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因此農業的發展狀況與我國整體經濟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地域環境的復雜性也決定了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而農業保險的出臺和推廣為大部分農民的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對幫助貧困地區農民脫貧和致富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縱觀全球,不少發達國家為了穩定本國的農業生產都在積極推行農業保險政策,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業保險在我國的發展卻遠不如其他大國。本文從分析農業保險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出發,進而發現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我國現階段農業保險應有的改進和創新,在文章的最后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農業保險 現狀 問題 創新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氣候條件復雜多樣。一直以來我國都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從2007年開始寫入政府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保險于1982年再次開始試辦,2004年保監會選取了部分省市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工作,2013年農業保險的試點范圍擴大為10個省區,這標志著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的正式形成。但是我國農業保險的各項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存在農業災害損失缺乏真實記錄、農業氣象資料的積累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保險公司在對農險產品進行設計和定價時候遇到較大的阻礙。經過10多年間的實踐表明,選擇和實施“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和協同推進”這種制度模式是成功的。然而在實際發展中,我國農業保險也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面臨的問題
雖說我國農業保險近十年取得了很多有目共睹的成就,但農業保險領域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下文就從保險公司、農戶和國家三個層面來具體分析一下我國目前農業保險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一)保險公司層面
1.承保農險的保險公司數量少,且險種不全。在我國,由于承保農業保險所帶來的盈利較少,若沒有政府的支持,普通保險公司是沒法進行農業保險承保的。而且我國政府對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并沒有補貼,在稅收方面也只是免征其營業稅,沒有其他稅收優惠。因此在我國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數量較少并且保險品種不全,不能滿足不同農戶的差異化需求。
2.對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不夠。我國能夠理性理解農業保險所帶來的分散風險作用的農戶只占少數,而對農業保險業務的不了解會降低農戶參保意愿,參保數量過少會進一步降低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進行宣傳的積極性,保險業務宣傳不足又會導致農戶投保數量繼續下降,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造成了我國農戶投保意愿較低的現狀。
3.保險理賠存在問題。目前我國辦理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在災后的保險理賠方面普遍存在問題,我國農業保險現行的是“定損到戶”和“理賠到戶”制度,“理賠到戶”的操作比較容易實現,“定損到戶”則很難在實踐中執行。我國農作物農業保險現行的賠償方法有兩種:一是根據不同農戶的損失程度去劃分不同的賠償金額,二是完全平均分配法。但是這兩種災后賠償方法無論實行哪個,都會有人覺得不公平,如若這種不公平的問題持續存在而得不到解決,會對我國農業保險的推廣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二)農戶層面
1.投保意愿差。我國農民群眾普遍對經濟知識了解較少,對保險業也存在不理性的認識,大部分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知只是停留在“聽說過,但是不了解”,甚至有的農民根本就不知道何謂農業保險。由于經濟常識的匱乏,使得大部分農民主動規避風險的意識弱,投保意愿差。
2.對國家補貼依賴嚴重。在我國,農戶投保農業保險大部分的保費都是由國家補貼支付的,農戶只需要繳納很少的一部分保險費用即可。國家幫助農戶繳納大部分保費是我國把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轉變為間接補貼的一種形式,農民已經習慣以前的政府補貼方式,
對現行的補貼方式不理解也不愿接受,并且我國農民對于農險保費的補貼比例也很敏感,一旦國家降低補貼比例,會讓很多本來就不情愿交納保費的農民放棄投保。
(三)國家層面
1.法律法規不健全。目前農業保險可以參照的法律法規的也只有《農業保險條例》。現階段各地方實行的農業保險政策大多以上級政府下發的文件為依據,在實踐過程中缺少足夠的法律規范來作為依據,這就會使得地方政府擁有大部分的決定權,從而出現較多的法律漏洞,最終使得中央政府初始的目標和計劃難以實現。
2.缺乏農業風險分散機制。相對于發達國家在農業保險方面建立了健全的農業風險分散機制,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農業再保險制度,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不健全使得農險經營主體的風險提高,就造成了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數量少的局面,長久看來不利于農業保險的發展。
三、我國農業保險的創新
(一)建立“保險+期貨”模式
“保險+期貨”模式是農業保險領域的一大重要創新,其運作過程可以把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的整體優勢發揮出來。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于2015年首先對“保險+期貨”這一模式進行了勇敢嘗試。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又明確提出了要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從此“保險+期貨”這一新興模式在我國多地區開展試點,其運作模式也在不斷完善。隨著我國農業保險體系的日益完善以及農產品期貨市場的逐漸豐富,加上我國政府對農業和創新的重視度逐步提高,“保險+期貨”這一新興模式在今后將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可以為助力我國廣大農村脫貧致富的攻堅戰。
(二)“互聯網+農業保險”模式
