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家瑋
【摘要】信息技術的進步與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極大的推動了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與路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互聯網+”背景下,出現了許多電商,并且快速發展,也豐富了貧困地區的脫貧選擇,甚至成為一些地區最為重要的脫貧手段。本文對此進行論述,并簡要分析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了解決對策,以期最大限度的利用電商模式解決貧困問題。
【關鍵詞】電子商務 “互聯網+” 扶貧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有了質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以快速提升。然后由于多種因素的存在,我國仍然具有大量的貧困人口,因此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升這些地區的收入水平。在“互聯網+”背景下,電子商務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逐漸成為很多貧困地區脫貧的新模式,電商扶貧的概念也因此應運而生。該種扶貧方式主要就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構建具有貧困地區特色的銷售農產品的模式。農民可以在平臺上購買自己所需商品,也能進行農產品的銷售,進而開展網絡交易。通過這種方式,很多偏遠貧困地區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收入來源,扶貧的效果非常突出。
一、“互聯網+”背景下電商扶貧模式的內容
(一)通過電商平臺進行商品交易
我國的貧困地區主要以偏遠的農村地區為主,而且山區居多。這些地區大都擁有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土特產等,但是由于交通和銷售渠道等原因的限制,銷量和單價都比較低,導致這些地區始終處于貧困狀態[1]。而通過電商平臺銷售這些農產品和土特產等,不受空間的限制,面臨的市場更大,有助于貧困地區以較少的投資,來獲得較大的銷量與較高的經濟效益。此外,通過電商平臺,貧困家庭和偏遠地區的農民可以及時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充分比較商品的性價比,節約家庭開支。
(二)通過電商平臺實現自主創業或就業
我國大部分貧困地區普遍具有的特征就是貧困人員的就業途徑少,導致其收入來源有限。而“互聯網+”背景下,貧困人員可以利用電子商務進行創業或者再就業。政府或者有關機構要加強對貧困人員技能的培訓,教會其開辦網店,以幫助貧困家庭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2]。同時電商業務的發展也能吸納更多的貧困家庭的剩余勞動力,解決其就業問題。
二、“互聯網+”背景下電商扶貧的主要問題
(一)政策扶持體系不完善
現階段,我國貧困地區,尤其是偏遠農村的貧困人員,對于電子商務了解的不多,并且很多地區也未能建立標準化的電商服務體系。雖然一些貧困人員著手開展電商活動,但是卻無法獲得政府的優惠政策,導致電商發展始終較為混亂。此外,政府雖然為貧困人員從事電商活動開辟了綠色通道,制定了許多針對性的政策,然后并沒有落到實處,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融資途徑單一
很多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員雖然意識到,利用電子商務可以解決其貧困問題,但是卻無力從事這一活動,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資金實力較為有限,可以融資的途徑非常少,而且無法融得足夠的金額用于支持電商的發展。很多傳統和非傳統的金融機構,對于貧困地區電商產業的發展并不重視。在此背景下,貧困地區發展電商產業只能依靠政府資助,而地方政府的實力畢竟有限,無法給予其足夠的幫助。
(三)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缺乏賣點
我國大部分貧困地區,尤其是偏遠的農村地區,其農業產業化的水平非常低,這也導致農產品本身缺乏賣點。貧困人員在利用電商平臺進行銷售時,往往跟隨他人,盲目性較強,導致銷售業績波動較大。長期下去,銷售產品的特性將會逐漸降低,產品的質量也無法得到保障。
三、對策探析
(一)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對于政府而言,扶貧是其開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電商扶貧作為一種新的模式,符合時代特征。因此,政府需要大力支持,在采用電商扶貧模式時,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利用自身資源疏通電商業務的開展渠道,同時將這一工作的開展情況作為對相關主管部門進行考核和晉升的重要依據。在制定政策時,政府要充分了解電商扶貧所需的基礎設施,根據要求嚴格落實,分類解決其通訊和交通以及技術等一系列問題。此外,政府還要為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務,幫助貧困人員實現徹底脫貧。
(二)豐富貧困人員的融資途徑
對于貧困家庭而言,尤其是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知識技能結構比較單一的農民,要想從事電商活動,需要投入一筆高于其自身收入水平的資金,實際上超出了其經濟承受能力。因此,需要拓寬其融資途徑,為其從事電商活動奠定基礎。因此,各傳統和非傳統金融機構要實際調查了解貧困地區家庭的資金需求,合理的控制風險,盡可能的解決其一部分資金問題,幫助貧困家庭通過電商扶貧模式實現脫貧的目標。此外,一些具有規模化的電商平臺,可以利用自身信用,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為貧困家庭提供一筆小額信貸,以輔助解決其資金需求問題。
(三)挖掘產品的賣點
在“互聯網+”背景下,采用電商扶貧模式開展扶貧工作,其重點就是要形成自己的品牌,不斷挖掘產品的賣點,做好宣傳工作,實施品牌建設戰略,進而促進農村電商業務的發展[3]。政府要支持這類電商業務的開展,鼓勵其積極進行創新,逐步形成規范意識,不斷提升經營實力,最終實現脫貧目標。
(四)加大對貧困家庭電商人才的培養力度
很多貧困家庭具有非常強的從事電商業務實現脫貧目標的意愿,但是受到自身教育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對于電商和電商扶貧以及計算機操作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的非常少。所以,政府需要加強人才體系建設,為貧困地區培養更多優秀的電商人才,在政府培訓管理課程中引入對貧困家庭電商培訓內容,同時邀請行業翹楚下鄉解答農民等對電商知識和模式的疑惑。通過這種方式,教會貧困家庭如何運作電商,增強其對電商扶貧的認知,鼓勵其積極的參與其中,通過這種方式脫貧致富。
互聯網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進步共同促進了電商的發展,也是電商發展的技術基礎。采用電商扶貧模式,符合時代大勢,更加符合政府解決貧困地區的思路。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要不斷完善貧困地區開展電商活動的配套設施,加強技術要素的投入,不斷提升人員培訓的水平,以此實現電商扶貧的目標,進而充分體現電商扶貧的意義,惠及更多的貧困戶。
參考文獻
[1]解梅娟.電商扶貧:“互聯網+”時代扶貧模式的新探索[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6(2):12-15.
[2]張彤.試分析“互聯網+”電商扶貧模式[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6(1):36-37.
[3]陳曉琴,王釗.“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商扶貧實施路徑探討[J].理論導刊,2017(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