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我國的巨災保險發展水平卻難以提高,這很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本文首先介紹我國巨災保險的發展歷程以及現狀,然后闡明和對比主要發達國家的巨災保險制度,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并結合我國現狀提出一些發展啟示。
【關鍵詞】巨災保險 國內發展狀況 國外經驗 啟示
一、研究背景
巨災保險,是對一些可能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巨型災害(諸如地震,海嘯,颶風等)進行的風險分散,以達到減少或避免損失的目的。據資料顯示,2015年全球發生巨災1060次,造成了約2.3億人死亡,整體損失高達900億美元[1]。而2016年,全球巨災損失經濟總額直接飆升至1750億美元,幾乎是2015年940億美元的兩倍。伴隨著全球巨災活動的猖獗,作為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的國家之一,我國的巨災發生頻率以及帶來的損失程度也在逐年上升,建立起完善的巨災保險制度刻不容緩。
二、我國巨災保險發展現狀
盡管我國早已開始關注巨災保險,巨災保險的發展水平依舊不容樂觀。過去三十年間,中國發生巨災事件1200余件,整體損失6600億美元,保險損失100億美元,保險賠付占比僅為1.5%,遠低于國際平均賠付率水平。
但近年來,我國對于巨災保險制度的關注度又達新高,2014年,俗稱保險業“新國十條”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巨災保險制度[2]。在2015年,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中,保監會同相關部門從地震災害入手,制訂了《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同時,在深圳、寧波、四川等地拉開了巨災保險試點工作的帷幕。
三、國外巨災保險體系借鑒
(一)美國巨災保險制度
美國是世界上設立巨災保險項目最多的國家,其巨災保險制度主要由聯邦巨災保險項目和州巨災保險項目兩部分構成,主要有以下特點:
1.多層次的風險分擔機制。為了確保災后融資的穩定性,美國的各大保險制度如全國洪水保險計劃等,都建立了多層次的風險分散機制。其風險分散主要有三個途徑:合理利用再保險市場、推行巨災證券化以及政府財政支持融資等,確保了巨災保險制度的穩定運行。
2.政府與商業公司合作以提高運營效率。美國政府早期就致力于對巨災風險的探索,除了資源整合,還在條款費率制定、風險評估和管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政府還為各項巨災保險項目提供了稅收優惠,甚至給予一些財政補貼。此外,美國的巨災保險制度大多是商業化運營方向,如國家洪水保險計劃、夏威夷颶風減災基金等都由商業保險公司來開展服務,既充分利用了商業保險公司資源,又提高了運營效率。[3]
(二)日本巨災保險制度
日本的獨特的地理環境也決定了其災害頻發的現實,在長期的探索中,日本積攢了豐富的應對巨災風險的經驗,并建立了以理論研究為先導,立法活動為基礎,家庭財產為主體,政府支持為關鍵,商業運作為方向的巨災保險體系。
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使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巨災保險,歷時十一年制定了《地震保險制度綱要》,提出地震保險國營化。此后,日本利用多次地震為契機,又制定了《地震保險法》和《地震再保險特別會計法》,同時將地震保險業務交由保險公司運作。其中,《地震保險法》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巨災保險,主要針對家庭財產地震保險,由官民共同經營,政府承擔兜底責任,不需要單獨投保,直接附加于家庭財產險[4]。
四、對我國巨災保險運行的建議。
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在構建巨災保險體系中應注意一些問題:
(一)加強理論研究,促進巨災保險的完善
巨災保險在我國遲遲難以落地,一個很直觀的原因就是我國目前對于巨災風險的研究并不深入,關于自然災害的所存數據不充分,難以制定出合理的費率、免賠額等,使得巨災保險商業化難以推行。我國的一些商業保險公司雖然早已引入國外巨災模型,但是中國目前關于巨災的數據難以使該模型正確地估計巨災經濟損失,使保險公司面臨著巨大的風險。所以我國應當汲取美國和日本的經驗,加強對巨災風險的研究,不斷促進巨災保險的完善。
(二)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經營
盡管沒有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應對頻繁爆發的自然災害,我國建立了以財政為主力的災害應對系統。實際上,單純地依賴政府的財政來防災減災是很不明智的。自然災害頻發導致的財政缺口會帶來一系列問題,也會阻礙國家各方面發展。其次,面對風險大而盈利小巨災保險,商業保險公司很可能因為一次巨災理賠而破產,顯然是不愿意獨立運營的。
所以,由政府或者商業保險公司來獨立運營巨災保險都不大可能,巨災保險的建立最好遵循商業化模式運營、政府扶持原則。商業化模式運營即以商業保險方式為主體,走強制保險與自愿保險相結合的道路[5]。政府扶持原則就是政府在巨災保險制度的運營過程中應當給予支持,比如對某些巨災項目提供一些稅收減免、財政補貼,或者將巨災保險列為帶有強制性色彩的保險[6]等。
(三)出臺相關法律保證巨災保險的順利推行
上述可見,日本和美國都無一例外地出臺了許多關于巨災保險法律政策,并不斷地改正修訂乃至完善,可以說法律保障是巨災保險發展的根基。相比起發達國家,我國關于巨災保險的法律制定起步晚、發展緩,我國應當從法律制定入手,建立起符合我國風險現狀的制度,使巨災保險真正發揮作用,做到有據可依。
截至目前,中國針對巨災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法律,從我國對災害后的處理情況來看,這些還遠遠不夠,或者說要應對巨災還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犧牲大量的物力。但如果在相關法法規的支持下,建立起完善的巨災保險系統,我國對于巨災的應對就會輕松得多。
(四)明確巨災風險的風險分散及轉移機制
我國巨災保險體制的建設中面臨著償付能力不足的風險,巨型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程度之大,不是一般機構和公司的經濟能力能承擔得起的。所以建立多元化的風險分擔及轉移機制也是重中之重。通常來說,風險分散一般通過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再保險進行風險分散,日本就建立了專門再保險株式會社(JER)來分散風險;二是通過資本市場來分散巨災風險即巨災風險證券化[7]。
在我國,巨災風險管理僅僅依靠以工程預防為主導的災前管理和“政府財政救濟為主、民間捐助為輔”的災后救濟模式[8]。再保險市場發展不成熟,巨災保險證券化也更是難以實行,巨災保險的賠付難也成為了阻礙巨災保險發展的一個因素。故在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中,同時也應當大力發展國內再保險市場,積極利用國際再保險市場;嘗試建立巨災風險基金,推行巨災風險證券化,達到有效分散巨災風險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琛.我國巨災保險發展回顧與立法前瞻;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
[2]姚慶海,李連芬.《我國巨災保險的實踐探索及發展方向》,中國保險學會.
[3]杜曉宇.《美國保險專屬代理人制度及其啟示》.
[4]何霖.《日本巨災保險之進程與啟示》,四川文理學院.
[5]張禎,王建軍等.從大震救援分析國家地震應急預案存在的問題.
[6]吳凡,汪明等.美國地震風險評估中災害模型的探討.
[7]查玲玲.我國巨災保險發展研究 ——以寧波市巨災保險試點為例;新疆財經大學.
[8]何霖.日本巨災保險之進程與啟示.
作者簡介:牛妍(1997-),女,土家族,貴州人,西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商業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