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移動互聯網技術與傳統借貸業務相結合的“校園網貸”,確實能為困難大學生提供便利、快捷借貸服務。而由于監管缺失,無序擴張,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網貸把大學生作為謀取暴利對象,陸續發生了因不良校園貸引發的惡性事件。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必須要加強校園網貸的監管,使其規范運行。政府相關部門和高校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凈化校園金融環境,逐步完善大學生金融服務體系,使校園貸回到健康發展軌道,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關鍵詞】高校 校園網貸 危害 解決對策
國內針對大學生金融服務始于2002年招商銀行發行的第一張大學生信用卡,隨后各家銀行雷厲風行紛紛搶占市場。但由于高違約率、高壞賬率等問題出現,2009年銀監會介入,各銀行相繼叫停該業務。實際上大學生有著旺盛的消費力需求,從2013年開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將移動互聯網技術與傳統借貸業務相結合的“校園網貸”,一個類似于針對大學生的P2P平臺,在國家“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下,呈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其最初目的是依托互聯網平臺以實現個人便利、高效借貸,使部分學生有足夠的資金去完成學業或創新創業,然而一些不法分子逐漸利用龐大的學生群體來謀求經濟上的利益,校園網貸的異化使得平靜的校園頻頻爆發惡性事件。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面對不良校園網貸應該積極應對,建立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機制,確保大學生健康成長和校園的和諧穩定。
一、不良校園網貸發展迅速的原因
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和網絡消費平臺建設的多元化,給人們網絡消費帶來了極大方便。思想活躍、消費欲望強的青年大學生最容易接受這種新型消費方式。
(一)“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促進了不良校園貸產生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帶動了各行各業網絡化建設,各種 P2P平臺應運而生。在此過程中,部分P2P平臺盯上了高校大學生這一龐大消費群體,由于缺乏監管,導致野蠻擴張,短時間內,校園網貸迅速發展起來。與傳統的借貸方式比較,不良校園網貸具有快速、靈活,不受時空限制,并具有一定的隱秘性特點。見不到大張旗鼓的宣傳動員,往往都以“牛皮癬”小廣告形式在校園內學生經常經過的地方張貼,并采用微語言和一些優厚條件迷惑學生,如“無擔保”“零利息”“3分鐘到賬”等。同時借助于電腦、手機彈窗或微信朋友圈、QQ群發,對于防騙意識淡薄又有高消費愿望的大學生來說,及易輕信和接受。
(二)大學生消費理念的變化促進了不良校園貸快速發展
這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美德逐漸淡化,學習西方國家超前消費變成了時尚。在許多青年大學生中盲目消費、攀比消費和奢侈消費成為新的消費動態。部分黑平臺、黑中介打出“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廣告宣傳,正好迎合了這部分學生超前消費的觀念。現在很多大學生的消費不再是“生存消費”,而是越來越多熱衷于名牌、炫酷、彰顯個性產品,形成一種遠遠與自身經濟能力不符的需求。這種需求與自己的“囊中羞澀”形成極大矛盾,在此情況下不良校園貸極易形成。
(三)學校教育滯后和監管不力提供了不良校園貸滋生土壤
不良校園貸的非法性使得一些黑中介、黑平臺為了搶占校園陣地,一方面尋找學生作為校園代理,付給高額酬金,讓這些學生代理深入宿舍、教室、食堂、圖書館,收集其他同學的私人信息和資料。另一方面,網絡平臺給他們快速注冊批量學生信息,為不良校園貸提供便利。由于這些活動不要通過任何組織審批,而且都為線上操作,相關管理人員不能及時發現和掌握信息,往往都是問題出現之后,才引起重視。存在著公共治理機制不健全,制度法規缺失,未能有效建立事前教育、預警、監測機制。
二、不良校園網貸的危害
青年大學生是卷入不良校園網貸的核心群體,由于他們沒有固定收入、缺乏社會經驗、抵御金錢誘惑能力不足,極易陷入不良校園貸泥潭,造成還款壓力和精神傷害多重負擔。
(一)野蠻收款影響學生身心健康
在校大學生經濟來源有限,如果不能按期交還貸款,一些網絡平臺就會通過某些黑中介,對學生采用恐嚇短信、恐嚇電話,甚至采用暴力手段逼迫學生及時還款。這些威脅、恐嚇、暴力對正處于青春期心理脆弱的青年大學生來說,形成了對他們的人格侮辱、人身傷害,極易產生心理恐懼,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嚴重干擾了他們正常學習與生活,影響了他們健康成長,極端情況下可能造成校園惡性事件。
(二)巨額欠款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不良校園網貸宣傳是“零利息”,實際上就是高利貸。很多網貸機構巧立名目收取高額手續費、服務費等,結果造成借款利息高昂,有的年利率甚至達到36%。由于一些網貸平臺的威脅、恐嚇、暴力催收貸款,迫使部分學生再向其他網貸平臺借款,形成拆東墻補西墻的惡性循環,結果是債臺高筑,難以償還,最后不得不讓父母買單,遇上困難家庭極易引發家庭悲劇。
(三)嚴重侵犯學生隱私權
一些不良網貸平臺為了爭奪學生客源,以便獲得更多利益,有意設置低門檻,放寬借貸條件,吸引學生貸款。只要提供本人身份證號或者學生證號、手機號,甚至父母手機號或同學手機號就能貸到款。一旦學生不能按時還款,他們就會采取公開貸款學生的相關隱私信息,以此來威脅、要挾學生。
(四)影響校園和諧穩定
不良校園貸平臺通過學生代理的營銷模式,讓大學生之間正常的同學校友關系,變成了金錢的借貸關系。為了經濟利益,極易發生矛盾糾紛,影響了同學之間的純潔友誼關系,損害了大學生形象,破壞了和諧、穩定的校園學習生活環境。同學之間的不信任,還容易造成各種矛盾激化,甚至引發同學之間的打架斗毆。
