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江
摘 要 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受自身生理特點的影響,殘疾大學生更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必須加以重視。文章介紹了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分析了殘疾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并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為指導論述了如何針對殘疾大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殘疾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自《殘疾人保障法》頒布實施以來,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殘疾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進入高校深造,成為高校的一個特殊群體。但是由于自身存在生理上的缺陷,導致他們更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如何解決其心理問題,提高其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協調發展成為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因此,加強對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勢在必行。
科學心理學產生以后,心理學有三個使命:治療心理疾病、讓所有人的生活更有意義以及鑒別和培養天才①。隨后在很長一段時期,三者均衡發展,讓更多的人接受來自心理學的福祉。然而,二戰以后這種平衡逐漸被打破,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心理學研究和實踐成為社會的主流并蓬勃發展,這就意味著心理學成為服務于少數具有心理問題或者心理障礙的人的科學。
針對這種現象,1998年時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塞利伯格曼,發起了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倡導了解人的積極方面,并于2000年在《美國心理學家》發表了名為《積極心理學導論》的文章,為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②。隨后,世界各地的學者紛紛開始關注并深入研究積極心理學。
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主觀層次的積極體驗的研究、個人層次上的積極人格特質研究、群體層次上的積極組織系統的研究③。
我們通常認為的殘疾是指人體某部分因疾病等原因造成缺損或生理功能障礙,在心理適應和社會適應方面出現問題,影響正常生活,不能發揮正常功能④。殘疾大學生作為特殊的殘疾人群體,其身心發展有明顯的群體特征。
(一)生理上缺陷或障礙
一般情況下,殘疾大學生可以分為五種類型:智力殘疾、肢體殘疾、聽力殘疾、視力殘疾和語言殘疾。可以說,生理上的缺陷或障礙是殘疾大學生的首要特征,為此,他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過程中要面臨諸多問題,如行動不便、溝通障礙、人際關系、學業問題、就業問題等。
(二)心理狀況及特點
相對于正常大學生而言,作為弱勢群體的殘疾大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形成群體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做出偏低的評價,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觀失望、慚愧、羞澀甚至畏縮不前,這是自我評價的一種重要體現。自卑心理的產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自我評價、生理狀況、人格因素、能力高低、經濟條件、外在環境等。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并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大學生普遍比較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殘疾大學生因身體上的殘疾,加之對自我的認識存在偏差,經常會進行自我否定,進而產生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會反作用于個體的行為模式,在行為上表現出自我逃避、行動遲緩、防御攻擊等,不良的行為模式會加重殘疾大學生的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嚴重的特點。
2.焦慮心理
殘疾大學生向往正常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交等,希望獲得與之同樣的權利和機會,但是由于殘疾大學生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或障礙,使得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受到某種歧視或者不公正的待遇,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是對周圍的人或事物產生懷疑。在高校校園內,由于教師的關懷、同學和朋友的關愛,這種負面影響相對較小,但出了校門走向社會這種不良影響會被明顯放大,使得殘疾大學生難以承受。殘疾大學生終究是要走出校園面對社會生活,這就使他們很容易產生對未來生活的焦慮和不安,對個人將來的前景和生存擔憂。
3.孤獨心理
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大學生的成長、身心健康發展以及良好個性的塑造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殘疾大學生渴望與老師和同學們正常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系,但是由于自身生理上的缺陷及心理上的自卑感,使得他們不能客觀地正視自己,在實際交往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勇氣,表現出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不會交往等現象,導致其交往能力得不到良好的發展,進而會產生自我封閉行為與心理。在缺乏正常人際交往而同時又得不到老師和同學關愛的情況下,殘疾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孤獨的心理狀態,更有甚者會產生社交恐懼癥,嚴重影響殘疾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4.抑郁心理
殘疾大學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往往比正常大學生更加敏感,常常以猜疑的心理對待周圍的人或事,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同時,他們更傾向于對身邊發生的事件以負性的解釋,從而產生負性的情緒及行為反應。大學生的交往是相互的,如果在交往過程中,殘疾大學生帶給他人總是負面的情緒和信息,周圍的人便會有意無意地疏遠他們,導致殘疾大學生無法很好的融入集體的生活之中,進而會使他們產生自我壓抑的情緒,甚至是負罪感和危機感。如果這種不良現象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抑郁心理。
(一)增強人文關懷
殘疾大學生屬于弱勢群體,因此,高校針對該群體開展工作時應當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為他們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首先,樹立人文關懷理念。殘疾大學生是小眾群體,高校在制定政策、校規等方面更多的是考慮正常大學生群體,而忽視殘疾大學生群體的存在,因此高校應當樹立照顧各種群體利益的意識,植入為殘疾大學生提供更好服務和加強人文關懷的理念。
其次,為殘疾大學生提供生活和學習上的便利。由于殘疾大學生身體上存在缺陷,因此需要在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上為他們提供方便,如在教室和校園設置專門的座椅等。
最后,教師和同學提供心靈上的關愛。朝夕相處的教師和同學們提供無微不至的關懷能夠讓殘疾大學生內心更加溫暖,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二)提供發展指導
擺在殘疾大學生面前比較現實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發揮自身的價值,其中就業與擇業是殘疾大學生走向社會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高校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與擇業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未雨綢繆,需要在殘疾大學生平時的學習過程中給予學業規劃與指導。在殘疾大學生入學時可以建立殘疾大學生的學業檔案,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學業生涯規劃,在學業幫扶和指導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殘疾大學生的潛能,為他們提供成長的機會和條件。只有通過大學期間的不斷積累,才能為他們順利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心理輔導
殘疾大學生存在群體心理特征,尤其是一些典型心理問題,因此要針對這一群體給予專門的心理輔導。
首先,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宣傳,使他們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為他們應對各種生活事件提供心理健康保障。
其次,建立殘疾大學生心理檔案,及時掌握他們的心理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再次,對于產生嚴重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殘疾大學生,由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給予心理健康輔導,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更加健康地學習和生活。
最后,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或者心理沙龍活動,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四)積極自我調節
外因是需要通過內因來發揮作用的,因此應當積極鼓勵殘疾大學生開展自我心理調節,培養健康的心態,提高生活、學習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殘疾大學生要做好自我調節:
首先,需要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對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有明確的定位,為良好的人際溝通打下基礎。
其次,要學會接納自我,除了欣賞自己的優點以外,還應當接納自己的不足,因為只有真正接納自己才能在生活和學習上更加的獨立和自信,建立強大的內心世界。
最后,要找準方向和目標,將時間和精力用于發展自我、提高自我,使自己更有能力面對世界。
總之,隨著我國對殘疾人的重視不斷加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續發展,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關注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它對殘疾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高校既有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又有服務大學生的義務,因此,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當為殘疾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積極探索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新途徑,促進其成長成才。
注釋:
①[美]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著.王彥,等譯.積極心理學——探索人類優勢的科學于實踐.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4.
②黃璐璐.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162.
③楊魯靜、徐光興.積極心理學在學校心理領域的發展和影響.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10).5.
④陸士楨.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