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石平
摘 要:文章從政府領導層面和人民群眾建設、享有層面,雙向思考、對向合作,從以人民為中心的視角出發,從堅持理論指導、實踐執行、成果考核三個角度,對廊坊美麗鄉村建設進行研究,以期推動享有“京津走廊明珠”的廊坊在今后美麗鄉村建設中更好地實現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關鍵詞:廊坊美麗鄉村建設;人民;理論;實踐;成果
中圖分類號:D422.7? ??文獻標識碼:A
本文擬從以人民為中心視角下,審視思考廊坊美麗鄉村建設研究具體可分為理論指導、實踐執行、成果考核三個方面。
理論是一種思想的發展,屬于行而上的范疇。理論的意義是在于說明問題而不是解釋問題,必須與現實處處有關。因此,理論指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從政府社會治理者的立場上看,以人民為中心涵蓋了馬克思主義當中的人本思想,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理念中的民本思想。以人民為中心正是人本、民本思想的時效性交點。交叉點的具體體現是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的,十九大明確強調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所以說,我們發展的理念就是在以人民為中心的視角下進行,它的基本要領是兩句話,“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本質是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執政主題,已經由發展的問題轉變為發展起來后怎么辦的問題,而這個發展起來以后怎么辦的問題關鍵在于廣大的鄉村。習近平說,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但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所以農村中的廣大人民是至關重要的工作重心。
2015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的一個核心立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其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人民這一準繩的重要作用。
因此,進行廊坊美麗鄉村建設的領導干部們,在日常工作中要緊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踐行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第二,從人民社會建設者的立場上看,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推動歷史和發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是時代的主體。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觀點之一。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參加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人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疇。
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在創造歷史中起決定性的作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同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前進的過程相一致的。在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過程中,人民群眾是順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社會力量,是具有變革舊的生產關系愿望的社會力量,是主張變革舊的社會制度和舊的思想觀念的社會力量。人民群眾的總體意愿和行動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最終決定了歷史發展的結局。所以,廊坊美麗鄉村建設中人民的作用是中心。
實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活動,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必然途徑。馬克思創立了科學的實踐觀,提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社會性的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三個基本特征。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建設美麗鄉村,固然離不開干部的領導和組織,但最終要依靠廣大群眾的努力才能做好,而真正的主體應是農民。
第一,從實踐領導者——政府來說,在實踐的重任面前,政府主要職責是組織和引導,即怎樣結合廊坊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理政層面的努力,在發展導向上起到方向性作用,滿足農村中廣大民眾的需要。河北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打造一批有歷史記憶、地域風格的特色小鎮和記得住鄉愁的“高顏值”美麗鄉村。廊坊市深入貫徹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結合自身實際,進一步明晰了“梯型架構”的建設思路。市委書記、副書記和分管常委分別對全市美麗鄉村建設重點工作進行周密部署,在全市掀起了美麗鄉村建設新熱潮。會后,市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對會議確定的任務目標進行責任分解,確保各項任務目標落到實處。截至目前,全市218個省級重點村和省市兩級重點片區“十二個專項行動”已基本完成,形成了堅持民本理念,聚力攻堅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
第二,從實踐主體——廣大農民群眾來說,他們才是真正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即怎樣在正確的領導下積極主動自愿地參加到廊坊美麗鄉村的建設中來,發揮主觀能動性作用。具體來說,就是讓人民真正成為發展的主體,成為發展的創造者、利益相關者和最終受益者,促使理論創新向實踐創新的動能轉化。如果僅靠政府的投入、靠幾個大小項目來出成果,那就明顯忽視了農民的主體性地位,也會影響建設的效果。事實上,農民有效參與可以成為實現廊坊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須把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動權交到農民手中,確保農民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引導農民利用村級重大事項民主決策機制等平臺,達到投工投勞、出資出智共建美好家園的目的,并實現自我管理的意義很大。
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需要政府主導與群眾主體有機結合,促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把“改革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這里有兩個關鍵詞,第一個是“含金量”,第二個是“獲得感”。 改革方案含金量有多少,必須用試金石來試,這個試金石是“你是為了誰”。所以說,要想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體現出來,必須明確改革是為了誰:為了人民,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什么叫獲得感?就是有一種成就感,有一種幸福感。實踐的成效最終成為廊坊美麗鄉村建設的答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時代是出題者,我們是答題者,人民是閱卷人。
2017年2月26日,《人民日報》以“讓農民生活美起來”為題,報道了廊坊市美麗鄉村建設向全域拓展成效;7月30日,《人民日報》再以“加減法‘做出美麗鄉村”為題報道了廊坊市農村生態環境整治成效,贏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美麗鄉村建設只有持續提升、接力打造,才能避免做成“夾生飯”,才能成為群眾的“滿意工程”。
總而言之,廊坊市在現有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堅持從理論指導、實踐執行、成果考核三個角度深入推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視角下廊坊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惠民工程,對象是廣大農村,同時農民群眾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
[1]茍民欣,周建華.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美麗鄉村建設“安吉模式”探究 [J].林業調查規劃,2017(3):78-83.
[2]韓喜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9).
[3]陳 朋.以人民為中心:共享新發展理念的價值之核[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