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撒瑩
摘要: 對比研究不同更新模式下的古村鎮形態不僅在于激發社區活力提升,也在于通過關注區域尺度形態,增進中國古村鎮居民健康活動和交往、提升生活品質和社會的多元融合。研究借鑒城市形態測度方法,比較分析光祿古鎮不同更新模式下的片區形態,研究發現,以保持傳統風貌更新的西關片區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依然沒有較大的改善,以現代化住宅模式更新的龍華片區物質環境形態因門禁化,土地利用強度相對較差,“修舊如舊”形式更新下的光河社區物質環境形態和社會環境形態相對較好。
Abstract: The contrast study under different renewal mode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is not only to stimulate the community vitality promotion,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health activities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 residents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in China by focusing on the regional scale pattern,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ocial diversity. Based on the method of urban morphology measure,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pattern of the area under different updating modes in Guanglu town. It is found that the materi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n Xiguan district which is updated with traditional features are still not improved.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Guanghe community under the renewal of the "old as old" form is relatively good.
關鍵詞: 歷史文化村鎮;形態;更新模式;光祿
Key words: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morphology;renewal patterns;Guanglu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0-0208-03
0 引言
在古村鎮的更新中,由開發商主導的房地產項目出現了強調“修舊如舊”的中國古典建筑形式,也有保持“傳統風格”的更新模式,部分區域更新成為現代化式住宅的形式,不管是什么樣的更新模式,最終目的都聚焦在區域更細致、更深入、更體現人文關懷的環節上,宜居、健康、可持續成了古村鎮形態的發展方向,描述和歷史文化村鎮區域形態就顯得尤為必要。
光祿古鎮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的北部,距離縣城12km,東與前場接壤,西毗鄰左門鄉,南接龍崗鄉,北接大姚,東西最大橫距17.5km南北最大縱距9.6km,占地面積為136.64km2。全鎮屬中亞熱帶冬干夏濕氣候,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光祿古鎮歷史悠久,有眾多文物古跡,其中活佛寺至今已有上千余年。
1 區域劃分及形態測度方法建立
1.1 區域劃分
光祿古鎮是以多元文化融合的傳統風貌古鎮,隨著經濟帶動城鄉發展,新農村建設以及歷史地段建筑整治的推動,古鎮規劃范圍的村鎮片區出現了完全保持著傳統風貌的文物保護區,整修改造以及拆除新建的強調“修舊如舊”仿古典風格更新模式區域以及現代新型的新農村生活區域,即西關片區、光華片區、龍華片區(圖1)。通過選取該地區的三個區域進行分析,控制變量的同時進行對比分析。
1.2 區域特征
西關片區位于西關巷道內部,是保留著最多傳統特色民居住宅的區域,還保留有唐代的路軍民總管府以及多處傳統院式住宅,院落的類型也多種多樣(表1),除了表中所述的院落類型之外,特色的還有兩房兩壁、一房一廊等類型。這些住宅的屋脊、墻壁、壁畫、屋架以及檐口的雕花都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墻壁上的各種圖案反應著宗式大院的歷史與變遷,其中“有字瓦”是光祿的特色,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
光河片區位于光河路段,在長期歷史發展下,街巷演變成回型,至今其街巷空間形態保持著傳統的道路格局,部分住宅由于破舊大多被居民翻新,在光祿古鎮歷史文物古跡保護的政治措施下,此回型街的光河社區建筑以傳統的外觀形式對建筑進行裝飾或修繕,使整個區域與傳統風貌區相協調,成為古典式建筑。
龍華片區位于龍華路段,隨著政府給予農村拆除重建,地震恢復重建等一系列補貼,較多的村鎮居民在龍華路段建起了新型的村鎮住宅,龍華片區建起了幢幢樓房。
1.3 形態測度方法的建立
北美對社區形態研究包括街道網絡可達性、用地構成和布局、社區社會融合性、居民健康等,對于城市形態的研究歸根結底在于提升居民的生命品質,因此北美對城市形態研究的內容廣泛應用于制定公共政策[1]。針對歷史文化村鎮的區域現狀,借鑒北美對城市形態的測度方法時,從物質形態、社區環境形態兩個維度來測度片區形態[2]。物質環境形態與社區建成的環境有關,社會環境形態以服務設施、社區公共空間、社會多樣性來衡量(表1)。
2 社區形態分析
2.1 物質環境形態
物質環境形態與城市生活質量息息相關,通過城市形態用地緊湊度、城市足跡、用地功能及連通性做物質環境形態指標,四項指標能更好的反應三個片區土地利用及交通情況。
