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炳林
摘 要: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一種時代潮流,對各個領域的發展都起到了引領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語境使得博物館界的視野擴寬,使得博物館的功能得以激發并實現了延伸。本論文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展開研究。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博物館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1
引言
中國博物館學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但也與時代背景存在著必然聯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具有時代感,對博物館界的文物管理研究和遺產的保護實踐起到了引領作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已經成為文化保護的重點課題,對于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對于探索博物館的發展趨勢非常有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
1.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一種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被群體所公認,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是文化實踐、文化表演、知識和各種技能等等。每一個群體都有他們的生存環境,文化的性質雖然不同,但是相互之間都存在著關聯性,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文化形式就會相應地發生改變,但是文化遺產保留了原初形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創造的過程中不會一成不變,也會在不同的社會來時時期不斷創新,但是,基本的元素沒有發生改變,這是由于創造這些文化的人會對文化的原處形態產生了認同感,文化形式多樣,但是本質上沒有發生改變。
具體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表演藝術、語言傳播藝術、民俗活動、儀式,族群中所了解的自然知識和宇宙知識、傳統的手工藝技術等等。
2.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之間所存在的差別
其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遺產,是處于發展和創新狀態的。物質文化遺產是靜止的,不能夠發展和創新。
其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是人,人是具有能動性的,因此在傳播文化遺產的時候也在發揮著其特殊性。物質文化遺產靜態存在的,不具有能動性。
其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在于遺產的傳承人對文化的繼承以及創新;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在于對文化載體本身進行傳承,也就是物的傳承。
其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通過傳承人的口頭陳述的形式、表演的形式、身體示范的形式進行。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在接受遺產的同時,也在創造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的傳遞中,主要是發揮物的載體作用進行傳承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已經超越了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載體范疇,發揮著人的載體作用,人用自己的行為、觀念意識、技術能力將遺產表達出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準確表達,是需要記憶的,通過記憶用行為表達出來,如此實現文化的傳承,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從中也能夠體現出人們對歷史的關注,也是將歷史轉移到現代的情境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以新的姿態呈現出來。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博物館所發揮的功能
在現代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的“文物”觀念也要進行轉向。特別是民俗博物館,在加大文物收集力度的同時,還要將民俗文物藏品體系建立起來,使得博物館的管理范圍擴展到民俗,這也是博物館的發展趨勢。
隨著博物館資料范圍的延伸,文物的內容也更為豐富。由于歷史文獻資料比較匱乏,民俗的內容多種多樣,使得博物館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歷史文獻資料,還要大量地收集民間資料,而且還要深入到民間主動整理。
所以,博物館有必要開展民俗研究工作,不斷地挖掘民間的文化資源,將遺留在民間的文化遺產保留下來,這已經成為博物館的重要研究職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有所不同,與傳統的博物館文物相比較,物質文化遺產更為體現了民俗特征,即民俗事象、民俗行為以及從中散發的民族精神。物質文化遺產與博物館中靜態展示的文物展示不同,更能夠傳達意蘊,可以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展示。
博物館在展示民俗文物的時候,主要是設立“場域”,對于不同的文物進行組合,發揮其“非物質性” 展示的作用。
博物館所發揮的作用就是將藏品充分利用起來,對于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合理運用,使其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博物館不僅具有展示功能,還具有教育工程,使得博物館的社會價值得以充分發揮,這也是博物館所發揮的核心作用。
現代的人對于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主要是通過旅游實現的。博物館發揮傳播物質文化的作用,可以從教育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對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另一方面對物質文化遺產正確傳播,使得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容被挖掘出來,利用的同時還可以發揮傳承和保護的作用。
博物館在民俗信息的傳播中,主要是將民俗文化信息傳達給民眾,讓民眾感受到文化,體驗到文化,進而通過實踐體驗理解文化。博物館教育的教育作用就在于此,為人們創造接受物質文化的環境,除了進行展覽之外,還可以開辦講座,組織征文活動,具備形式多樣的文娛活動等等,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其中的主要元素,可以促進人們對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發揮其教育的功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博物館的保護密切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其實一種生活文化,源自于民間,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中,要避免用“傳承”的方式對遺產進行破壞,采取保護措施,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實施有效的保護才能夠推進其可持續發展。但是,這并不能說明經濟力量的可持續發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繼承”的一種表現,面對保護中所存在的人為“變異”問題,就意味著遺產的保存意義更加突出。博物館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就要將相應的文化保護機制建立起來,發揮博物館的公共功能,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領域中得到保護并 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金露,劉俊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博物館[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28(06);124-128.
[2]國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辦公室.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手冊(修訂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75-77.
[3]陳斯利.略談縣(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保護.南方論叢.2014(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