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
摘 要:課堂教學中,對作品進行審美再創作,把對作品的審美感知、情感理解滲透進教學過程,使課堂成為美的載體,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通過帶領學生誦讀、揣摩、探究、鑒賞、體驗,捕捉詩歌與文章的美,激發學生元認知能力,拓展課文之美,從而啟迪學生對美與藝術的感受。
關鍵詞:誦讀 鑒賞 體驗 美育 情懷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1
怎樣依托課文,使課堂教學成為美的載體,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下,使學生自然接受審美教育。
一、反復誦讀,捕捉美
“朗讀是記憶、理解和審美的最有效的方式”。
反復閱讀能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情感意識和審美熱情,激發他們的思考興趣,在誦讀的基礎上,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而獲得真切的感受,在不知不覺之中,捕捉課文之美。
吟誦《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江山如此多嬌”讓我們看到了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更是奇絕壯絕。
默念朱自清筆下的父親“青布長袍,黑布馬褂……”的背影,聯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為生活奔波為全家操勞的父親,感動的是深沉無言的父愛。
同樣都是古典詩歌,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讀出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壯美;也讀出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的氣勢美;當然也有“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斜暉脈脈水悠悠”的柔情美;還有“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钡那槿っ馈?/p>
無須講述,無須說教,隨著朗讀的不斷進行,學生對文章的感受愈發細膩而真切,當感性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
學生對課文的形式之美產生了更深的理解,使他們能更深刻地閱讀課文,對藝術作品進行較為深刻的品味,欣賞課文的美。
二、揣摩探究,發掘美
葉圣陶先生說:“一篇好作品,只讀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边@就需要我們深入研究課文。揣摩探究,發掘課文之美。
欣賞《云南的歌會》,這不僅是對民間文化中蘊含的古歌的理解,
更主要的是給學生一個深入課文的疑問:沈從文是個湖南人。為什么他如此欣賞云南的民俗文化?
引導學生比較沈從文的《湘西民間的藝術》和《云南的歌會》兩篇文章,學生很容易發現兩篇文章有驚人的相似,研究發現,湖南民間藝術的學生,或者云南的歌曲,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它們代表著中國的民俗文化。作者之所以在云南和湘西有著獨特的民俗文化,是為了欣賞簡單質樸的美,領略健康自然的民俗風情之美。
品味琦君的《春酒》,為什么母親釀制的八寶酒會讓“我”“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道地的“家醅”究竟是怎樣的味道? 有童年的回憶,有善良的母親和淳樸的鄉親,更重要的是,作者所描述的“春天”,是他們家鄉文化的關懷,也是由這種習俗所反映的“故鄉情結”。對于十二歲和三歲的孩子來說,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深入描寫文本中所包含的細節,感受到濃重的感情:
《春酒》中有這么一句話:“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喝酒時劃拳吆喝,格外地興高采烈。”
花匠阿標叔為什么要那么賣力地去擦煤氣燈的玻璃罩呢?他是想討好他的主人嗎?一個問題使得大家興趣盎然,學生很快理解到:他也開心?!芭d高采烈”寫出了阿標叔的滿足和幸福,同樣“興高采烈”的還有吃酒的鄉親、“我”和母親。家鄉的人不因為貧窮而自卑,急需錢用,就起個會,喝春酒,問題解決了,沒有人為他家的財富感到驕傲。借出花廳,大家舉杯暢飲,其樂融融。這就是我童年在家鄉的生活,這就是“我”的故鄉文化意識?!拔摇蹦钅铍y忘的是相親相愛、和諧融洽的鄉情民風。
葉圣陶先生說:“善于讀書的人,一邊讀下去,一邊自會提出一些問題和題目來?!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的智慧體現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活學生的想像力,理解力和感悟能力,啟發學生揣摩探究,發掘課文之美,它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實踐者,成為閱讀的主體。
三、鑒賞體驗,創造美
課文充滿空白,空白之美呼喚著每一個讀者的合作,并邀請讀者運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填充課文的空白,給課文注入新鮮的活力,創造課文之美。
曾祥芹在《閱讀學新論》中說,讀者不只是為了理解作者的意愿,或是機械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而是在對作品的意義進行積極的反思和反思的時候閱讀。
給學生講解李煜的《相見歡》,我們不妨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請學結合時代背景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的意境展現出來,有學生是這樣寫的:
朱門色彩斑駁,幾近褪色。門外是侍衛,門內卻是一眼望去數不盡的清秋,鎖不住的愁。這愁苦而寂寞的心上秋水早已蔓延,剪不斷,理還亂。他終于選擇了登上那座小樓,在那里,他可以看到現在的他能看到的最遠的地方。踏上樓階,滿腔思緒回涌,枉生多少遺恨,似昨夜夢魂之中。值是個,嘆庭院深秋,月還鉤,離人自愁。
這段文字,顯然是學生在鑒賞品味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通過想象、構思、立意、提煉、修改等,將自己的感情融于習作中,以散文的形式對它進行了再加工,再創造,非常鮮明地帶有學生個人的審美創造。
創造課文之美,同樣可以將文章嘗試改寫成詩歌,《春酒》在學生的筆下是“跳躍在葉尖的晨露,閃動著家鄉的影子”,是“離家的時候,母親倚門低垂的眼簾”,父親的手,放下,舉起,舉起,放下,在嘆息中顫抖” ……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傾聽”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特殊語境中重要詞語的意義和作用。學生可以在頭腦中改變自己的面貌,在“傾聽”的基礎上欣賞體驗,用自己獨特的情感和理解創造文本的美。
美育是語文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課堂上,
啟迪學生的審美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充分享受到美的熏陶和美感,是我們永遠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