現階段,我國已經迎來了發展“互聯網+農業保險”的時機。這個時機有兩方的推動力量,第一方推動力量是我國的現行政策,從2007年開始,我國政府便開始大力扶持農業保險,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所聚焦的都是“三農”問題,特別是近幾年提出了供給側改革,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便是推動農村金融的創新,“互聯網+農業保險”便是一個重要而關鍵的創新;第二方推動力量是我國的市場需求,近年來由于智能手機價格持續調低,農村居民的智能手機持有量也在呈現急速上升狀態。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村居民使用手機上網的規模約為1.7億,相對于去年增幅近17%,這種上升趨勢在未來幾年也會保持不變。此外,由于現代農業朝向機械化和規模化發展,很多進行大面積種植農戶的風控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逐漸懂得了利用購買農業保險來緩沖自己所面臨的風險,部分保險公司開通了農業保險網上購買渠道降低了產品成本,為農戶提供了更便宜、便捷的農險購買渠道。
四、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國家層面
1.建立健全農業保險法律機制。我國當前關于農業保險的法律只有《農業保險條例》,而且《保險法》中有關農業保險的內容太少。因此,相關的立法部門要不斷推進相關業務開展,推動《農業保險條例》向《農業保險法》升級的進程,使得農業保險有專門的法律進行保護和支持,讓農業保險發揮其真正的效用。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相關法律時候保證其足夠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2.制定更精準的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補貼預算來使政府補貼實現效用最大化,這就要求政府要結合實際情況,在具體實踐中可以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先將農戶投保需求彈性劃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投保需求彈性高的農業種植大戶,一個是投保需求彈性低的小規模種植農戶;第二步是政府把對于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劃分成兩種:一種是普惠式補貼,這種補貼面臨的對象是所有的投保農戶,體現了政府財政補貼的公平性;另一種是專項式補貼,這種補貼比率隨著農戶的農業保險投保需求的增加而降低,這體現了政府財政補貼的效率性。只有同時兼顧效率和公平的政府財政補貼才會更精準和高效。
3.構建農業再保險體系。由于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面臨著高風險、高賠付率等問題,因此國家要加快相關農業再保險體系的建立,有效地分攤農險經營機構的風險和損失。這需要充分調動國內外再保險公司的積極性,讓國內外再保險公司跟進相應的農業再保險研究,據此制定合理的農業再保險制度,分散農險經營機構的風險。
(二)保險公司層面
1.成立專門的農業保險研究機構。我國現階段從事農業保險研究的人才數量還不能填補農業保險的人才缺口,因此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相關保險公司可以和各大高校開展合作,由保險公司在高校直接設立農業保險研究部,鼓勵更多高校和學生把農業保險作為研究方向,為農業保險的發展和創新集思廣益。
2.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保險并推動險種創新。要想讓農業保險發揮真正的作用,切實保障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就要根據各省市的農戶耕地面積、當地農業災害情況和地區貧困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業保險,并可以根據需要來實行風險區劃和費率分區,以滿足不同農戶的需求。同時,要積極推動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和產品的創新,為農業保險的發展增添活力。
(三)農戶層面
1.提高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認知及滿意程度。大范圍在農村開展農業保險的試點,讓更多的農民逐漸了解和接受農業保險,看到農業保險帶給他們的切實好處。并且要經常在農村舉辦農業保險業務的宣傳和知識普及,具體可通過參與講座有小禮品贈送,以及實行有獎問答環節,禮品和獎品可以選擇一些實用的生活用品,以此來提高農民參與講座的熱情。只有農民群眾從心底真正接受和認可農業保險,才可以讓農業保險更好地推行。另外,農險監管部門要加大檢查和違規處罰力度,避免并杜絕農業保險營銷員的推銷誤導這種嚴重損害保險業社會形象現象的發生。
2.推動農業技術創新,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參保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農民的收入狀況,只有農民群眾的收入先滿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才有空余的錢去交納農業保險費用。因此要加強種植業和養殖業技術研究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群眾收入。
五、結論及展望
農業保險在我國目前還處于不斷探索推廣階段,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也是在所難免的。馬克思主義認為要想解決矛盾首先就要去承認矛盾的存在,所以對于農業保險我們不應該去要求完美,而要去主動找尋發展過程中的缺點和瑕疵,并且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放在保險業界進行積極討論探索以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讓農業保險在成長過程中進行不斷地自我修復和調整來適應我國的具體國情。
綜上所述,我認為解決我國農業保險目前存在問題的難點在于如何改善農業保險供需“雙冷”的局面,以及國家能否對農業保險提供有效的支持。作為農業保險運行的兩大關鍵供需主體,農戶應加強風險規避意識,主動去了解農業保險,同時也要提高自身素質,避免在投保過程中出現“搭便車”行為;而保險公司首先要積極主動去向農民宣傳農業保險,以讓更多的農民對農業保險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其次應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不斷開發出新的保險險種,不同地區要實行差異化保險策略。國家在農業保險方面則扮演了重要的“中間人”角色,首先要從各層面完善農業保險相關立法,讓農業保險實現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對農業保險業務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和補貼是開展農業保險必不可少的條件;最后,世界各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實踐都顯示一個道理:建立由政府財政補貼支持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促進農業保險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國也應該把發展的重點放在政策性農業保險上。
參考文獻
[1]劉開迪.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中國農業信息,2014(1);213-214.
[2]庹國柱.正確認識農業保險發展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寫在中央財政支持農業保險十周年之際[J]中國保險,2017(1);15-23.
[3]蔡勝勛,秦敏花.我國農業保險與農產品期貨市場的連接機制研究—以“保險+期貨”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7,38(3);510-518.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2YJA630102)、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18CJJJ26)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美璇(1995-),女,漢族,山東棗莊人,齊魯工業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