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師
摘要:人的生存離不開環境,未來環境設計是科技與人的完美融合,生存和生活的細致思考。環境設計應以人為本,與多科學共同交流,創新文化及延伸科技。本文首先介紹了未來環境的定義,其次分析我國環境設計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未來我國環境設計的發展方向及策略,為人類提供更加完善的空間環境。
關鍵詞:環境設計;可持續發展;共生;自然為本
一、未來環境設計的定義
隨著人們對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并且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環境設計也受到較高的重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設計也取得了更快發展。環境藝術具有歷史悠久和范圍廣泛的特點,不僅具有視覺藝術特征,還具備一定的工程技術和科學的特征。環境設計從滿足自身需求到市場商業化操作,再到非物質的生態需求,未來的發展方向是綠色可持續發展。目前學術界對環境設計的定義還不明確,個人認為環境設計就是:生活和生存的思考,人性和科技的融合,結合所有涉及的元素,將人類-空間-自然這三者更協調的共融,為人類設計出更舒適、美觀的空間環境,并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則。
二、國內環境設計現存問題
我國環境設計最早是由藝術院校發展而來的,發展的周期較短,雖說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不可否認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急需解決,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由于環境設計專業設立較晚,相應的規范不完善,例如對環境設計中特殊人群的人文關懷存在缺失的現象。二是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及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部分城市新增了大量新建工程,對原有城市面貌進行了較大的改動,但過程中忽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致使出現了大量城市采用統一的環境設計,缺乏特點。三是我國目前的環境設計缺乏長遠性,目光短淺,對未來的規劃缺乏思考,沒有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設計原則。四是目前國內部分環境設計缺乏學科交叉,造成環境設計單一,設計效果不理想;五是目前我國部分地區環境設計空間呈現點狀設計布局,環境設計是拼湊而成的,缺乏對城市整體空間把握及系統認知。六是環境設計時缺乏對設計產物認識,不符合服務對象設計意圖。七是環境設計人員經驗缺乏,并與施工各方缺乏溝通,對藝術審美的理解不足,導致設計作品效果達不到預期。
三、未來環境設計發展的方向及其應對策略
(一)文化創新與梳理
舊城區改造過程中應重視文化的創新及梳理,提高城市的居住舒適性。對于國家提出的振興農村的發展戰略,應改變原有大量拆除和大量新建的模式,充分掌握當地特色環境設計,以此來吸引本地人們的文化認同,盤活當地的經濟,并提升當地居民的審美水平。
(二)多學科共生
環境設計學科是一門復雜的學科,涉及到很多內容交織在一起,如:科技和文化。對于景觀設計,在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要對區域自然植物進行選擇,分析土壤、調研水文及當地文化,同時還需應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如:網絡成像、數字運算等。由于環境設計涉及到多學科的內容,因此設計師需要掌握多科學的知識,并需要不同專業人員共同配合,才能完成。
(三)以人為本
環境設計歸根結底是服務于人,因此環境設計應重視人心理需求。尤其是對于特殊群體,需要給予充分的考慮,保護這類人的需求,尊重特殊人群的感受。例如為漸凍癥病人設計住宅環境時,應考慮到病人的實際情況,采用無障礙設計,并考慮病人清潔便利。設計天花板位移器,使病人在特殊條件下也能夠行動。設計的設計理念應中應將特殊人群當做正常人一樣,讓需求者在設計師合理的設計下,能夠像常人一樣獨立生活。未來環境設計的發展方向就是以人為本,讓人們更加舒適并得到足夠的尊重。
(四)綠色可持續
綠色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充分利用自然,以自然為本,在滿足設計需求的基礎上節約資源,進行資源的合理利用。新型的設計理念是“恒久設計”,盡可能避免使用不可再生資源,應發展新型可再生材料替代,合理規范資源使用。對于材料的使用不能盲目,應考慮循環利用。“恒久設計”可以解決資源你浪費和多次拆建的問題。考慮到本地區整體規劃,以及地理環境的影響。依據區域環境特點來選擇適當的材料,并優先考慮當地材料。
(五)智能化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生活更加的方便了,智能化系統在生活中應用越來越廣,在環境設計中也大量的應用智能化設計。未來環境設計需要以人為本,合理的應用科技來實現預想的功能。目前剛剛開始應用的無人超市就是未來智能生活的展現,對于手機導航、人臉識別和二維碼支付這些智能化技術早已在人們的生活中應用。未來環境設計的趨勢是充分利用先進的智能化技術,設計智能家居,輔助AR、VR技術,將環境設計中融入互動參與,解決設計存在問題,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未來的設計方向就是新材料、新技術和智能化系統的融合。將人類的生活更加舒適且方便。
四、結語
環境設計的范圍主要是室內外空間環境的規劃設計,其特點是由外及內,由大到小,范圍較廣,未來環境設計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滿足人們的需求。設計要遵循自然與客觀的規律來進行。環境設計人員要掌握客觀環境并尊重自然,并采取使用的設計方法,滿足該區域經濟、文化。未來環境設計不是單純的“環境”設計,更是“生活”的設計,應全方位的進行改進,設計出更加適合人們生活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龐鶴鵬.環境設計的現狀及展望[J].農家參謀,2017(23).
[2]楊鋼.論我國現代城市環境設計對歷史文化景觀元素的復蘇[J].美術界,2017(06).
[3]向靜儀.淺談城市環境設計的發展趨勢[J].綠色環保建材,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