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霞
摘要: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國際上開始掀起一股“漢語熱”,漢語言文學專業開始受到學生們的追捧,漢語言文學這個學科設立于近代,其時代久遠知識文化淵博,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都是培養文史功底比較強的人才隨著時代的發展,對這個專業的培養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本文結合該專業的特點,簡單探討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思考實踐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
自古以來,孔夫子設帳講,加強學生對經典著作的學習,同時也加強禮儀制度的學習,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教學的主要科目,培養學生各方面的才能,儒家被確立為官方學科,學習文化知識是官僚大族的日常,平民很少接觸,而在近代,有文化底蘊的知識人才開始運用手中的筆對封建腐朽進行批判,同時也加強文字的改革,簡化文字,將繁體字走向白話字,隨著國家“掃盲”活動的開展,人們開始學習文化知識,“恢復高考以后”國家注重實業,人們常常秉持“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漢語言文學一直是冷門,只是教書匠的學習,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新興職業的產生,人們不再僅僅局限于實業發展,而是開始關心文化傳統,這時漢語言文學才真正從云層走進人們的視野。
漢語言文學學科需要學生大量閱讀經典著作,一般大一開設學科都是基礎學科“近現代文學”“現代漢語”“文化概論”這些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在大二的時候,學校會要求學生不僅博覽群書還要習得一手好字,更要對國外文化有所涉獵,這時會開設“書法課”“寫作課”把學到的知識進行轉化,“外國文學”開拓學生的視野。大三大四就是知識理論的升華一般設有“古代漢語”“文字學”“美學”學生從古典經典著作中陶冶情操,習得古人學習和做人的道理,除此之外,漢語言文學也會開設“對外漢語”學科分支,希望為國際上輸送更多的人才,同時也通過教外國人學習漢語,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播開來,讓他們走向世界。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不僅是文化傳播的使者,同樣也可以進入國家機關政府,成為管理型行政人才,自古以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一直在人們內心中縈繞,通過學習語言文學以提高綜合素質,為國家政府機構輸送行政管理人才,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一個任務。
二、當代社會發展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一)自身專業知識的鞏固
自古以來,道德素質的培養一直是我們關注的核心,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文化素養培養的一個主打部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不僅要熟悉掌握多門專業課和基礎課,還要在古人的經驗故事中不斷地反省自己,健全自己的人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滿腹經綸,才華橫溢”也要有堅強的意志,出能“指點江山”,入能“采菊南下”,就鞏固自身的專業知識,在行政部門工作時就不用再重頭學習,從而實現自己人生的良性發展。
(二)逐漸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學生在學校會接觸到大量的文化理論知識,“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生要抓住展現自我的機會,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比如學校可以開展“讀書交流會”“詩詞創作”等活動平臺,加強學生寫作的練習,同時熟悉論文寫作的流程和步驟,初步培養學生的學術科研意識,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公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寫一手好字,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術,也會為自己加分不少。
三、走進社會文化,開辟第二課堂。
學校要不斷的更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同時漢語言文學的學生不應該“死讀書,讀死書”應該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走出校門,把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進行暑期實踐,關注最新的熱點話題,進行社會觀察,另外學校也可以開辟第二課堂,走進歷史文化勝地,從“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講起,加深學生的文化印象,同時學校也可以開設“人文講座”開拓學生的視野,感受各種文化的碰撞,
四、學校教學資源的支持
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以看書——寫作這個基本流程,高校應該為創造接觸學術前沿信息的條件,滿足學生能夠研讀專業知識的需要,啟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同時在多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學校也要為學生開設網絡教室,幫助師生網絡教學,同時網絡課件也可以幫助學生反復查閱,學校積極為學生開辦“詩詞學會、文學社”等學生群體性組織提供便利,
五、教師隊伍的改革
教師應該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課堂進行風趣幽默,語言深入簡出,使得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學術研究的指導,要積極地擔任顧問,為學生進行文學作品欣賞和創作提供積極的指導。同時要注重教師隊伍建設,漢語言文學的老師不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從而言傳身教,教師隊伍的雄厚也有利于教學科研難關的攻克,培養學生成為專業型人才,讓高校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擁有話語權。
六、結語
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科技的力量功不可沒,但是人文學科也是有不可忽略的作用,面對全球化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新的人才管理模式,實現人才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R].201.
[2]曲文軍.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10.
[3]劉傳霞,潘曉生.關于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2.
[4]孫永蘭.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語文建設,2014.
[5]《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