸索,開展通識理論研究時確實存在較大困難。以《正義論》為例,本門課程由兩名教師共同承擔,主講教師主要靠自主學習來了解課程知識,并且以教研室為單位提煉《正義論》中凸顯的通識理論,在整體通識能力把握上略顯不足。
(四)學生通識意識懵懂,學習熱情差強人意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于2011年引入通識教育,2017年通識教育六大模塊課程已經全部面向全校專業開設。但對于剛剛升入大學的學生而言,由于在之前受教育過程中沒有系統接受過通識教育,對通識理念了解不甚清楚,導致學生認為通識課和其他課程相比不重要,在思想認識上不夠重視。尤其《正義論》課程,學生并非相關專業出身,沒有專業基礎,在學習時略顯吃力,極大的影響學習熱情。再加上《正義論》和其他大部分通識課程一樣在期末采取撰寫論文的方式考核,而平時考核只占到30%,學生通過率較高,也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學習熱情不高。
三、通識課《正義論》課程改革建議
筆者自入職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一直承擔《正義論》課程的教學任務,我校也一直鼓勵教師大膽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積極編撰教材,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和教師教學質量,使通識課在“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中發揮最大作用。所以,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正義論》課程改革提出以下改革建議。
(一)盡快編寫教材大綱,系統梳理課程知識
目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部分通識課程已由教師自主編寫并出版了相關教材。比如,《幸福課》已出版相應教材《幸福的持續》,《從小說到電影》出版教材《剛好遇見你》。《正義論》課程相關教師已梳理出較為系統的一套課程大綱,在大綱中,課程知識以約翰.羅爾斯所著《正義論》理論體系為主線,結合交叉學科知識,聯系社會實踐,將其打造成為一門哲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融合的課程。目前,任教教師主要的工作為在教學大綱框架之下,結合授課講義,盡快編寫可供學生參考的教材,以使課程知識能系統的呈現于學生面前,不管課前預習還是課后復習,學生均可隨時參考。
(二)立足傳統授課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由于通識課面向全校開設,學校師資力量也較為有限,所以打破合班授課以大班為主的授課模式在短期內較難實現,而模仿其他高校大班授課小班討論,配備課程助教的模式也實施難度較大,所以,在課程改革方面,教師應立足于傳統教育模式,把復雜的理論知識以通俗的語言,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轉換,將通識教育理念融合在課堂教學之中。比如,教師在講授羅爾斯《正義論》中“作為公平的正義”這個理念時,為使學生能對“公平”產生更直觀的認識,以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的衡器“稱”為例,通過介紹其演進史,以及由其而來的詞語“權衡”、“半斤八兩”來體會人類為何將公平作為社會永恒主題;由舞臺幕布的設置來詮釋羅爾斯的“無知之幕”;以企業選擇最佳營銷方案來實際推導最大最小化規則;通過《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孫悟空用金箍棒畫圈保護師徒三人來理解為何自由都是有所限制的;通過經典案例“辛普森殺妻案”來了解程序正義的內涵,通過電影《十二公民》理解法治的精神,通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來通俗的理解為何自由具有優先性,等等。將晦澀難懂的西方巨著《正義論》以我們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經常可見的案例表現出來,在課堂上學生需要通過情節劇表演來展示正義原則,通過辯論和演講知曉正義理念,通過模擬法庭來理解法治內涵,這樣即增加了課堂趣味性,又開拓了學生視野,使得“通者達、識者慧”的通識教育真正得以實施。
除此之外,課程考核要和課堂所學內容密切聯系起來,在本學期的《正義論》大綱修訂中,授課教師擬打算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提高平時成績比重,強調過程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采取開卷以回答開放性問題的方式來進行考察,真正考查學生平時學習成果,使考核結果更公平正義。
(三)整合線下線上資源,提高教師通識能力
在知識共享時代,為了提高教師通識能力,我校可從線下線上兩方面為教師提供更多參觀學習的機會。比如線下,目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和兄弟院校——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一直在加強通識教育教學能力方面展開合作,雙方教師前往對方院校展開學習,開展交流,共同探索研究通識教育的新舉措。我校也擬計劃在山西省開展通識教育的高校內成立通識聯盟,虛心向山西省內兄弟院校學習通識教育的先進理念和優秀經驗。線上主要借助網絡,以MOOC或公開課的方式學習《正義論》相關的理論知識,學習國內一流高校教師在通識課方面的先進理念,以培養教師良好的教育教學科研能力。
(四)加強學校院部合作,打造實時通識氛圍
之前,為使學生能將通識學習的熱情從課堂延續至課下,通識教學部充分利用手機微信等現代化工具,創辦了通識公眾號,通過不同的方式向學生傳達通識理念。比如,微信公眾號“師說”,就是以教師推薦書籍的方式倡導大家堅持閱讀,領略不同學科之美。在公眾號中還有通識選修課攻略,科程介紹等等相關內容,使學生能隨時隨地了解通識的新進展。在2017年我校決定開展書院制之后,通識和書院即開始密切合作,比如“師說”節目由線上走下線下,在杏花書院舉辦了第一屆讀書活動,可以說將通識教育真正從課上帶到課下。通識教學部面向全校舉辦的通識知識競賽今年已經是第三屆,在今年,通識教學部和箕城書院合作,以書院為單位參加比賽,將全員參與通識學習的理念更深刻的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
筆者雖對《正義論》課程改革提出了淺顯的建議,但要從實質上解決我校當下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并能靈活應對通識教育新的挑戰,這些研究還遠遠不夠。通識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課程改革研究的內容也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上課方式、考核等外圍領域,而應從課程知識體系入手,深入挖掘課程通識內涵,將理論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能力,不僅要將學生培養成為懂知識、勤思考、善思辯、有情懷的具有正義感的符合當代社會要求的新時代人才,更要使學生具備反思、批判、重構的世界公民意識。
參考文獻:
[1]王洪才,解德渤.中國通識教育20年:進展、困境與出路[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
[2]陳小紅.通識教育課程模式的探討[J].復旦教育論壇.2010(05).
[3]劉念.新建本科院校通識教育現狀研究——以H學院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2017(05).
作者簡介:宿佳佳(1986—),女,山西太谷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