三、規范不良校園網貸的解決對策
快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時代下產生的校園網貸,因其顯著特點受到廣大學生歡迎,要正視大學生校園貸的剛性需求。引導好管理好,十分有利于大學生成長。
(一)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校園網貸的外部監督管理
隨著不良校園貸惡性事件的不斷出現,引起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管理規范的通知》等,不良校園貸亂象得到有效控制。形成規范有序的校園貸需要建立長效機制,金融部門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對校園發放的貸款項目嚴格審核,嚴把源頭控制關;工商部門要對進校園的網絡借款平臺資質認真審查,從嚴要求;公安部門要從嚴從快打擊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黑中介、黑平臺;司法部門要及時處置各種由不良校園貸引發的經濟糾紛案件。各部門形成信息共享、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的監管機制。
(二)網絡借貸平臺商家要樹立行業自律和遵紀守法意識
網絡借貸平臺商家在獲得高額的經濟利益同時,應該具有更高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要求。首先要做到行業自律和遵紀守法,行業自律要求網貸平臺能夠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本著對青年大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合理利用網絡媒介、規范借貸程序、明確借貸用途、提高貸款門檻等。嚴格遵守互聯網金融行業規則和制度,相互監督,互相約束,自覺維護校園貸健康發展。
(三)學校內部應構建防范不良校園貸的管理體系
針對不良校園貸的防范和治理,高校是責無旁貸。首先要加強領導,高度重視,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系統化的管理體系。一是建立綜合防控組織。由分管校領導牽頭,學工、宣傳、資助、網絡、保衛等部門及二級學院(系)負責人組成綜合防控領導小組,明確各自責任,做好日常監測、管理、預警,形成綜合防控聯動機制。二是充分發揮輔導員、學生干部作用。對學生當中有不良校園貸苗頭的要及時制止,并做好教育引導工作。主動與學生家長聯系溝通情況。逐漸將這一工作納入到學生日常教育管理中。三是注意保護學生合法權益。對一些網貸黑平臺、黑中介,通過不法手段欺騙學生加入不良校園貸、構成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及時報告公安機關、金融監管部門處置。四是加大對貧困學生資助力度。及時了解經濟困難學生思想動態和消費狀況,想方設法通過正當渠道解決他們實際問題。五是加強學生征信系統建設。要依托完善的國家高校學籍管理系統,建立大學生征信體系。加強對大學生誠信教育,讓他們珍惜個人信用,具有契約精神和責任感。
(四)學校應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網貸知識的宣傳和教育
對新時期青年大學生網貸知識的宣傳和教育既要系統全面,又要講究方式方法,注重實效。一是引導大學生理性消費。高校應該把消費觀教育融入校園文化中,營造崇尚節約、抵制過度消費良好風氣。教育大學生要了解自身的消費能力,學會控制消費欲望,樹立文明、科學和理性的消費觀,二是要加強對大學生的財商教育,學會理財管財。對大一新生,可以利用入學教育時間,采用講授、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介紹學校資助、金融理財等常識,盡早規劃好自己平時消費開支。在高年級還可以開設一些網絡金融、金融投資等公共選修課程,供各年級學生選修學習。三是對學生加強網絡借貸方面知識的普及,提高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學校應該主動邀請具有實踐經驗的金融監管部門及網絡信息安全部門的專家學者來校開設網絡借貸及網絡詐騙防范等知識講座,提高大學生網絡借貸風險認識。四是教育學生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在與人交往中,不能輕易將個人、父母、要好朋友的身份信息告訴他人,更不能讓他人用你的身份信息借款或購物。同時不要被網上宣傳借貸的“好處”所迷惑,遠離不良校園貸。
四、結語
校園網貸是新時代移動互聯網金融產物,深受廣大青年學生青睞,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加強監管、理順關系、規范操作后將成為金融行業金融產品的一個亮點。而作為未來國家主人的在校大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具備辨別真偽、抵御各種誘惑能力,真正把自己培養成深受社會歡迎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跣.大學生網貸:虛假需要與消費倫理[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5):85-88.
[2]宋程程.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與金融素養培養問題淺談[J]. 時代金融,2016(05).352.
[3]冷德生,李昊珍,楊玉赫.校園貸對大學生消費行為及消費心理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經濟研究導刊,2017(19):65-66.
[4]陳巖,剌文琪,范杰.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 南方金融,2016(12).50-56.
基金項目:合肥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編號:2017QN33。
作者簡介:鄧苠苠(1985-),女,漢族,安徽人,就職于合肥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金融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