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璐
摘要:伴隨2017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核心素養”一詞第一次出現在音樂課程標準中,它不僅為課程目標設計提供理論依據,規范課程結構設計,而且直接對教師教學提出建議,在此次高中音樂課改中有著重要地位。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不僅指學生要掌握基礎的音樂知識,還要具備對音樂的審美認知感受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 音樂審美 戲曲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0-0080-03
本文就《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核心素養”中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進行分析與思考,結合普通高中音樂教學課堂,強調音樂審美的本質與其重要性,提高學生藝術表現力,通過音樂學習,了解各國音樂文化,了解不同音樂風格體裁,形成正確的學科價值觀念。
一、審美感知
2017版新課標對核心素養中審美感知有明確定義,即指對音樂藝術聽覺特性、表現形式、表現要素、表現手段及獨特美感的體驗、感悟、理解和把握。①要求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高中音樂課程對基礎教育中所學知識進行補充,為以后學習音樂專業的學生奠定音樂基礎。北京大學美學教授董學文先生在其文章中曾提到“藝術教育說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簡明地說,是‘修養的教育,是‘靈魂的教育”②。審美是藝術教育的本質特征,培養個人審美觀,這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審美的課堂教學能提供學生豐富的音樂體驗,教師要在教學中靈活運用素質教育與審美培養相結合的原則,為實現素質教育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藝術表現
藝術表現是通過歌唱、演奏、綜合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活動,表達音樂藝術美感和情感內涵的實踐能力。③對于高中生而言,在演唱、演奏的基礎上,音樂表演創編顯得尤為重要,學生通過課堂領悟音樂、感受音樂魅力、激發對不同音樂的學習興趣,課外活動中能促進人際交往活動,提高對藝術的表現能力,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
三、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指通過音樂感知和藝術表現等途徑,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中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④。藝術包含方方面面,能夠反映社會現實,音樂是藝術表達方式之一,藝術文化表現的形式、體裁、風格等是多樣的、豐富多彩的,不同國家、不同地域對于音樂的表達有其特有的特性,新課標要求學生在理解本國音樂作品的基礎上,了解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優秀的音樂作品,了解各民族精神內涵。音樂作為一種精神食糧,豐富著我們的精神世界,學生對音樂的喜歡程度不同,理解也就不一樣,教師應當培養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教會學生欣賞音樂。
四、“核心素養”下的音樂課堂
下面將結合課堂教學案例實施狀況,進行分析說明。
(一)核心素養運用的課堂觀察與分析
1.龍勝中學運用核心素養原則
桂林市龍勝中學李老師《越韻—梁祝》
觀察時間:2018年4月4日
觀課地點:桂林市第八中學
觀察對象:高一年級
執教者:桂林市龍勝中學李老師
教學對象:高一年級
教學課時:一課時
2.審美認知課堂運用片段
課堂導入環節:
聆聽小提琴協奏曲,熟悉越劇主要旋律。
師:同學們聆聽樂曲之后,知道這是什么樂曲嗎?它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呢?(教師聲音優美,語言精練,直接進入新課主題)
生:這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師:同學們知道這首《梁祝》的創作靈感是什么?其實它來源于越劇《十八相送》片段。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感受越劇。
師:越劇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被譽為流傳最廣的地方戲。
片段分析: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對學生而言,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師在導課環節的設計尤為重要,出彩的導課方式能給教學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更能展示教師自己的專業素養與個人魅力。李老師在新課開始之前運用音樂審美性原則,讓學生聆聽中國傳統名曲,能讓學生迅速進入音樂課堂,感受音樂氛圍,理解音樂情感。杜天力說過:“藝術以創造審美價值為主要目的和根本目的。這是藝術與非藝術相區別的根本標志”⑤。高中生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較為成熟,能夠自主體驗音樂作品的感情。且新課標中指出音樂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依賴于聽覺。由于教授的新課為五大戲劇劇種之一的越劇,過于專業化的戲劇藝術,讓教師在面對高中生這一授課群體進行教學增加了難度,如何讓學生有興趣的學習越劇,深入挖掘越劇,體現了教師在導入環節的巧妙設計。并且筆者認為李老師聲音優美動聽,語言節奏舒緩,既體現音樂教師特質,又增強音樂課堂審美性。教師從感官聆聽入手,表達了音樂課堂的獨特之處,也突出了藝術教育是通過審美教育來育人的。
3.藝術表現課堂運用片段
新課教授環節:
師:PPT播放《十八相送》選段唱詞,師生共念唱詞之后,問學生歌詞有何特點嗎?
