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數理統計等相結合的方法,從論文數量、研究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分析和探討了我國高校健身氣功科學研究的現狀,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為提高和加快高校健身氣功科研水平和發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高校 健身氣功 現狀
健身氣功是以健身為目的,以較為和緩的形體活動為基礎,身心狀態趨向于調身、調息、調心三合一的體育運動項目,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高校是文化知識的傳播地,高等教育是科學發展健身氣功最好的途徑。為了快速推廣與發展健身氣功,本文試圖對近年來我國高校健身氣功科研論文的數量、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為促進高校健身氣功的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文獻來源
筆者以《中國知網》作為數據源,以“高校*健身氣功、高等院校*健身氣功、大學生*健身氣功”為檢索式,剔除重復和報紙類,共檢索出1998~2017年我國高校健身氣功方面的期刊論文共219篇,其中期刊論文180篇,碩博士論文32篇,國內外學術會議7篇。
2文獻分析
2.1期刊論文內容分析
鑒于目前中國圖書分類中尚無健身氣功的專門類別,故將論文的主題分為5大類,即推廣策略與現狀發展,健身效果與機理,文化基礎研究,教學訓練與競賽,文獻綜述。180篇期刊論文中,關于高校健身氣功“推廣策略與現狀發展”類共78篇,“健身效果與機理”類(包括對大學生生理、心理及身體機能方面的影響)共65篇,“文化基礎研究”類(包括文化內涵、文化價值等)5篇,“教學訓練與競賽”類31篇(其中訓練競賽類4篇),“文獻綜述”類1篇。從內容統計結果來看,目前我國高校健身氣功還處于發展和推廣中;教學是基礎、訓練是強化、比賽是促進,因而近二三年研究者們開始注重教學方法和運動訓練的研究。這也符合健身氣功作為一門課程在高校發展的規律。
2.2核心期刊刊登論文數的統計分析
從表1可知:查詢到核心期刊從2010年才開始刊登有關高校健身氣功的論文,共16篇,占論文總數的8%。說明了高校健身氣功研究的起步晚、水平較低。在16篇核心期刊論文中,高校健身氣功健身效果與機理的論文最多,占核心期刊總數的43%;推廣策略與現狀發展論文其次,占核心期刊總數的37%。分析其作者研究方向,側重于體育學科和單純醫藥衛生,缺乏中醫養生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2.3期刊論文研究方法統計與分析
對研究方法加以統計分析,不僅可以從中看出我國高校健身氣功科研的發展水平,還可以發現在研究方法的現狀。統計結果表明:采用調查分析和實驗研究的方法所占比例分別為34%和32%??梢钥闯霾糠盅芯坑捎诜椒ǖ木窒扌裕鼈兊膬热莺退揭仓荒芟薅ㄔ谶M行表面描述,而缺乏對其本質規律和課程體系進行更精確深入的科學探討。如前文分析可知,高校健身氣功在研究內容方面側重于如何發展和推廣、對大學生身心產生的各種正面影響等方面,而這些內容本身的性質決定了要采用調查分析和實驗的方法,以上原因造成了我國高校健身氣功研究方法的單一性,缺乏深度和廣度。
3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從整體來講,高校健身氣功的研究現狀還不盡如人意,不僅論文數量少,質量低,而且研究內容大多重復,研究方法過于簡單,許多研究領域無人涉足。
(1)對高校健身氣功的研究,很多研究者處于單兵作戰的階段,缺乏完善的研究體系和強大的研究團隊;且大部分基礎理論研究不僅缺乏鮮明的觀點,而且研究的內容出現了大量的重復。依托課題開展的研究較少,且都集中在體育學院,普通高校特別是醫學類高校存在課題項目缺口。(2)在研究高校健身氣功的推廣和發展時,很多研究學者均以自身所在學校和地區作為研究對象,且作為單一項目進行研究調查及推廣。未將健身氣功作為一門課程,系統地進行研究與滲透。(3)一些學者對健身氣功對高校學生帶來的健身效果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女大學生及心理比較多,研究對象缺乏全面性和整體性。(4)研究方法單一,大部分采用的是最基礎最原始且單一的研究方法,這不僅限制了研究成果的質量水平,同時也阻礙了健身氣功在高校的發展。
4對策與建議
4.1研究內容方面
(1)系統深入的多領域拓寬。一方面從體育學科出發,與學生專業結合,構建健身氣功課程體系,促進全面健身服務,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結合中醫及臨床,納入其專業課程體系中,作為康復及替代療法手段之一,回歸健身氣功原有本質,使其在高等學府生根發芽。(2)加強健身氣功文化與理論的教學研究。健身氣功屬于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文化內涵魅力獨特,針對技術教學,加強健身氣功文化哲學、動作機理、中醫養生、治療健身等方面的講授,以及健身氣功“三調合一”要求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培養善良、感恩、陽光、大氣的健身氣功后備人才。(3)促進健身氣功賽事的推廣和發展,從訓練方法和手段入手,挖掘整理健身氣功項目的一般身體素質和專項身體素質,并形成系統。
4.2研究方法方面
(1)提倡和運用跨學科研究及定性定量分析結合,借鑒哲學、心理學、社會學、體育學等相鄰學科的最新研究手段,避免研究方法的單一陳舊。(2)擴大交叉學科領域的開拓,提高教學科研的檔次,更好地促進健身氣功的研究向更全面、更科學、更健康的方向發展。(3)研究者們要加強自身研究能力和提高科研水平,廣泛涉獵其他專業知識或與其他領域研究者們聯合,組織強大的科研團隊,進而提高高校健身氣功團隊的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