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裕
摘 要:閱讀的過程,是讀者與文本進行直接的對話,是讀者個體腦中的現象和認知。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來說,就是不能夠固守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還是需要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以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來進行教學。況且閱讀本身就屬于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閱讀過程當中,只能由學生個體來進行分析和理解,教師并不能夠起到代替或者是援助的作用。閱讀教學當中,靜態化、單一化和模式化的教學不僅不能夠與學生的認知需求相結合,同時還不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和發揮。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就需要采用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夠更好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是文本、學生和老師三者之間進行對話和交流的過程,在以往的閱讀教學當中,教師更多是基于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來進行講解,所輸出的知識更多是教師自己的認知和想象,學生們僅僅是被動知識的接收者,雖然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比較流暢,但是學生們在課堂當中,更多是亦步亦趨跟隨教師的腳步,這也就是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個性化閱讀,旨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個性特點都有所不同,因而在面對同一教學內容和文本時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教師在教學當中就需要增強文本、學生和教師三者之間的交替互動,在活動的過程當中,使情感和靈魂得到交流和升華,從而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性和多元化的思維。
一、樹立以人為本理念,使學生成為閱讀主體
個性化閱讀本身就是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發展起來的,只有在堅持以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基礎上,才能夠創設出更加活躍開放的閱讀環境,從而能夠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個性化閱讀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小學生們的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在行為方面更多會選擇去模仿別人,而在心理方面,由于并沒有明確的方向指引和對其思維進行準確的引導,導致其思維觀念更多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喪失自我。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需要考慮到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學習認知以及心理特征,在對其閱讀信心和興趣進行保護的前提之下與學生們進行溝通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當中,教師能夠了解到學生在知識方面的渴求方向以及對課堂氛圍的期許,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才能夠培養學生們的個性化閱讀和學習能力。所以教師自身就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才能夠真正考慮到學生閱讀主體的地位和作用。
二、創設多樣化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對于故事、游戲或者是視頻、音頻的感觸會更大,因而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就可以創設多樣化的閱讀境界,這樣能夠使得個性化閱讀充分發揮其魅力,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能夠確保閱讀教學的效率。這種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存在性,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學習熱情會更加高漲。況且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來看,閱讀情境的創設能夠使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產生情感共鳴,這樣能夠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閱讀課堂當中。比如在學習《我不能失信》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選擇歷史上有關誠信的故事,在講故事的環境當中,更能夠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守信和失信所帶來的心理感受和后果。
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個性化閱讀當中,此種個性還包括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所以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還需要給予學生針對性的輔導和教育。由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學生興趣點和心理特征有所不同,所以教師針對低年齡階段的小學生可以采取游戲化教學,針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讓學生進行閱讀朗誦比賽或者是角色扮演,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們的知識儲備和所形成的思維特點,在這個過程當中,還能夠對學生所學進行考查。閱讀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間,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給予學生們一定思考的時間,在思考完成之后進行表達。當然由于不同個性的學生對閱讀材料的類型和風格都有所選擇,在對課外閱讀材料進行安排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空間,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真正做到個性化閱讀,也才能夠使學生思維自由發展。
在個性化閱讀教學當中,教師和學生是雙向推動的角色,但是由于教師在教學當中的方式不當,或者是學生知識儲備不夠,在閱讀教學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教師在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時,就需要尊重學生們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特點,通過多種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李文潔.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研究[J].快樂閱讀,2013(8):18-19.
[2]沙小莉.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2(7):238-239.
[3]孫志梅.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2015(26):19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