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運用了方差分析,對央行放開利率管制前后商業銀行的收入情況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收入是否具有顯著性影響,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利率管制 利率市場化 銀行收入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起,我國開始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前期的試水之后,利率市場化改革在2012年進入加速階段。2012年6月,我國央行將利率浮動區間擴大,首次放寬了人民幣存款利率的浮動區間,將其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由之前基準利率的0.9倍調整為0.8倍。自此,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徹底打開,對商業銀行的收入情況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
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是經營過程中銀行各種業務的組成情況,主要是指銀行各種業務的收入來源組成情況。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就是存貸款業務,所以利息收入是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而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的收入在銀行收入中的占比極小。
從表1可以看出,在2007~2012年期間,6家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占比雖有下降趨勢,但均在75%以上。尤其是北京銀行和上海銀行,其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九成左右。所以本文接下來會以利息收入來代表銀行的收入情況,探討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收入的影響。
二、實證分析
(一)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是檢驗兩個或兩個以上樣本數據均值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的統計方法。檢驗出的數據會受多種因素影響,從而出現差異,造成這一情況主要是因為:一是在檢驗過程中施行的可控因素,二是隨機出現的不可控因素。
其中,單因素方差分析是指忽略其他差異,僅研究一個因素,檢驗該因素的變化對實驗結果是否會造成顯著性差異。
首先建立原假設:H0:μ1=μ2=μ3=……=μk(k為水平數);
然后將總的變異平方和記為SST,它是由兩塊組成:一塊是因為考察因素造成的離差,記為SSA,即組間平方和;另一塊是因為誤差造成的離差,記為SSE,即組內平方和。
再構造F=[SST/(K-1)]/[SSA/(n-r)](n為樣本容量,r為組數)。
最后通過查詢可得Fα,當F>Fα時,則拒絕原假設H0,表示各樣本數據均值有顯著性差異,考察因素對實驗結果有顯著影響。否則,接受原假設H0,表示各樣本數據均值沒有顯著性差異,該因素對實驗結果沒有顯著影響。
(二)數據來源
文章在三類銀行中選取了六個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國有商業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從wind數據庫中選取了2012年6月央行打開利率浮動區間前五年和后五年的銀行收入數據進行方差分析,觀察了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收入情況的影響。
(三)方差齊性檢驗
進行方差分析前,樣本數據要滿足三個基本假定條件:一是不同水平下的所有樣本數據都是獨立的;二是不同水平下的所有樣本數據都要服從正太分布;三是不同水平下的所有樣本數據方差相等。因為所有的樣本數據都是從T1706價格的樣本中抽取出來的,所以前兩個假定條件是成立的。這里,對第三個假定條件實施方差齊性檢驗。
從表2可以看出,6家商業銀行收入樣本的伴隨概率值均高于0.05,所以經過方差齊次檢驗,第三個假定條件是成立的,認為不同水平下的所有樣本數據方差相等。
(四)單因素方差分析
表3給出了6家商業銀行收入情況的方差分析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6家商業銀行收入樣本的伴隨概率均小于0.05,說明第一組數據(2007~2011年)和第二組數據(2012~2016年)之間有著顯著性差異,也就是說央行打開利率浮動區間,對商業銀行的收入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三、應對利率市場化的建議
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不斷加速,央行逐漸打開利率浮動區間,使得銀行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了爭奪客戶,銀行通常會將存款利率調至浮動區間上限,貸款利率調至浮動區間下限,這極大地壓縮了銀行的利潤空間,對銀行的收入情況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本文為應對利率市場化提出了以下兩個建議:
(一)調整業務結構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收入來源中,利息收入占比過高。而利率市場化會嚴重影響利息收入,從而對商業銀行的收入造成影響。根據國際利率市場化的經驗來看,中間業務會成為商業銀行新的盈利渠道,填補利率市場化造成的利息損失。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主要有以下問題:一是業務比重過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收入占商業銀行總營收的70%以上,中間業務僅僅為10%。而外資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比重普遍高于50%,甚至在部分銀行超過了80%。二是服務范圍過窄。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主要集中于結算和代理性服務,其范圍過窄,品種過少。而外資銀行中間業務覆蓋的范圍廣,品種多樣,普遍在五十種以上,多的甚至在百種以上。所以商業銀行應該調整業務結構,降低利息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加大非利息收入的比重,重視以低資本消耗為特點的表外業務,尤其是中間業務。銀行首先可以鞏固現有的中間業務,加強銀行結算和代理性服務功能;其次著重擴大業務范圍,開發新的業務品種,使中間業務側重于金融衍生品的領域,這樣既可以規避風險,也可以增加銀行的營業收入。
同時,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前,商業銀行的貸款政策大多受政府影響,一般會以較低的利率提供給國有企業,既不能發揮銀行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也影響著銀行的收入。現在利率市場化逐漸深入,銀行應該審時度勢,制定符合市場的貸款政策,發揮銀行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大力支持民營企業,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也使銀行的盈利情況得到改善。
(二)提高核心競爭力
雖然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主要是利率,但是每個銀行自身的特點也是核心競爭力的主要來源。國有商業銀行資金儲備雄厚,資產規模龐大,機構網點眾多,可以很好地滿足大型企業較大的貸款需求,提供跨區域的金融服務;股份制銀行經營機制靈活,業務反應速度較快,在中小企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城市商業銀行具有地緣性的優勢,往往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和社區居民的認可,而且對本地市場情況更加了解,更容易獲得有效信息,可以部分解決與客戶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因為決策鏈短等優勢,可以更好地為居民提供服務。我國的商業銀行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完善競爭策略,這樣就可以在市場上占據優勢,減小利率變動對銀行收入造成的影響。
(三)建立風控管理體制
近些年以來,雖然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有了不小的進步,但和國外銀行完善的風險管控機制相比,仍有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利率風險管理機制。我國商業銀行在利率風險管理問題上經驗不足,機制不完善,面對利率市場化的深入,會很容易出現風險管控問題。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必須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建立科學的利率風險評估機制,完善風險管控體制。第一,商業銀行應該建立管理利率風險的專門機構,選擇專業人士對利率風險進行評估和管理;第二,銀行應該采用最新的利率風險識別工具,盡可能利用先進技術對利率風險作出識別和評估,減小利率風險發生的概率;第三,銀行應該借鑒國外已有的風控管理體制經驗,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特點,建立符合市場的風控管理體制。
四、結論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措施,也必然會影響到我國以利息收入為主的商業銀行。但是,利率市場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商業銀行應該積極調整業務結構,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盡快完成轉型,以應對更加復雜的國際金融挑戰。
作者簡介:宋淵(1995-),男,寧夏固原人,河北金融學院,金融碩士,研究方向: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