2.1.1 用地緊湊度與城市足跡
用地緊湊度常常用來反應城市空間形態,是社區形態反應的一個重要指標,在這里把用地緊湊度用來測度歷史文化村鎮的空間形態;而城市足跡與人口密度相似,低度的城市足跡被認為區域形態的發展不良[3]。通過計算三個片區的用地緊湊度和城市足跡得出以下數據(表2)。三個區域中,新型村鎮住宅區域龍華片區的用地緊湊度和城市足跡的計算結果均低于西關片區和光河片區,值分別為0.110和1.42 ,表明三個片區中光河片區的土地利用相對緊湊,龍華片區還有較多可利用空間,而傳統風貌區居住密度較大。
2.1.2 用地功能分隔化
村鎮和郊區相對城市而言通常土地劃分明確,采取用地斑塊種類與數量的乘積作為指標衡量混合度。三個地區在土地利用強度的程度上分區相對明確,具體的來看,光河片區商業用地在用地斑塊的面積最優,總地塊數也較多,其中,商業用地大多為社區居民和游客服務,客棧、古董店小型超市、雜貨店占多數。傳統建筑群的西關片大多為居住區(圖2)。
2.1.3 內部連通性
良好的社區形態在本文看來通常意味著步行和自行車的出行方式更多,社區感也更強,而交通發生量更少,通過街道交叉口和盡端節點的數衡量社區內部連通性。分析顯示,光河片區路網結構呈網格狀,片區內沒有盡端路,交叉口數量為16,在西關片區,呈現道路交叉口與盡端路組合的“口袋”型結構,龍華片區居住區多為居民自建,缺少一定的規劃(圖3)。
2.2 環境形態
在城市更新中,通常較為關注物質空間層面,在村鎮中,物質空間層面相對簡單,對光祿不同更新模式下的歷史文化村鎮的區域環境形態測度依然采用服務設施、公共空間、社會多樣性測度。
2.2.1 公共空間私有化
在傳統的歷史文化村鎮社區中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空間,良好的片區環境與社會公共空間密不可分,半開放的院落便成了歷史文化村鎮最重要的公共空間,通過公共空間在區域中所占比例能有效衡量開放度。經過分析,三個片區中,公共空間所占比例較大的是龍華片區,為29%,西關片區和光河片區開放度差異不大(表3)。
2.2.2 設施單一化和完備化
服務設施數量影響著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完善的服務設施能夠帶來便利的生活,村鎮的社區服務與城市比較相對缺乏,在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下,設施正在集中式發展,但仍然比較畸形,通過分析,保持傳統風貌的西關片區服務設施較單一,建筑多為居民四合院、走馬轉角樓等住宅,位于傳統街道的光河片區和新建的龍華片區設施相對完備,傳統街道片區多為商住混合用地,生活比較便利,但綠地相對缺乏(圖2)。
2.2.3 人流多樣化
社會環境形態的一個重要測度指標是社會多樣性,而收入多樣性或人流多樣性都是社會多樣性的一種,在這里采用人流多樣性、根據辛普森指數(Simpson Index,S值)作為人流多樣化測度,A=N(N-1)/∑ini(ni-1) 其中ni為個體數,N為總固體數[4]。分別以外來遷居戶和光祿鎮戶計算,通過計算值比較分析得出,位于龍華路段的龍華片區的辛普森指數S值相對較低,為0.78,說明人流的混合度低,保持傳統風貌區的西關社區有較多的歷史建筑,是古鎮旅游的重要地段,因此吸引著較多的外來商人,S值為1.36。光河片區多為商業用地,人流混合度較高,S值為2.25(表4)。
3 結論
通過對三個不同更新模式下的區域形態測度分析,結果顯示出在不同的更新模式下,物質環境形態、社會環境形態表現出一定的差異,保持著傳統風貌的位于西關巷道的區域有較多歷史文物,經修繕和保護,區域環境較好,用地較緊湊,但缺乏一定的公共空間,服務設施配套較差;以“修舊如舊”更新的“回型街巷”片區位于鎮區中心,多為商業用地,在土地利用混合度及服務設施方面都較好,但該區域由于游客和居民較多,環境友好度較差。新型村鎮住宅龍華片區公共空間開放性較強,但由于該區域建筑大多為本地及搬遷居民自建,用地不夠緊湊。(表5)
在對傳統風貌區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改善了區域環境,使得歷史文化氣息得以保留,但相對缺乏服務設施,外來人員利用旅游產業與當地居民發生了置換,導致傳統特色的古鎮區域被商業化取代,場所認同感逐漸散失。利用現代技術以“修舊如舊”模式更新的區域使得區域能滿足現代生活方式的需求,環境得到改善,也保留著傳統的氣息,但難免給人“假古董”的感覺,在新農村的建設趨勢下,新型的村鎮住宅以商住一體的形式建設,社區連通性較差,在鄰里之間交往的頻度更低,而光祿古鎮龍華片區為了與傳統區域相協調,龍華片區將進行相應的整改。
現如今的古城鎮變得商業化,場所認同感逐漸消失,古城鎮原住居民大多遷移,而歷史文化村鎮目前正在遭受著老齡化、空心化,逐漸失去生機,在對歷史文化村鎮進行保護時更應該關注村鎮社區形態,從營造社區層面對居民進行人員匯集,在更新下使歷史文化村鎮的產生活力。
參考文獻:
[1]Miles, R., Y. Song, et al. (2010). Social diversity and construction era of neighborhoods with traditional design features: Portland and Atlanta compared. Journal of Urbanism.
[2]Talen, E. (2006). Neighborhood-Level Social Diversity: Insights from Chicag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72(4): 431-446.
[3]王慧芳,周愷.2003-2013年中國城市形態研究評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4,33(05):689-701.
[4]朱厚寧.地域性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初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
[5]袁媛,肖大威.社區激活——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與更新方法研究[J].小城鎮建設,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