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博臨
摘要:國際化的主持人是當前國際傳播的重要主體之一,在信息傳達、對外宣傳、引導輿論三個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主持人的國際化目前存在以從業空間有限、中西方定位差距較大、中式思維固化為代表的主要問題。培養素質高、能力強的中國國際化主持人,應當從思想修養、心理素質、專業能力、個人魅力等路徑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主持人國際化;國際傳播;培養路徑
當前的國際格局日趨復雜,政治博弈日趨激烈。做為與國際政治密切相關的傳播類型——國際傳播,則是當前各國對外建構國家形象,爭取國家、民族利益的主要手段。國際化的主持人作為中國國際傳播的重要一環,不僅是國家利益的重要體現,更是凝聚海外華人華僑的精神紐帶,其一言一行都將在無形之中塑造著我國的國家形象。
一、主持人國際化的內涵
媒體有聲語言的傳播者——主持人,是國家立場體現。因此,主持人的國際化內涵,應當包括以下三個基本層次:
其一,作為大眾傳媒的代表,國際化的主持人維持對內傳播穩定,不斷地將國際社會的重要事件和局勢變化及時傳達給本國受眾。
其二,國際化的主持人擔負著宣傳本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對外方針和立場,維護國家利益,建構國家形象的重要任務。
其三,在新媒體環境下,“去中心化”的趨勢不斷加劇,國家對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已經不能再僅僅依賴于少數社會精英,而需要廣泛地動員本國和外國受眾,傾聽“國際”“國內”兩種輿論的聲音。而作為曝光度極高的主持人,無疑在某種程度上發揮著“意見領袖”的作用,引導著國內、國際的輿論潮流。
二、當前中國主持人國際化的問題
(一)依賴中式思維思考
中國主持人在對外傳播的過程當中必然要在維護國家利益和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時刻面臨著外來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以及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和沖擊。
正如傳播學者施拉姆所說:“任何文化加工信息時,都需要從既定的經歷出發,這就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所需開發的語言形式,而在這些形式被投入使用后,往往會去指導語言如何進行抽象[1]。”大部分中國主持人通常缺乏國外的生活經歷和工作經驗,在處理中外文化沖突時,時常在不經意間使用中式思維塑造的個人框架來分析問題、做出行動。
(二)國內的外語節目稀缺,主持人的從業空間有限
目前我國除了中央電視臺和鳳凰衛視國際頻道以及東南沿海一帶的地方電視臺以外,很少有高水準的外文類電視節目存在。在網絡傳播方面,外文類的自制節目稀少,大多數質量較低,水平有限。因此,當前我國的外文類電視、網絡節目覆蓋面狹窄,節目的制作水平和形式有限,普及率較低。“有限的就業空間也為具備外語能力的主持人走上國際主持人的道路在制度和環境上產生了阻礙[2]”
(三)中國國際主持人與西方國際主持人的定位差距較大
西方媒體對主持人的年齡和從業經驗要求頗高,在挑選主持人時更側重其業務能力和人生閱歷。美國的NBC、CBS等知名媒體的當家主持人往往是一名語言表達能力出色并且擁有十幾年記者經驗的“老媒體人”,他們更加傾向于向受眾傳達各自的獨到見解。相比之下,國內的主持人大都是高校科班出身,年齡較小。雖然擁有學歷背景和專業功底,但大都缺乏實踐經驗,缺乏新聞敏感和思維深度,在分析、處理重大國際問題時只能聽從于“幕后指揮”,缺少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三、中國主持人國際化的素質提升路徑分析
(一)思想道德素養
在國際傳播當中遇到各類涉及媒介道德倫理和法律的事情上面,“主持人如果沒有成熟的道德素養,很可能會產生誤會甚至危害社會,傷害一個國家受眾的感情[3]。”因此,主持人必須要具有基本的人道主義關懷和對其他民族個性、文化的尊重。此外,主持人不應該以金錢利益來衡量自己工作的價值。要把社會效益放到首位,端正自己的職業觀、價值觀。
(二)心理素質
