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丹丹 馬笑瑩
摘要:堅持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學校內涵式發展,從工作現任、考評體系的建立,推進實施體系構建,形成“三全育人”一體化工作體系模式,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三全育人;一體化;就業競爭力
高校培養畢業生最終要走向就業市場,要想從根本上符合就業市場快速變化的需求,就要著眼于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使學生即具有職業首崗勝任力又具有職業發展潛能。從宏觀、中觀、微觀各個層面,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深入探索凝聚校內外育人力量、整合課內外育人資源,構建“三全育人”一體化工作體系,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一、“三全育人”一體化體系的構建
(一)建立“三體育人”工作責任和考評體系
建立統一的目標管理體系,細化目標、拆分任務、階段考核,編織學校、院部及全體教職工隊伍責任主體網絡,實現三級機構育人協同,建立全員全崗育人責任體系,準確定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中各級行為主體的責、權、義。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測評指標體系,建立“分級、分類、分崗”三級評價體系,堅持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分數評定與等級評定相結合,發揮思想政治表現在各級各類重要考核、職務(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的首要標準作用。
(二)構建“三體育人”一體化實踐措施
全員育人。隊伍建設和協作機制是全員育人的保障。教學團隊、科研團隊、管理干部團隊、學工團隊、思想政治教育團隊、后勤服務團隊等,明確全員育人導向,制定育人分工職責,運行協作機制。職責既要有全員職責又要有分工職責,既要有主要職責又要有次要職責,既要有德育職責又要有智育職責,既要有合作職責又要有協作職責。
全過程育人。將入學前引導和畢業后服務納入教育的全過程中,精心規劃不同階段的育人工作重點和方法措施。對學生而言日常學習、生活的每個環節都是育人的內容,根據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規律注入育人的內容,建立入學前、各年級分級教育綱要和育人職責。“全程育人無死角,做事育人為任務,處事育人為根本”應是每一位高校教育者的時刻把握的思想觀念,才能使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每時每刻都受到教育、經受鍛煉、提高素質、增長才干。
全方位育人。全方位有二層含義,一是目標的全方位,培養什么樣的青年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綜合素質高的人才;二是環境的全方位,學校、社會、家庭的大環境能夠為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氛圍,形成高度統一的育人環境。培養青年人的目標,這要求在育人標準和教育內容上要支持德育為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實施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工程。環境全方位是學校、社會和家庭在育人中的作用協作,學校是主體,善于利用社會大環境培養鍛煉學生和吸收教育資源、幫扶資源,善于家長的德育引導作用和勵志的鼓勵作用,相互配合促進學生更好成長。
二、用“三全育人”一體化體系服務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
信息時代的數據大爆炸,快速發展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形式下,大學生面臨的就業格局不斷發生變化,就業競爭力不能僅局限于積極態度和掌握單一的技能上,而是如何德才兼備以適應發展,如何同時具有職業首崗勝任力和職業發展潛能適當變化。“三全育人”體系服務立德樹人使命,為社會發展培養適合的人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是有力的落腳點。
就業競爭力著眼于全面發展,全方位育人是辦法。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的崇高追求,是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最終價值取向。教育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必須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終身發展和健康成長。[1]全面加強和改進智育、體育、美育,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全方位育人不僅指導了全面素質學生培養,倡導學校、社會、家庭等學生生活的大環境的協作,堅持知識學習與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的統一、全面培養與個性發展的統一、主體教育與協作互補的統一,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之具有快速適應社會環境以勝任工作要求。
就業競爭力讓每位學生具有不斷進步和發展素養,全程育人是手段。作為一種培養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業,滿足每個人的個性需要和期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全程育人為學生適應性發展、個性發展都提供了空間,努力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生活、公平教育和深入學習的需要,滿足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和能力培養的需要,使學生具有職業發展潛能需要。
參考文獻:
[1]田勝龍,譚盈春.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J].新課程學習,2014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