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睿 尹衍林
摘要:信息化的到來給外語人才培養帶來了全新的改革。多媒體輔助教學資源的設計與實現,能有效提高外語人才課堂教學水平。本文從雞西地區外語人才多媒體輔助教學資源構建原則及方式展開研究,旨在提高外語人才的綜合應用能力。
關鍵詞:外語人才;多媒體;教學資源
一、外語人才多媒體輔助教學資源構建原則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快速推進,雞西市在國際市場的商務合作日益增加,目前已經與13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對外貿易,外語人才缺口日益增大,培養雞西地區外語人才成為促進雞西地區對外經貿發展的重要工作。目前,信息教育在外語人才教育中的發展越來越快。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應用應貫穿外語人才教學的每一個階段,構建多媒體輔助教學資源并融合在教學當中,可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手段更多樣。多媒體輔助教學資源庫建立可改變枯燥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近年來,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傳統的外語人才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課堂講授模式已被現代網絡技術顛覆,外語教學脫離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移動終端訪問網絡教學資源來完成外語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資源成為外語人才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教學手段。
2002年,教育部開始外語教學改革,通過建立國家級精品課使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得到共享。2007年的“質量工程”項目推動了外語人才多媒體教具的高潮,將構建多媒體教學資源平臺成為常態化,構建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資源是豐富外語人才教學手段的利器。目前,高校外語多媒體輔助教學研究比較成熟,為外語教學實踐提供了可靠的理論支撐。但資料庫的理論實踐應用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應用,多媒體資料庫使用的現狀與預期目標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各個高校資料庫的建立缺乏系統的建設方法。因此,找到一種有效和系統的方法來構建外語人才多媒體支持材料至關重要。
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是一個教與學雙方互動的過程,不是灌輸知識,而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建設多媒體輔助教學資源的目的是為學生創造一個靈活的學習環境,通過在課堂中引入多媒體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接受知識并將其應用,建立一個良好外語知識結構體系。基于以人為本的教學方法,外語人才多媒體輔助教學資源的建設應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水平,充分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和社會應用需求,從而使資源更加貼合學生的興趣,內容更加實用。
二、外語人才多媒體輔助教學資源組建的方式
(一)建立資源庫中真實的聽力環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外語語言學習過程必須通過語義結構的學習關,而模擬真實的語言環境來進行語言學習是非常有效的途徑。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資源庫來為學生建立真實的聽力環境。在真實語言學習環境中的學生通過聽覺刺激來培養外語聽力的語感。此外,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學生可回顧學習過程和內容,也可和教師及時交流和反饋學習心得。媒體資源庫中的視頻,音頻,動畫等材料在學生自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口語資源素材
口頭表達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是語言水平的重要指標。多媒體教材的應用使口語訓練更有效。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組織訓練,并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呈現給學生。課后,應充分利用外語人才口語訓練的相關軟件,如“世界之聲”等軟件進行練習。
(三)建立外語教學閱讀庫
外語人才多媒體輔助閱讀材料是必不可少的。①利用視頻,圖像和其他材料來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感性認識。②保證閱讀材料多樣性,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共享來豐富閱讀庫。③為了更好地了解外國歷史和文化知識,需要注意擴大背景知識來建設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英文閱讀軟件,外語學習課件,英文電子期刊等閱讀培訓軟件。
(四)建立外語寫作輔助系統
目前利用多媒體技術構建外語寫作的方式非常成熟,比如外語寫作智能批改網等英文智能對照修改系統,不僅具有檢查書寫和拼寫的功能,而且系統還可比較完美和準確的來編寫文章,學生可選擇適當的句型和詞匯,擴展語句的內容,檢查句子的語法,并提高寫作的效率。
(五)構建翻譯教學資源
教師在翻譯文本上選擇背景材料,以視頻和動畫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觸動學生的感官系統,刺激學生對實際語言和文化環境的興趣。建立文本翻譯立足點,培養學生翻譯的方法和方式。
三、結論
外語人才多媒體輔助教學資源建設豐富,可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課堂的教學要求進行選擇。另外,多媒體輔助教學資源的建設是系統的過程,包括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翻譯等多個模塊,這些模塊之間的內容和使用都是互通的。因此,具體的構建過程也需要多方面的考慮,來確保教學資源庫的完整性。
參考文獻:
[1]韓睿.信息化時代高校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齊齊哈爾師專學報,2017(05).
[2]莫錦國.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在多媒體課件設計中的應用[J].外語界,2003,(6).
[3]韓睿.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轉型研究[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2017(10).
[4]尹衍林,韓睿,劉蘭波.雞西市科技管理共享服務平臺的建設研究[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