面向全世界受眾的主持人是政治、經濟、文化沖突的過渡地帶,其受到的內在壓力和外在壓力都比普通的主持人要更加巨大。中國主持人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當中及時調整心態,削減負面信息的影響。以臺灣綜藝節目《正大綜藝》的主持人李秀媛為例,“她外景主持二十六年間親歷了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歷過庫爾德人的武裝襲擊和澳大利亞高空跳傘的意外,但她都憑借著良好的心理素質克服了各類困難[4]。”
(三)主持人國際化的各項能力
1.綜合業務能力
西方媒體的主持人不但是單純的新聞播報員,而且是節目的制作者、編輯、記者、策劃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性角色,而我國現階段對于主持人的定位大都停留在播報新聞的低層次階段,對其采、寫、編、評、制的綜合業務能力水平要求不高。因此,主持人必須參與到節目內容從選題到播出的全過程當中,準確把握節目定位,做好內容規劃,努力減少傳播過程中潛藏的誤會和沖突。
2.語言能力
熟練地掌握一門甚至多門語言,是主持人國際化的根本所在。因為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漢語雖然正依托孔子學院、國際漢語廣播電臺、電視臺以及少數漢語教學機構進行全球推廣,但無論是影響力還是普及度都不算太高。因此,中國主持人要能夠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受眾,在語言習慣上做出相應的調整,擺脫漢語思維,在注重培養“聽、說、讀、寫”四個學習路徑之外,深入了解不同語言的使用差異和聯系,通曉不同語境下的語言使用策略,與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受眾深入交流,讓傳播內容更“接地氣”,努力克服“無效傳播”。
(四)國際素養
1.國際視野
中國主持人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要逐漸培養自己的國際視野,訓練自己對于世界局勢、國際事務的靈敏“嗅覺”。具體來說,主持人要具有開放的意識和眼光,積極參與國際重大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報道,敢于代表中國的立場向世界發聲。
2.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應對能力
中國主持人在國際化的過程當中勢必要接觸到由跨文化傳播帶來的各類問題。因此,主持人要在深入了解、掌握本國文化的基礎上對傳播內容進行適當的增補刪改,求同存異,尊重其他民族、國家的特色文化和風俗習慣。在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們對話時,能夠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他民族文化當中的有益部分進行合理轉化與運用,拒絕全盤照搬。
(五)個人魅力
在國內主持人數量龐大,同質化嚴重的現狀下,別具一格、個人魅力突出的主持人往往能夠通過社交網絡迅速脫穎而出。在這個信息量爆棚,注意力有限的時代,個人魅力濃厚的主持人不僅能夠獲得更多關注,而且可以培養更多忠實的國內外受眾。“鳳凰衛視80后的新一代主持人們各具特色,有的主持娛樂節目,幽默風趣,語言生動,調皮搞怪之中又能夠針砭時弊,讓受眾捧腹之余能夠深思回味[5]。”
四、結語
中國雖然擁有強勁的經濟實力,但也一定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來協同配合,客觀準確地建構中國的國家形象。因此,搭建更多國際性的傳播平臺、做好中國主持人的國際化培養教育工作,必將會成為我國在未來掌握更多國際話語權,打破西方媒介的話語壟斷地位,化被動“輸入”為主動“輸出”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86.
[2]劉晨.在求同存異中綻放光彩——中國英語節目主持人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新聞世界,2011,2.
[3]劉玥.跨文化傳播背景下的雙語播音主持人綜合素養探析[J].華夏教師,2015,6.
[4]費云舒.分類探討雙語播音主持能力——跨文化傳播視角[J].參花(下),2013,3.
[5]鄧葳.新生代主持人的培養與塑造研究——以鳳凰衛視“80后”主持群為例[J].傳媒,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