生:歌詞押韻、節奏規整。(同學們真棒,一下子就發現了唱詞的特點)
師:現在請同學們將歌詞填入梁祝的旋律(PPT播放《梁祝》簡譜),再來演唱。(教師先帶學生唱譜,在唱歌詞,后彈伴奏,學生演唱歌詞)
師:現在老師單獨演唱,同學們體會與剛才的演唱有何不同?(咬字、旋律)
生:老師在唱詞的基礎上加入越劇方言。
師:同學們發現了越劇的咬字特點,現在跟著老師一起念越劇版的唱詞。(PPT上唱詞有拼音注釋,音調標明)
師:現在請同學們將方言帶入旋律中演唱,再將裝飾音標出。
老師介紹手中越劇常用道具(用圖片展示折扇,同時讓學生將紙折出扇子的形狀,演示拿扇子的動作)。
師:我將請男女各三位同學表演此節課所學《十八相送》選段描寫的場景,請其他同學伴唱。(PPT歌詞下方配有動作分解,教師帶領學生一同完成)
師:同學還能想到什么動作符合本節課所學內容,表達拜別之意的嗎?
學生自由編配,上臺表演。
師:同學們真棒啊,想象力真豐富,現在讓老師給大家表演專業的越劇《十八相送》選段。
片段分析:李老師通過熟悉的旋律激發學生對越劇的興趣,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演唱歌詞,學生在掌握歌詞與旋律之后,帶領學生表演舞臺動作,且動作設計簡單直接不繁瑣。PPT細節設計直觀簡潔,學生能夠集體學習,并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表演中。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學生只有在親密、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才能對學習產生一種安全感,并能真實的表現自己”。李老師在展示個人專業的同時,充分挖掘學生表演天賦,與學生默契的合作,讓音樂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最后讓學生自由編創動作,激發了學生的表演欲望,學生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對傳統戲劇的學習興趣。
4.文化理解課堂運用片段
課堂結束環節:
師:今天我們在《梁祝》中感受到了越韻音韻,讓同學們對越劇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戲劇作為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反映了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藝術音樂,同學們要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不僅僅指戲劇,更包含歷史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將中華民族文化推向全世界。
師:同學們,讓我們用行李拜別動作結束本課。(播放《梁祝》,拜別與下課有共同之處)
片段分析:李老師在課堂將要結束之時,不忘今日所學主題,提醒學生們去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理解民族多樣性下的傳統音樂。并且教師對戲劇文化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將傳統戲劇與學生能夠接受的大眾音樂文化銜接起來。通過課堂教學,學生能感受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李老師倡導學生們不僅要做優秀文化藝術的傳播者,更要學習不同的文化藝術,理解多樣性的文化內涵。
課例點評:2017年7月31日,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印發《中共中央宣傳部等印發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的通知》(中宣發[2017]26號),推動了“戲曲進校園”工作的開展,引起全國高校、中小學高度重視。李老師正是響應國家號召,在音樂課堂中,為學生傳播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并且自己對戲曲有獨特的見解,傳統戲曲有當地特有的民族風格,面對學生群體,將戲曲簡化,轉化為學生能夠接受的藝術風格體現李老師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老師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傳統戲曲的興趣。
五、結語
音樂核心素養作為音樂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突出藝術教育的審美功能。通過音樂課堂的學習,能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增強音樂素養,培育音樂文化,為今后學習音樂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筆者認為在今后的音樂課程教學中,學校與教師應當以音樂課程標準為統領,以培育和發展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為前提,牢記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從教師“教得好”轉變為學生“學得好”,站在學生角度,以生為本,給學生自由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隨時發現學生掌握的情況,完善音樂學科教育的發展,為更好的推進素質教育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德隆.高師音樂教育學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2][蘇]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肖勇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